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振兴东北需要再造新优势

2016-04-07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00836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北京00836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困局新常态

陈 耀 王 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00836;2.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北京 00836)



新常态下振兴东北需要再造新优势

陈耀1,2王宁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836;2.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北京100836)

[摘要]东北地区自2013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2015年一季度辽宁省更是低至1.9%。东北困局一方面是原有结构效应和体制效应的最大程度释放,同时又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外部效应的催化结果,是既有因素与新生因素的叠加。需要认识到的是,东北经济走出困局实现振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再造新优势,找准新定位,探索新路径,并重视辽宁在东北走出困局实现振兴中的领头羊、排头兵作用。同时,还需要国家在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新常态;“新东北现象”;困局;新优势

王宁(1986-),女,河北保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地区都不同程度的面临增速下降、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压力。值得关注的是,东北地区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而且是整体“板块塌陷”,2015年前三季度,东三省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跌破8%(首次低于国土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份额)。对于新常态下东北经济出现的这种困局,如何准确地找出原由和突破困局的路径,如何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和研究的一道难题。

一、新常态下的东北困局

(一)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

东北地区经济自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经历了近十年的相对较快的高增长,直到2012年以前东北地区都以高于东部、稍低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2013年成为转折点,东北地区的名义经济增速跌破10%,在四大板块中排名末位。2014年东北经济急转直下,比当年全国经济增速(7.4%)低1.5个百分点,降至5.9%,但与各地区平均增速相比却要低出2.4个百分点,出现增速失控,被媒体称之为“断崖式”下跌(见表1)。这让原本被看好的东北振兴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从各省的经济增长排名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省市间的经济增速落差呈现收窄的趋势。但2014年起,尤其是进入2015年一季度,国内各省市的经济增速落差再次拉大,增长最快省份的经济增速要比最慢的快五倍以上。这直接导致中国201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7.0%,为2009年同期以来最低水平。但总体来看,以资源产业和重工业为主导的东北三省成为了此轮经济放缓的重灾区。2014年东北三省GDP增速位列全国倒数,2015年境况更糟,辽宁省一季度GDP增速仅1.9%,在内地所有省区市中垫底。从2015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东三省排名仍是倒数,经济增速远低于全国。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河北和山西也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并未出现像东三省这样整个区域板块经济增速显著下滑的问题(见表2)。东北经济形势严峻。

表2 历年经济增速最慢与最快省市对照

(二)“板块塌陷”引关注

通过对四大板块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对比,可以发现东北板块已出现整体“塌陷”。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倾斜,即便是在全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均呈现出稳步上升。东北地区2009年-2012年也有小幅上升,提高了约0.25个百分点。但从2013年起这种形势出现转折,占比出现下降,2014年份额已经低于2009年的水平,而且从201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东北三省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跌破8%,只有7.44%(见图1),首次低于东北国土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东北经济的困境,不仅反映在整体经济的表现,也反映在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几个指标上。

1.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来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可以说第二产业的发展是支撑三省经济发展的主力。但分析表明,东北三地的工业增速自2010年以来整体下行,尤其是黑龙江,从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态势(见图2)。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体工业发展的状况。根据2015年1-11月的最新数据,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受中西部地区快速增长影响得以保持稳步增长;与此相反,东北地区整体延续负增长,5月和10月工业增速下降幅度甚至接近5个百分点(见图3)。

图1 四大板块GDP占全国份额变化

图2 东北三省工业增速变化

图3 2015年1-11月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2.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东三省比全国要严峻得多。2012年有过短期增速回调后增速继续放缓。具体来看,黑龙江下降幅度最大,2014年同比下降13.75个百分点,辽宁也出现负增长,只有吉林的情况相对乐观,但目前无法判断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暖是否已成趋势(见图4)。民间的投资最能反映对市场的走势判断。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 年1-11月份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同比增长最慢为9.4%,低于第三产业0.3个百分点;而分行业来看,采矿业同比下降12.1%;这其中,下降最多的当属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石油开采业,同比下降22.0%。制造业中的黑色金属和压延加工业也出现投资负增长。这些作为东三省主要产业支柱纷纷出现投资下降,直接影响着东三省产业发展。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下滑,直接影响到三省的财政收入增长。2014年,吉林省的表现稍好,其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上一年增长4.9%,而辽宁和黑龙江则分别下降4.6%和1.9%。

