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次氯酸钠法定量分析纤维素纤维/氨纶混纺织物

2016-04-07郑明通

中国纤检 2016年3期

郑明通

摘要:目前,纤维素纤维/氨纶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前者耗时耗力,工作效率较低;后者则定量结果偏差较大。本文采用1.5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90℃下试验30min,所得结果偏差较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关键词:手工拆分法;二甲基甲酰胺法;次氯酸钠溶液

如今,随着人们对穿着服饰的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棉/氨纶混纺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较高档的纤维素纤维/氨纶混纺产品,如粘纤/氨纶、莫代尔/氨纶、莱赛尔/氨纶等混纺产品,这些产品不但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同时在外观上和手感上具有如丝般的光泽和柔软,因此也深受消费者喜爱。一直以来,纤维素纤维/氨纶混纺织物的成分检测一般是依据标准FZ/T 01095—2002 《纺织品 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来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FZ/T 01095—2002,对纤维素纤维/氨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主要有两种方法: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90℃水浴振荡30min)[1]。其中,手工拆分法所得到的结果较为准确,但是由于是手工检测,耗时耗力,检验效率较低;而二甲基甲酰胺法则不适用于某些深色或织物表面有较多非纤维物质的样品,往往使所得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较大,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根据标准FZ/T 01057.4—2007,1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煮沸的情况下可以部分溶解纤维素纤维。研究表明,1.5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煮沸的情况下就能很好地溶解纤维素纤维,但是却会对氨纶纤维造成比较大的损伤,使得氨纶的含量可能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在90℃的情况下次氯酸钠溶液不仅可以很好地溶解纤维素纤维,且对氨纶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用1.5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90℃的水浴锅中对纤维素纤维/氨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该方法的准确性及可行性,以减少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1 试验部分

1.1 材料

分别选取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混纺的织物若干,其中牛仔裤面料、休闲裤面料、针织汗布各5块,且每种样品的颜色和厚重均不同,氨纶的含量由手工拆分得到,且含量从低到高均有。

1.2 试剂

次氯酸钠溶液:1.5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此溶液可用碘量法滴定;稀乙酸溶液:将5mL冰乙酸稀释至1L。

1.3 设备

砂芯坩埚、抽滤装置、干燥器、具塞三角烧瓶;干燥烘箱:能保持温度为(105±3)℃;分析天平:精度0.0002g;水浴恒温振荡器:保持三角烧瓶温度为(90±2)℃。

1.4 试验方法

按照GB/T 2910.1规定的通用程序进行,然后分别按以下步骤操作[2]:

准备适量的试样,烘干并称重,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约100mL的次氯酸钠溶液,充分浸湿后在90℃的水浴锅中静置30min,每隔10分钟振荡一次。

用玻璃砂芯坩埚过滤三角烧瓶中的残留物,并用大量的清水连续冲洗残留物,用抽滤装置抽吸排液,再用稀乙酸溶液中和,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真空抽吸排液,烘干并称重。

若试样是深色织物或厚重织物,第一次试验可能还有剩余的纤维素纤维未完全溶解,可再加60mL的次氯酸钠溶液再重复试验一遍,直至纤维素纤维完全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