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论变
——“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记事
2016-04-06韩雅俐
韩雅俐
以新论变
——“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记事
韩雅俐
编者按:当代艺术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此次“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是针对雕塑艺术的专业展览,展览以“新态”为主轴,在追忆经典的基础上强调艺术家的求新精神。此次展览汇集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倾情力作,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现当代雕塑面貌,以及雕塑艺术在未来发展中的开放性与可能性。
Editor’s not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genres of art are gradually becoming vague. As a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of sculpture art,“Taiyuan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Biennial 2005”, taking “new state” as the core, emphasized artists’ spirit of seeking novelty on the basis of honoring the classic. The masterpiec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artists were gathered here, demonstrating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culpture and the openness and possibilities of sculpture art i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展览链接:
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 太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中央美院雕塑系 太原市文化局 太原美术馆
总策划人:陈云岗 吕品昌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12日—2016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太原美术馆
2015年12月12日,由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组织的第三届雕塑双年展——“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在太原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中国雕塑界最大的一次专业展,展览以“新态”为主题,强调雕塑艺术创作的推陈出新。“新”是创造,是发展;“态”是样式,是面貌。本次展览着重展现了中国现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新面貌、新动态、新趋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新探索、新发现、新理念,雕塑作品本身所展现出新的材料语言、组合方式,以及雕塑艺术与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现成品艺术的跨界与融合。
“雕塑双年展”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组办,于2011年在山西省大同市首次举办成功。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汲取了前两次成功的办展经验,在作品质量以及参展人数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自2013年起雕塑双年展开始实行双轨制,即策展人和专家评审团协同合作,这种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展览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在总策展人的统筹规划下,六大展区的分策展人,按其各自主题特点进行展览设计及作品选拔。此次展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融汇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创作精华,旨在提升中国雕塑艺术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激发雕塑艺术创作者的创新精神。
本次双年展由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陈云岗教授,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项金国、罗小平、唐尧、吕品昌(兼)、张卫东分别担任分会场展览策划人。本次展览分为六个主题板块,分别是:新境域、新做物、新界面、新现场、新陶式、新晋风。六大板块根据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创作材料,将甄选出的310件(组)作品进行精心分类,其中不仅包含老一辈雕塑艺术大家的力作,还展现了新一代青年艺术创作者的探索成果,以及山西省本土艺术家带有浓厚晋韵风格的雕塑作品。纵观本次展览,无论是创作题材、材料应用,还是表现手法、作品主题,都充分展现出推陈出新、锐意进取、先锋前卫的创作理念。
由吴洪亮组织策划的“新境域”作为本次展览的第一大板块,采用特邀与征集相结合的作品收集方式。入选这个板块的艺术家大都是资深的雕塑艺术创作者,他们摆脱了对技艺猎奇似的追求,而乐于使用更为自由、宽松的创作形式,他们的作品或是严谨认真的叙事,或是诙谐幽默的调侃,或是大胆直白的表现,抑或是对深沉历史的追述,无论是题材还是材料应用都展现出他们对于雕塑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中,钱斯华的《滚尘马》通过传统造型语言与现代化雕塑手法的结合,将赵孟頫笔下的《滚尘马》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同样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蔡志松的《故国·颂》系列将多种技艺相融合,表现出非常明确的现代艺术特点,在人物略显颓废的神态中,是他个人对传统文化、雕塑语言的理解;沈允庆的《白菜》,则是将艺术创作回归生活本身,纸质的白菜是艺术家对于物性的直观思考。除此之外,展览中也有以雕塑为线索的跨媒介作品,像王中的《逃逸者》之三《有机生物》,他以雕塑创作为母本,用超现实的影像手法叙述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刹那》(作者李晖)是不锈钢与LED灯光的组合,将传统雕塑与装置艺术相结合,形成了装置化、观念化的作品。在这个板块中,作品样式之多、材料应用之广也展现出了当代雕塑不一样的“新态”。因此,正如策展人吴洪亮所说,“新境域”板块的复杂性,恰恰也在反映当代中国艺术生态的复杂性。