总之,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跌,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四大板块中处于最低水平;其占全国经济总量比例在2015年前三季度不足7.5%,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工业增长表现乏力、投资锐减、公共财政收入出现下降。东北出现“断崖式”下跌、并引发“板块塌陷”,已引起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图4 东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情况

二、如何看待东北困局

对近期东北地区出现的经济持续下滑,学界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纷纷对这种现象做出分析解释,出现了多种观点,主要包括“新东北现象”、“产业结构说”、“市场说”、“人口外流说”、“体制机制说”等。我们就一些主要的观点进行梳理,从多角度寻找原因。

社会媒体把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过程中经济再度下滑的现象称为“新东北现象”,与改革开放中期以后、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提出以前东北的经济发展缓慢、并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东北现象”相对应。“新东北现象”的“新”,是就全国大的经济背景而言。东三省作为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脱离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此,有学者认为,“新东北现象”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遇到的新问题,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因而,东北经济下滑含有正常的经济周期调整的合理成份,亦或阵痛[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区域经济的活力就较强,反之,区域经济的活力相对就弱。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存在失衡,直接影响其经济表现。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产业偏大,新兴产业偏小;大型国企独大,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不足[2]。东北产业结构中重化工比重大,产能过剩较为严重[3]。这样的产业结构在全国宏观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时,极易受到冲击。以长春为例,该市以国有经济为支撑,十几家央企和省企产值占到全市总产值的一半,可支配财力却明显不足。工业结构不优、总量不大、优势产业链不长不实、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效果不明显[4]。

“人口说”延续了过去的思路,认为,由于东北地区连续多年人口外流问题突出,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人口红利过早耗尽;加之东三省较为严格地执行人口生育计划,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以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219万。这些人口有42%流向经济较为活跃的京津冀地区。“新东北现象”的背后是人口危机,人口的长期净流出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无疑是釜底抽薪[1][5]。

“市场说”认为,东北之所以能够得到一段时期(东北老工业基础振兴战略实施的前10年)的快速发展,与国家政策倾斜、宏观调整环境宽松、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巨量投资拉动与政府的强势推动,但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内生动力推动[2]。一方面,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受扶持较少,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对创新重视不足,投入偏低。以R&D投入强度来看,2011年至2013年,东北三省R&D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情况也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整体上不仅人均R&D经费投入不足,企业主营业务中新产品占比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中西部地区。可以说,东北经济发展,本地缺支撑、域外缺开拓,且创新动力不足。而这种顺境中的发展,也使当地政府盲目乐观,对结构调整、破除体制机制重视不足[2]。

“体制机制关键说”是学者们取得共识最多的一点。较早时,学者就指出,东北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体制的束缚,而体制创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6][7]。在这一次东北经济出现困局后,有学者指出,所谓的投资不足、国有企业、产业结构问题、人口流出和老龄化问题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东北发展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路径依赖[8]。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时,东北地区原本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但前提是正视东北地区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9]。

实质上,东北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单一因素可以解释的,而是多方力量作用的结果。张占斌认为,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向资源型、重化工业偏重,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更大,结构问题长期积累在大的环境不利时便会集中爆发,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缓慢,人口、人才流失严重,当地领导干部发展经济动力减弱,出现了“新东北现象”[1]。

但所谓的“新东北现象”并不“新”。有学者就指出,表面上看,外需不足和投资锐减导致东北经济增长突然丧失动力,然而挖掘“新东北现象”根源,当前诸多问题仍然是“东北现象”的延续[10]。赵昌文也认为,“新东北现象”如果成立的话,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正常表现,但同时又不能完全用经济新常态来解释。除全国经济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外,东北地区的根本问题是,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没有很好地解决传统产业的发展困境、老工业基地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好新兴产业发展和新旧增长动力接续转换的土地和环境问题[11]。

