吹皱一江春水:《PM2.5防护口罩》标准出台
2016-04-07侯春婷
侯春婷
雾霾肆虐,激活了不起眼的口罩行业。几年的时间,口罩企业纷纷研发出各种形态的防雾霾口罩,都以“过滤性好,透气率高,佩戴舒适”等为宣称卖点,消费者在选购时只能跟着感觉走,至于是否真的有效,谁也说不好。然而这种现象在3月份后将有改变。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牵头制定的《PM2.5防护口罩》标准即将于2016年3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民用防PM2.5的口罩标准。
对于这个近年来呼声最高的标准,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标准?标准的出台对行业又有什么影响?以这个标准,我们戴的口罩是否合格呢?记者专门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
团体标准,标准体系的重要分支
很多看到标准的人都注意到,这个标准不是我们之前常见的GB开头,也不是任何一种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而是一项团体标准。那么什么是团体标准呢?
我国的标准体系来说,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编制的组织与发布均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担,标准化工作广泛存在立项难、更新周期长、标准化活动社会参与程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标准的需求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新产品、新技术领域,目前的国家标准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快速的社会发展,因此发展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和团体制定团体标准是解决上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也已经开始标准化改革的步伐。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明确将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标准的提出单位,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的雷利民副会长向记者介绍说:“之前我国的标准大部分是由政府主导来制定的,立项和制定周期比较长,跟不上市场的发展。而我国新型标准体系包括由‘保基本为目的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和以市场产品为主导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团体标准是未来标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协会作为全国安全健康防护用品的协会,积极组织国内的专家和主要防护口罩生产企业主动承担起制定《PM2.5防护口罩》团体标准。”
记者了解到,团体标准在国外的标准体系中已经非常成熟。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大量组织编制并发布标准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如我们熟知的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发布的标准,不仅在美国应用,在多领域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首个民用防雾霾口罩标准
雾霾催生了新的防护口罩需求市场,但相关产品的标准却一直没有,使得行业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记者在某东网站上调查发现,如3M等防雾霾口罩一般注明符合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其他也有采用GB 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等标准的,还有一些品牌注明采用的是企业标准,但具体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不同标准对口罩的要求不一样,也就无从比较孰好孰坏,更何况这些标准都以工业用防护用品为主,都不是针对日常使用的PM2.5防护口罩,因此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TAJ 1001标准是首个针对民用防护用品的产品标准,其与目前国内工业用GB 2626《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国家标准的最大差别就在呼吸阻力值上,目前GB 2626—2006中5.5条款只考虑了呼吸阻力的初始值,并且阻力的限定值较高,只要求吸气阻力≤350Pa,呼气阻力≤250Pa,但这项指标恰恰是民众抱怨最多的,佩戴口罩后感到呼吸不顺畅,特别闷,而《PM2.5防护口罩》团体标准在5.4呼吸阻力要求上按口罩级别规定了口罩的初始阻力及加载呼吸阻力,能够保证在佩戴口罩过程中呼吸阻力小于标准值。
此外,据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郑煜铭博士介绍说,由于防护口罩与人的口鼻直接接触,还需要考虑微生物、pH值,对于有印花或染色的产品还要检测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指标,现行GB 2626—2006标准对这些指标都没有提出要求。
记者还注意到,TAJ 1001中对产品安全性的指标参考的是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其中对甲醛含量的要求是参照A类产品(婴幼儿纺织产品的规定要符合A类要求)的指标值设定,也就是甲醛含量≤20 mg/kg;pH值是根据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至少应符合B类要求,限定为4.0~8.5;部分含有染色或印花的口罩,在标准中也充分考虑了佩戴者的健康,要求不得检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微生物方面按照GB 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的规定,设置了大肠杆菌(不得检出)、致病性化脓菌(不得检出)、真菌菌落总数(≤100 cfu/g)和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g)共4项微生物考核指标。
在舒适性方面,标准规定,F95级PM2.5防护口罩吸气阻力不超过150Pa,呼气阻力不超过120 Pa;F90级PM2.5防护口罩吸气阻力为≤120Pa,呼气阻力≤100 Pa;另外,考虑口罩使用过程中,随使用时间延长,污染物颗粒附着在口罩上会增大阻力值,规定了口罩加载30mg细颗粒物后的吸气阻力≤230 Pa;加载30mg细颗粒物后的呼气阻力≤200 Pa。
标准提升行业质量
标准决定话语权,决定优胜劣汰,这是行业的共知。新标准在技术层面上将技术含量低、防护效果差的产品排除在外。
据雷副会长介绍,预测将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产品按照该标准进行检测可能合格率只有20%左右,可能有些产品能满足GB 2626 的工业防尘标准,但对于防护含有油性颗粒物的pM2.5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按这个标准检测就不合格。相关企业需要进行工艺和性能的改进。而浙江省纺织测试研究院的叶翔宇博士表示,以他的检测经验来看,企业只要选择合适的过滤材料,至少在过滤性方面都能符合新标准要求。
“标准实施后,申请执行我们标准的合格产品会有我们的PM2.5标识,消费者可以根据产品上的标识选择符合我们标准的产品,”雷副会长说,“如果检测机构要进行标准的检测,需要经过我们进行资质认定才能进行。”多家检测机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要进行扩项,积极应对企业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