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开始

2016-04-06朱万民

四川蚕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蜀锦筇竹蜀地

朱万民

(四川省蚕丝学会,四川 成都 610071)



蚕丝文化

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开始

朱万民

(四川省蚕丝学会,四川成都610071)

世界古代文明的几个发源地,最早的联结是通过丝绸、琉璃、黄金、宝石等商品的贸易而形成的。丝绸是中国古代出口酉品的大宗。因此,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也誉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活动中,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传播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在公元前400多年,据古印度史书《政事论》、史诗《摩诃婆罗多》、婆罗门教《摩尼法典》最早载有中国丝绸运到了印度,通过印度转销到了西亚、非洲和欧洲,并且中国丝绸夺取了世界市场。不少学者研究成果表明,这些丝绸是来自巴蜀四川,它经由四川、云南、缅甸、泰国到达印度和中东,名为“蜀身毒道”,身毒即今天的印度。这条我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对外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河西走廊的现西安起点“丝绸之路”早五百余年。

公元前122年,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便急冲冲地向汉武帝上奏他的又一新发现,说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许多蜀地的蜀布、筇竹杖,张骞向大夏人打听这些东西的由来,大夏人告诉说是从数千里以外的身毒国(今印度),得之于中国蜀郡商人之手。原来,蜀地商人在身毒国开有许多市面,专营中国西南的物品。大夏的蜀布和筇竹杖便是商人们从东南数千里外的身毒国买去的。还打听到,到滇池(今云南昆明)西1000余里,有乘象国,名叫“滇越”,蜀郡商人输出蜀布、筇竹杖是从这里经过的。这就是《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大宛传》记载发现“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经过情况。

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甚感震惊,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臣民早已走出了一条便近的道路,同异域邻邦有了如此密切的联系。汉武帝当时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并派四路使臣下西南,探明这条路的具体走向。同时汉代曾对这条丝绸之路商道进行艰苦开凿。典籍《汉书·食货志》、《华阳国志·南中志》、《水经·江水注》等也都有记载,形成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于成都的灵关、五尺、博南、群柯等四通道,通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缅甸、越南、印度;向北通往西安与河西走廊的北方丝绸之路相连。这是中国通往外界最早的一条通道,她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又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她始于成都,北与中原相联。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顺着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蚕种、栽桑养蚕技术、丝织工艺及火药、造纸、印刷术等传到了西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动植物等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东西方文化艺术在慢慢丝路上通过丝绸这个媒介进行融汇、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蜀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在沼泽密布,荆棘丛生,凫鹭成群,虫蛇出没的成都平原上,兴修水利,排除积水,挖掘沟渠,经营农业,发展蚕桑,使之逐渐变成丰饶的沃野。其中最富于传统的是丝织“蜀锦”纺织业。

在蚕桑发展的基础上,蜀地很早就出现了纺织业,并又有与中原不同的制作工艺。蜀地的“錦”,质地较厚,表面柔滑,富有亮丽的光泽,古人赞誉“其价如金”。另外,也有织造十分精美的细麻布,又叫“黄润”,司马相如《凡将篇》:“黄润纤美,宜制禅(单衣)”其价“一端数金”,与蜀锦一样驰名。

成都东南角,自古就是织锦繁盛之地,西北角是商业较集中的地方。秦灭巴蜀后即在成都彝里桥设“锦官”专司织錦事,广置织造户,经过这里的“流江”清澈见底,织工们最喜在江里洗锦,从这条江水洗濯的锦颜色亮丽,光彩照人,最为艳丽。渐渐地,人们就把这条江称为“锦江”,锦工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锦里” ,以买卖蜀锦的市场被称为“锦市”,而成都以织锦闻名天下,也就被称为“锦城”了。蜀地织锦在汉代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人们称赞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蜀锦,堪称是东方一绝。隋唐时期,蜀地丝级品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质量之佳,蜚声于世,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在不少古代典籍中和文献考古材料都证明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新考证成都北大门天回镇、新都、广汉一带出土的文物汉画像砖、四部木质织锦机(迄今为我国唯一完整的织机模型,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等,说明蚕丝业之兴盛。文献记载还有来自中亚的胡人聚集于此,开设许多市面,从事以丝绸为大宗产品的商贸活动,所以,成都西北角是“锦市”商业较集中的地方,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可能就在成都的北大门。

朱万民(1943-),男,推广研究员,从事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蜀锦筇竹蜀地
浅析蜀锦的创新运用
民间工艺介绍(六十)
——贺斌和他的蜀锦织造技艺
筇竹寺
乔木林郁闭度与林下天然筇竹林分布及生长状况的关系研究
木芙蓉
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凋落物的持水性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华光如梦话蜀锦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