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项痹经验总结*

2016-04-06李朋朋王晔博刘威萍王艳君

陕西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椎劳宫调和

李朋朋 王晔博 刘威萍 王艳君

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 050011)



·名老中医经验·

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项痹经验总结*

李朋朋 王晔博 刘威萍 王艳君△

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 050011)

目的:总结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项痹的临床经验。方法:高玉瑃教授治疗项痹重视督脉和脾胃的调理,临证时选取大椎、后溪振奋阳气,通阳御邪蠲痹;配伍中脘、足三里补益脾胃,运化痰湿,以除着痹;兼用绝骨、阳陵调补肝肾,壮骨柔筋益髓;对于项痹发有急症时,采用劳宫、人中,通经活络,缓急止痛。结论:从选穴组方、下针顺序、巨刺缪刺、脏腑辨证等关键因素入手阐述治疗项痹的临证经验,体现燕赵高氏针法治疗项痹重视调畅气血、柔养筋骨的学术思想。

高玉瑃教授是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主要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载,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感悟高玉瑃教授治疗项痹,切中项痹气血不足,风、寒、湿三邪侵袭的病机[1],针对筋急、疼痛、眩晕等症状,从气、血、筋、骨、髓入手,形成穴简效佳的治疗特色。本文试从大椎后溪,调和督脉,扶正祛邪;中脘三里,调和脾胃,祛浊理筋;绝骨阳陵,调补肝肾,壮骨柔筋;劳宫人中,通络解痉,缓急止痛等四个方面,总结高玉瑃教授治疗项痹经验。

1 大椎后溪,调和督脉,扶正祛邪

高玉瑃教授在治疗项痹时,依据督脉与项痹的内在联系,选取大椎、后溪等为主穴,调理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之盛衰,而关于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督脉为病,或阳气失调,或阳气衰弱。阳气失调,则气血逆乱,脊柱四肢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痹证;阳气衰弱,则骨弱而髓枯,四肢、脊柱筋脉肌肉不荣,不荣则痛,亦发为痹证。正如《素问·骨空论》所言:“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项痹常见头颈疼痛不适、肢体麻木的症状,高玉瑃教授认为其病因为阳气不足或气机不畅,又因寒邪侵袭,内外结合致使阳不能温煦筋骨,气不能荣于肢体。因此治疗项痹时,选取大椎、后溪调和督脉,振奋阳气,调畅气机而改善项痹疼痛、麻木等症状。《千金方》中云:“若脊强反折, ……大椎, 并灸诸脏俞及督脊当中”。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位于颈椎的末端,是督脉阳气入项的必经之路,因此针刺大椎穴能振奋督脉阳气,使阳气上达清窍,蠲痹止痛治疗头颈疼痛、眩晕等。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针之可加强通调督脉的作用。由于小肠经“循颈上颊”,而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取“输主体重节痛”之意,予以针刺调畅气机,通经止痛。因此大椎、后溪相伍达到调和督脉,振奋阳气治疗颈椎病的目的。这种上下配穴,可使阳气贯通全身,蠲除痹痛、麻木等症状。临床治疗时,高玉瑃教授常先针刺后溪,施以捻转补泻手法,以通调督脉,使气机畅达;再针刺大椎,施以补法以振奋阳气,与后溪相伍,实现阳气通达,祛散寒邪,荣养筋骨的目的。此外督脉统摄诸阳,除了能通达于内温通经脉,温煦脏腑,还能循达于体表卫外御邪,所以调和督脉不仅能振奋阳气以祛邪,还能强卫气以御邪。总之,高玉瑃教授在治疗项痹中,对于头项痹痛、肢体麻木的症状,认为阳气不足或气机不畅,寒邪侵袭是其基本病机,因此以大椎、后溪合用,调和督脉,通阳以温煦全身、壮阳以祛寒外出、强卫以抵御外邪,达到蠲除痹证的目的。

2 中脘三里,调和脾胃,祛浊理筋

项痹常见上肢、手指酸痛麻木、肩臂不能上举等症状,多数医家按照循经取穴原则,选用颈夹脊、风池、天柱、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进行治疗。高玉瑃教授对于这一症状有其独特的见解。长期劳累或伏案工作者是项痹的高发人群[2],而“竭力劳作则伤中”,即长期的劳累会耗伤中焦之气,气虚则无力鼓动血在脉中运行,血行不畅则成瘀;中焦受损,以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则内生痰饮。《血证论》载:“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而“痰涎积于经髓则络中之血必滞”,两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日久痰瘀互结,痹阻血脉,阻遏气机,“若气滞血瘀,经络不行,臂痛不能举”,故长期劳累或伏案工作者更易出现上肢、手指酸痛麻木、肩臂不能上举的症状。针对上述症状,高玉瑃教授将其病因归结为脾胃失和,运化失司,内生痰瘀,再加外感湿邪,以致筋骨困着,不得以荣。据《灵枢》记载:“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因此高玉瑃教授针刺足三里以调和脾胃,温补元气,改善中焦气血,调畅气机,消除瘀滞,进而改善“臂痛不能举”的症状。配以胃之募穴中脘,以利中焦气机,补中气。中气足则脾胃和,脾胃和则痰饮得化,血脉得通,气机调畅,改善由于痰瘀互结所引起酸痛麻木、臂痛不能举等。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则气血旺,气血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调理后天之本改善体质,达到治疗项痹的效果。高玉瑃教授特别强调针刺中脘、足三里时应施以泻法,达到以泻为补的目的,因胃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此外,配以肩髃、肩髎、曲池等穴,以通上肢气血,起到调理经筋的作用。高玉瑃教授针对项痹出现的上肢、手指酸痛麻木、肩臂不能上举的症状,认为是脾胃失和,湿浊内蕴所致,而湿邪重浊粘腻,因此基于脏腑辨证的思维模式,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基础上,注重中脘、足三里调和脾胃,祛浊理筋的作用,实现通经脉,调关节,理筋骨;强脾胃、健运化、祛湿邪的治疗目标;此外健运脾胃以固本,预防外邪的再次侵袭导致的项痹的缠绵不愈,反复发作,也可以说是治病求本之意。