总之,上述各种对东北经济困局的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大多还是停留在对原有老问题的分析上,如何就“断崖”(急转直下)和“板块塌陷”(区域性)现象做出针对性更强的分析还略显不够。我们认为,东北困局一方面是原有结构效应和体制效应的最大程度释放,同时又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外部效应的催化结果,是既有因素与新生因素的叠加,如国内消费需求转化导致对重化工业品需求的剧减、人口红利比全国提前消失、新技术变革对传统行业的冲击,等等。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引致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显然根本出路还是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效益。另外,东北经济的严峻形势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要遵循区域发展演进规律,科学认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和周期波动性。

三、东北需要再造新优势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东北地区经济原有优势正日益消失,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枯竭、基础设施破旧、重化工业衰退、技术研发减弱、产业工人队伍萎缩等等。新常态下全国各地区都面临“三大转换”(增速转换、结构转换、动力转换),东北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破除导致困局的关键因素,找准方向定位,争取尽快走出困局,再造老工业基地的新优势、再创老工业基地新辉煌。

我们认为,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再创新优势的方向定位应当是:通过创新驱动再造新优势,力争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区;通过改革驱动再造新优势,力争使东北地区成为市场活力强、政府效率高、发展环境优的高端要素集聚区;通过开放驱动再造新优势,力争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与东北亚合作的先导区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区。也就是从根本上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创新驱动促转型,打造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届中央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该看到,东北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所以“老”,之所以转型艰难,之所以出现当今的困局,关键还在于创新严重不足。目前,东北地区无论是科技投入,还是新产品的产出,在全国都处于最低水平。表3显示,2013年东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科研经费支出和主营业务收入中新产品所占比重分别只有20.14万元和6.15%,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88万元和12.38%,而且低于西部地区水平(21.78万元和7.14%)。

可见,这些年东北经济已逐步丧失了最核心的动力要素,要走出经济困局,要转型升级,要再创新优势,东北地区必须把基点放在创新上,重点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功夫。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日益深度融合;为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这些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东北地区要及时抓好这个难得机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结合未来科技进步趋势,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再造东北新优势,力争未来使东北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区。

1.要以智能制造作为突破口,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东北制造业的主要行业应该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前沿,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产品创新工程,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以产业模式转变为核心,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延长制造产业链,加快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拓展新兴市场,加强建设知名品牌和一流企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及整体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的新格局。

2.要推动创新就必须重视科技与人才的运用与培养。东北应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科研院所和知名大学的科研力量,集聚科技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技术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在全球范围融合、吸纳与集成创新资源,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坚定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东北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第一驱动力。

3.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利益兼融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参与到东北振兴中来。东北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既要依靠科技创新,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也要抓住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这个关键,以科技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激发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二)深化改革激活力,打造全国高端要素集聚区

尽管我国推进经济改革已30多年,东北地区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旧存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还很弱,国有企业比重大、类别多、历史包袱重,而民营经济很难成长起来。在新的形势下,东北地区要变困局为压力为动力,真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整个经济机体的活力;要通过改革驱动再造制度新优势,努力使东北地区成为全国市场活力强、政府效率高、发展环境优的高端要素集聚区。

东北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国企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针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多、类别多的情况,应该在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总体改革方案下,出台针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指导意见。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在保障产业安全前提下,在国企分类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竞争性国企将进一步向民企等多种所有制资本敞开大门;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对国企的并购重组,不仅国内市场上的兼并重组加速,海外布局也将循序推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继续扩大员工持股,推进企业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以及稳步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要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真正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出来,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权力不越位,但监管要到位,服务要到位。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加快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的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着力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创新的市场体系。东北在政府体制改革上应走在全国前面,力争先行先试,并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的新的制度优势。

(三)开放合作拓空间,打造“一带一路”东北亚支撑区

东北经济困局除了结构和体制原因外,对外开放程度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无论进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都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统筹国内国际发展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对外开放大战略。东北地区要抓好这一历史性机遇,发挥地处东北亚前沿的区位优势,通过开放合作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力争成为中国与东北亚合作的先导区、“一带一路”的交汇区、或东北亚的重要支撑区。

1.科学布局通道网络,构筑东向出海、南联内陆的大通道。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东北地区主要是围绕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布局通道网络,发挥连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的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同时,东北地区与内陆的联系由于渤海湾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阻隔,加快推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连接的通道建设(如海底隧道或跨海大桥),形成直接连接内陆的南向大通道,显然有利于密切东北与内陆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吸引内陆优质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和开拓国际市场。

