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牧草产业发展现状探究
2016-04-06常静
常 静
(新疆新源县草原工作站,新疆新源 835800)
新源县牧草产业发展现状探究
常 静
(新疆新源县草原工作站,新疆新源 835800)
新源县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大县,有优质天然草场53.33余万hm2。近年来,新源县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管理”,积极推广应用牧草产业技术,推动了牧草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新源县牧草产业现状、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等论述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对策和措施。
牧草产业;发展;研究
1 牧草发展现状
新源县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大县,有优质天然草场45.93万hm2。新源县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人工种草,采取领导包乡镇,干部包技术,有效保证了人工种草种植面积和质量。
2011年至2014年,每年完成种植紫花苜蓿2133.33hm2,2015年,恢复非法开垦草场和人工草地改良,完成种植紫花苜蓿面积4666.67余hm2,目前累计完成人工草地种植1.75万hm2。2006年~2008年,依托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投入资金950万元,先后在肖尔布拉克镇、塔勒德镇和别斯托别乡建立高标准灌溉饲料地3处,可灌溉饲草料地1333.33余hm2。
2 牧草产业现状
2.1 品种方面
通过近几年的试验,适合新源县种植的牧草品种虽然有阿尔岗金、金皇后、三得力、赛迪7、赛迪10、红豆草、披碱草和草木犀,但由于牧草价格和抗旱等原因,牧民一直青睐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
2.2 种植管理
2.2.1 种植方式、技术应用与需求。苜蓿可增加蛋白饲料,是家畜生产中成本最低的蛋白来源,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我县牧草播种时间在春季或秋季,由于气候等原因,东片乡镇每年较西片乡镇晚播种1周左右,种植中方没有根据地块的干旱和湿润等情况,采取特殊的播种方式,如顶凌播种、根瘤菌拌种等技术。
2.2.2 种植模式(轮作、混作、间套作、复种)应用与需求。不同牧草混播,如黑麦草与红豆草混播,防效好 排水畅通,减少根腐病。
2.2.3 施肥技术应用与需求。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确定肥料使用量,磷肥:6~8kg/667m2·年,钾肥:7~10kg/667m2·年;对于头年秋季播种的苜蓿,可在早春化雪时采用二甲戊灵防除一年生杂草。春播苜蓿可采用氟乐灵防除一年生杂草,但必须施药一周后才能播种,秋播苜蓿可在第二年早春化雪前用药物防治。
2.3 病虫草害
2.3.1 牧草田病虫害、杂草发生情况。牧草病害的苜蓿常见的害虫主要有: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等,但一般年份不会造成危害。特殊自然条件下,如有虫害发生,将针对实际情况对症防治。对于杂草生长严重的地块在播前7~10d用氟乐灵(100ml/667m2)进行地面喷洒,以减轻杂草危害,对多年生不易杀死根孽型杂草播前用百草枯、草甘膦、2,4-D进行喷打。
2.3.2 采取的防控措施:一是轮作:病情严重的地块,可与多年生黑麦草和其他木科牧草、作物轮作,避免与豆科植物连作,旱地轮作期限至少2~3年。二是加强田间管理:播时用磷肥拌种或苗期增施磷钾肥,冬季放草木灰,提高幼苗抗进和抗病能力。
2.4 牧草利用与草畜转化
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契机,结合恢复开垦草原、人工种草等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规模饲草料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开展铡短粉碎、饲草料全价配方生产,大力推广青贮、饲草料颗粒饲喂技术,为农区规模化养殖场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保障。
3 开展技术示范推广
新源县草原技术部门每年利用冬闲,结合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加大草原建设与保护工作宣传培训力度,邀请上级资深专家对全县的牧草种植户及草原工作人员进行以“优质、高效、高产牧草种植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培训;同时,采取草原部门提供技术、乡镇抓总责、辖区具体实施的三级责任制,下派技术干部对人工饲草料种植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确保人工饲草料从选种、播种到管理等方面的高标准管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1 技术推广面临的困难
3.1.1 水资源不足制约着人工种草的发展。牧草在新源县13个乡镇场的37个行政村种植,无水源灌溉牧草地达到45%(占牧草总面积1.33万hm2),由于牧草种植区域灌溉设施不配套,灌溉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人工草地规模的扩大和牧草产量的提高。
3.1.2 部分牧民种草积极性不高。由于种草效益比较低,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部分牧民的人工草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致使牧草产量不足。
3.1.3 部分牧民忽视人工草地管理。对人工草地的除杂、除虫、施肥等方面管理不够,致使一些人工草地退化或消失。
3.2 培养农牧业产业技术人才困难
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偏低,技术力量缺乏,在全县草原技术队伍中,中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7.5%;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12.5%。由于草原建设与保护经费来源不稳、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致使从事草业工作人员积极性无法提高,科研人员缺乏。
4 与牧草体系有机结合的建议
4.1 牧草体系结合存在的问题
现有可使用草场近46.67余万hm2,管理人员仅22人,人均负责2.13万hm2草原管理,任务繁重。由于经费不足,仪器和交通车辆配备不全,监测预警手段落后;业务培训欠缺,技术力量薄弱,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条件艰苦,乡镇层面草原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尤其是近期因草原“三站”权属及隶属关系问题,导致乡镇级草原工作人员思想波动,工作质量和任务无法保证完成。
4.2 牧草体系有机结合的建议
(1)建立草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县、乡草原工作站为基础,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对原有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培训,提高草业技术人员整体水平,配备交通工具,草地动态监测设备和种籽检验设备仪等;
(2)积极提供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鼓励农牧民种植优质高效的牧草;
(3)加大对牧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4)加大高标准人工草料基地建设,在人工饲草料地的建设中,要注重品种的选取,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营养成分高、抗性强的优质牧草品种。
[1] 麦麦提敏·乃依木,艾尔肯·苏里塔诺夫.新疆牧草种子产业化的创新之议[J]. 新疆畜牧业,2016,(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