项痹的主要病因是慢性劳损、气血不足,加之外感风、寒、湿三邪,内外因结合导致气血凝滞,痰浊内阻,瘀血阻络,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高玉瑃教授针对其主要病因,采取调和督脉,利阳气、畅气机、祛寒邪;裨补脾胃,补气血、祛痰湿、理筋骨。对于风邪而言,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中阐述行痹的治法时提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调和督脉,裨补脾胃并重旨在调畅气血以祛除风邪,疏利筋骨。所以高玉瑃教授在治疗项痹时特别重视调和督脉与裨补脾胃并举,进而达到气血旺、筋骨柔、三邪除的目的,这也是燕赵高氏思想中“调督”、“健脾”学术思想在治疗项痹中的具体应用。

3 绝骨阳陵,调补肝肾,壮骨柔筋

研究发现[3],项痹是一种中老年的常见病,其高发年龄为40~50岁,究其原因,无非是随着年龄增长,肾精衰减,而男子“五八”、女子“六七”正处于“肾气衰”而“督脉衰损”之时,精不荣筋,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发展。而肝脏乃罢极之本,主四肢筋骨,《鸡峰普济方》记载:“肝主颈项与臂膊”,同时肝肾同源,肾虚则肝病,肝病则筋骨不利,以致项疾。高玉瑃教授还认为“痹在于骨则重”,髓不足则眩晕,这与项痹颈项僵痛重着、眩晕的症状一致的,而肾虚则骨病髓虚,肝病则筋弱,因此高玉瑃教授在治疗项痹时除调和督脉外,还兼用绝骨、阳陵泉、大杼等来补益肝肾、健骨强筋、填精益髓。

绝骨、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其循行“下耳后,循颈”,故针刺绝骨、阳陵泉可改善颈项气血,缓解症状;肝胆互为表里,针刺此二穴能起到调和肝胆的目的,从而调补筋骨,以利颈项肩膊。大杼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针刺此穴可调理脑、项、肩膊等气血而改善项痹症状;同时膀胱与肾相表里,调膀胱可补益肾脏,肾能藏精生髓且主骨,故此穴能生髓填精,强骨除痹,又因督脉属肾,因此可起到辅助调和督脉的作用;除此之外,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调补膀胱经大杼穴可增强卫气的卫外功能,使风、寒、湿邪得除而病愈。

高老师在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认为大杼、阳陵泉、绝骨三穴在治疗项痹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大杼为八会穴之骨会,能壮骨健骨;从大杼穴释义上来说,大杼穴意为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能调控水湿的上行,故感受湿邪时应取大杼。大杼为膀胱经穴,又是手足太阳、少阳经的交会穴,取之能宣通太阳、少阳经气,起到清热散风、强筋壮骨的作用。阳陵泉为筋气聚会之所,具有舒筋壮筋的功效,《灵枢》有云:“筋急,阳陵泉主之”,因此项痹之筋急,正是阳陵泉的对症治疗。髓会绝骨有填精益髓之功,而项痹引起的耳鸣、眩晕等症状与“髓海不足”密切相关。总之,通过针刺大椎、后溪调节督脉扶正祛邪基础上,基于骨会、筋会、髓会的穴位特性,以调补肝肾,补益骨髓,通髓达脑改善眩晕不适的症状。

4 劳宫人中,通络解痉,缓急止痛

此处所言“劳宫”为“外劳宫”。自古以来,外劳宫作为治疗落枕的要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但很少有医家将其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高玉瑃教授认为外劳宫为落枕效穴,针刺外劳宫能调和颈部气血,缓解颈部病症。《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载:外劳宫“主治掌指麻痹”,即外劳宫可治疗手部麻痹,这完全符合项痹肩臂及手掌麻木的症状。从生物全息论来说,外劳宫穴在第二、三掌骨间的顶端,相当生物全息头颈部,故针刺落枕穴可通络止痛,缓解头颈部疼痛的症状,这也为外劳宫治疗项痹提供了临床和理论依据。高老师基于上述认识,认为外劳宫能通络解痉、疏风定痛,用于项痹疗效甚佳,尤其对于痹痛和颈性眩晕的急性发作效如桴鼓。人中穴为督脉经穴,督脉上行入脑,针刺人中穴可调神止痛,高玉瑃教授以人中调督止痛作为治疗痹证疼痛时的要穴,与外劳宫相伍,共奏通络解痉,缓急止痛的功效。对于项痹中痹痛和眩晕较重的患者,高玉瑃教授往往先针刺人中、外劳宫,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并嘱患者缓缓活动头颈,逐渐加大活动的幅度,当疼痛、眩晕缓解后,再针刺其他穴位。高玉瑃教授强调:项痹急性期疼痛、眩晕等严重[4],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针刺人中、外劳宫以缓解症状,再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取相应穴位给予治疗。