2.发挥本地产业比较优势,在广泛的国际合作中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外向型能源产业,加强境外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境内资源的保护,以投资合作的方式将初级炼化等产业链上游向境外转移,中间品在境内实现深加工,推动能源矿产产业向下游延伸;同时,要发展现代化外向型加工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共建产业园区;另外要开展中、韩、俄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方面的合作,形成统一的旅游经济走廊,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辟建免税店、保税区等设施,实现签证手续和通道便利化。最后要借助国家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机会,组织东北优质富余产能走出去,如装备制造、石化、新能源、船舶及相关工程建设等。

表3 2011-2013年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3.以国际合作园区为抓手,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一是降低贸易成本,加快东北区域通关一体化,实施“联合接受申报、共同实施监管、统一放行”的通关模式。二是吸引外资,提升产业园区竞争力,抢抓中韩自贸区建立契机,全面加强对韩交流与合作,吸引鼓励韩国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建设开发。三是完善贸易渠道,配套发展互市贸易和临港物流,复兴东北亚丝绸之路贸易纽带的作用,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出口质量,加大木材、煤炭等资源进口。此外,开展中朝劳务合作,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

四、辽宁的使命与机遇

辽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占东三省的一半,人口数量占东三省的40%以上,城镇化水平最高(2013年为66.45%),分别超过吉林和黑龙江10个百分点以上。辽宁经济出现大滑坡,势必对整个东北地区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从某种程度可以说,辽宁兴则东北兴,辽宁衰则东北衰。从前文的分析中可见,近来辽宁省不仅工业增速下降快,且固定资产投资减速快,地方财政收入锐减,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在新常态下,辽宁经济发展承担着重大使命,要抢抓历史新机遇,争取率先走出困局,在再造东北新优势中发挥领头羊、排头兵的作用。

一是抓住“一带一路”扩大开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发展外向型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促进产业园区向技术先进化、产品特色化、类型多样化和市场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抓住中国制造2025年带来的产业升级机遇。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三是抓住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新机遇。国务院近期批复了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辽宁是环渤海地区七省市的重要成员,合作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辽宁可以主动与京津冀地区对接,特别是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产业协作与港口合作。四是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机遇,为辽宁发展增添更多的政策红利;最后还要抓好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中南城市群发展机遇,促进重点经济区与其它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经济进入增速下降、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出现严重困局,这一方面是原有结构效应和体制效应的最大程度释放,同时又是新常态的外部效应催化的结果,是既有因素与新生因素的叠加。东北经济走出困局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应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积极破除导致困局的关键因素,找准方向定位,并抓紧培育新的区域竞争优势。一是通过创新驱动再造新优势,力争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区;二是通过改革驱动来突破体制障碍,激发经济活力,努力打造全国高端要素的集聚区;三是通过开放驱动拓展发展新空间,力争成为中国与东北亚合作的先导区和“一带一路”的东北亚支撑区。辽宁省在东三省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应重视辽宁在东北走出困局中的领头羊、排头兵作用。东北地区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帮助东北老工业基地尽快走出困局,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占斌.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东北现象”辨析[J].人民论坛,2015,8(下).

[2]徐青民.“新东北现象”探析[J].吉林日报.2015-9-8 (005).

[3]陈耀.东北困局下“扩大开放合作”大文章怎么做[J].人民论坛,2015,8.

[4]于平.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解析[J].长春市魏学校学报,2015,4.

[5]段成荣、吕利丹、秦敏.东北振兴与破解人口困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7.

[6]徐传谌、庄慧彬.创造新的体制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N].吉林日报,2004-12-11.

[7]林木西、时家贤.体制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骆振心.东北困局如何破[N].经济观察报.2015-07-13.

[9]周民良.振兴东北:体制改革是关键.和讯特约评论,和讯网,2007年8月9日,http://futures.money.hexun.com/2423852.shtml.

[10]张平宇.“新东北现象”之我见[C].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11]赵昌文.东北增长新动力培育研究[J].经济纵横,2015,7.

责任编辑魏亚男

[作者简介]陈耀(1958-),男,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41-08

猜你喜欢

困局新常态
居民医保困局
中小银行外币清算困局与应对
Trouble I’m In
三株直销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