5 典型病例

患者杨某,男,于2015年5月就诊。主诉:颈项疼痛,伴左上肢麻痛3个月。患者缘于3个月前因劳累出现左上肢麻痛,诊断为颈三、四、五椎体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消失,曾做封闭、针刀、推拿等疗效不佳,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惧怕手术而寻求中医诊疗,遂来我院就诊,现患者肩臂痛麻,畏寒肢冷,上肢活动受限,影响睡眠,饮食减少,心烦意乱,舌质暗红,苔腻,脉弦紧。诊断:项痹(痰湿阻络证)。处理:上午8时许,首针人中、右外劳宫,侧卧针中脘,及右侧后溪、大椎、大杼、肩髃、肩髎、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运用捻转补泻与提插补泻。留针30min,中间运针1次。隔日复诊:患者夜间已能睡眠,骑车时手扶车把时间能延长许多,脉舌如前,针刺取穴手法同上。经治2个疗程,腧穴略有加减,而症状消失,可正常生活与工作。

按:本病例为项痹,证见患者肩臂痛麻,畏寒肢冷,上肢活动受限,饮食减少,心烦意乱,舌质暗红,苔腻,脉弦紧,属痰湿阻络证,兼有寒象。治疗中先取人中、外劳宫疏通经络,缓急止痛,以求“治其标”;后溪、大椎调和督脉,激发阳气,以固表;中脘、足三里补益脾胃以固本,运化痰湿以通络;大杼、阳陵泉、绝骨补益肝肾,以利筋骨;肩髃、肩髎、曲池改善局部气血,以通络理筋。诸穴共有,切中病机,疗效甚佳。

6 小 结

项痹是因邪气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导致不通则痛,引起的以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项痹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文献报道[5],一般人群中有1/2至3/4曾出现颈项僵硬不适或疼痛等症状,而针刺、中药治疗效果较佳。

高玉瑃教授治疗项痹,从气、血、筋、骨、髓入手。用大椎、后溪,调和督脉,以畅其气;用中脘、足三里,裨补脾胃,以养其血;用阳陵泉,以柔其筋;用大杼,以壮其骨;用绝骨,以填其髓;项痹急性发作时,先刺人中、外劳宫,消除痹痛、眩晕。这些构成了高玉瑃教授治疗项痹的思路:急则治其标,通络舒筋止痹;缓则治其本,壮骨柔筋填髓;调和督脉与裨补脾胃并举,实现调督理筋蠲痹的治疗目的。

高老师在治疗项痹时还强调“痛有定处,施以巨刺”,正如《针灸大成》云:“巨刺者, 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 左痛刺右, 右痛刺左,刺经脉也”,可见巨刺法在治疗痹痛方面有其特殊疗效。但是高玉瑃教授在治疗项痹时又不拘泥于巨刺,她倡导分期施治:在项痹治疗早期施以巨刺,通过针刺健侧气血来调动患侧,使患侧气血畅通;治疗中期,针刺患侧,使患病部位气血调和;治疗后期应左右对称施针,以平衡左右之气血,使人体机体恢复正常。总之,穴位组方(经络辨证、脏腑辨证),下针有序、调畅气机,以及痛有定处、巨刺缪刺,这些共同形成了高玉瑃教授治疗项痹的核心所在。

[1] 梁葵心,伍慧群.四子散热奄包药熨穴位治疗风寒痹阻型项痹的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20-21.

[2] 李亚洲,顾 非,周 超,等.曹仁发教授论颈椎病的功法锻炼[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4):980-981.

[3] 谢兴文,王春晓,李 宁.颈椎病发病特征与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7):46-47.

[4] 张维斌,杨英昕,董世龙.穴位泥蜡疗对急性颈椎病根性痛的干预作用研究[J].人民军医,2016,59(4):374-375.

[5] 徐 华,马俊明,叶 洁,等.鹿灵活络合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149-2151.

(收稿2016-06-18;修回2016-07-11)

* 河北省科技厅课题(142777060)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4038)

△通讯作者: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 050011)

痹证/针灸疗法 穴,大椎 穴,后溪 中医师 @高玉瑃

R255.6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6.12.035

猜你喜欢

大椎劳宫调和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五味调和醋当先
Orlicz空间中A-调和方程很弱解的LΦ估计
劳宫穴的妙用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调和映照的双Lipschitz性质
地震云
掌中珍宝
——劳宫穴
人人手上都有一个“解压阀”
劳宫穴断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