“新做物”板块由湖北美术学院项金国教授组织策划,其中展出作品均为特邀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在这批艺术家中,他们大多经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在个人表现技法成熟之后,开始了对雕塑艺术本身的探索。他们也不断延展雕塑的内涵,例如黎明的《抢镜头》《链球》,抛开了材料本身属性,在抽象与具象中自由转换;而盛杨的《于右任》、王志刚的《苏武牧羊》、曹春生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聂耳像》、李象群的《元四家黄公望》《元四家倪瓒》等作品则是利用现代雕塑语言追忆传统主题。殷小峰的《行者》作为这一板块唯一一件跨界作品,着实令人关注,它以铸铜为材料塑造行者形象,再充分结合声、电、光的效果,使行者随着影像从东北跨越到了西藏,仿佛是虔诚的喇嘛不断朝圣前行。他以现代化手法跨越了雕塑语言的本身,形成了具有综合性的媒介雕塑。这一板块集中展现了老一代艺术家们多年来的创作思考,他们的作品涉及传统主题又应用非传统艺术形态,在材料应用中将材料自身的隐喻性与组合过程中的后现代性相结合,在抽象与具象中游走。作为资深的艺术家前辈,他们的作品在反映艺术思考的同时,也是对物态、形象、思想、行为等多层面的探索与创新。
金善珍 skin 塑料袋1
董绪兴 万灵神的子民 松木、树脂
陈辉 凝固在山顶的一片云
罗小平策划的“新界面”板块同样采用征集与邀请相结合的选拔方式,全面展示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活力。这是本次展览最年轻的一个板块,很多作品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2015年刚刚毕业的冯至炫,带着他的作品《模范》入选本个单元,整个作品是将雕塑、装置、影像相结合,利用这些综合材料建构了另一个自我;董绪兴的《万灵神的子民之风和日暖》则是其一直以来创作风格的延续;陈辉的作品《凝固在山顶的一片云》摒弃了西方主义式的抽象,将雕塑创作回归到传统的山水写意之中,在有形与无形之中畅游,具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性特征;李铭燃的《触不可及》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将戴着手套的手与手的骨骼紧紧相握,表现某种具有个人色彩的仪式感,给观者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在这个板块之中,虽多为后起之秀但不乏优秀作品,在他们创作的主题中更多的是对流行文化、生命形态、自我意识,以及社会、人权等综合问题的思考,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雕塑特点,在形式、技法、观念上都与老一代的雕塑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就像策展人罗小平所希望的那样,我们并不追求作品极度成熟,而是更加注重探索的可能性,更加尊重面向未知的全新尝试。或许探索精神才是这个板块的核心精神,可以说,“新界面”板块是当下中青年雕塑艺术家阵地最前沿的面貌,也是中国雕塑历史发展演变的生动现场。
曹春生 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聂耳像 树脂
张卫东 吕梁英雄传——作家马烽 青铜
由著名青年雕塑家唐尧组织筹划的“新视场”,是本次展览最具实验性的一个单元,也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单元。“新视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新的视觉场域”,与传统雕塑相比此板块在内容、形式上都显得更加宽泛,是对雕塑概念本身的一次扩展。唐尧指出:这个板块旨在集中呈现近两年来中国雕塑界在美学前卫方向的最新成果,梳理中国当代雕塑在语言拓展前沿的思考和实验,强调作品的开拓性、跨界性、异质性、前瞻性和启示性。作品所呈现出的是“方法的宽度、形式的深度和灵魂的厚度”(唐尧语)。例如张升华的作品《栖梧》,打破了传统雕塑的静态感,利用木头与传动装置的组合构成了立体空间的结构线条,在传动装置的作用下使木板微微扇动,作品一改传统雕塑的质感与厚重,以轻巧灵动取胜又极具延伸性;谭正的《叙·塑》是利用铁板、玻璃钢、纸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观者可以在其雕塑空间中自由穿行,强烈的设计感、扭曲的造型与展馆笔直的墙壁形成鲜明的对比;金善珍的《skin》是用塑料袋制成,将创作的重点放在软材料本身的质感及肌理研究上,突出表现了环保的主题;施鹏程《髹物怀情》是将爷爷留下的物品作为展示对象,具有明显的现成品艺术倾向;孙双典的《真实的影子系列》则是利用光电效果营造出多重影像,建构了一个矛盾的空间体。这个板块打破了一般形式上对于雕塑的认识,在表现艺术家实验精神的同时,还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纵观这一板块的作品主题及表现形式,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艺术母题开始发生转变,雕塑艺术在跨界之后形成了新的面貌,那么传统雕塑艺术该如何发展,雕塑艺术、装置艺术、现成品艺术又该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在这一板块中体现出来。
本届展览新设立的“新陶式”板块,由吕品昌教授兼任分策展人,以陶瓷媒介为表现手法,采用征集与邀请相结合的作品收集方式,艺术家涵盖了资深的职业陶艺家、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以及刚出道的年轻学生。他们资历、年龄、地位各有不同,但都对陶瓷艺术一腔热血,并用作品展现出自身对于陶瓷艺术的理解。陶瓷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媒介,比起新型材料,更具历史内涵。在现代艺术主流趋势下,艺术家们将陶瓷这一具有高度适应弹性的艺术媒介与传统雕塑、装置艺术、影像媒体等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探索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耿雪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就是将雕塑、行为与影像相结合,在这部影片中,艺术家按部就班的工作与微妙的情感混合在一起,炽热的情感与冷静的切割、温柔的欲望与暴力的肢解形成强烈的内在冲突(邵亦杨语)。陆斌的《大悲咒-VI》、黄燕萍的《5号地下室》等作品都是与新媒体的结合。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艺术家选择立足中国传统美学,如唐珂的作品《泉·生命之源》、黄胜的作品《问道系列》等。这个展区的作品并不算多,但每一件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孙晓晨的《洞鉴记载》,将一群“围观”的老相机,整合成一面历史的镜子、一个客观的视野、一位超然的裁判;田野冬雪的《行走-重新出发》是从自身出发,通过她喜欢的材料真实地、朴素地反映个人生活经历,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活跃面貌。在吕品昌教授看来,这些探索性的作品,并非为了宣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方法或语言方式,而是力求启发进一步的艺术思考,在学术层面激发出交流与碰撞的火花,使材料利用和语言形式的探索实践常态化。
张升华 栖梧 木、传动装置
王志刚 苏武牧羊 综合材料
樊林波、刘亚军 一颗红心 麻合成
金善珍 skin 塑料袋
最后一个板块“新晋风”,主办方特意留给了山西本土的艺术家。他们用“凝结乡愁记忆与未来梦想水乳交融的文化新符号”扎根传统,观照当代,反映现实,并开花结果,谱写新的晋风遗韵。本板块作品以传统雕塑为主,包括反映山西人民日常生活的《椒兰同馥》(卫恒先),表现山西传统文化的《三晋福娃》(李贵文)、《千里走单骑》(刘软),表现战争题材的《吕梁英雄传——作家马烽》(张卫东)、《抗日壮士》(陈春)、《小英雄》系列(崔光)、《一颗红心》(樊林波、刘亚军)等等,这些作品在立足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彰显个人创作情怀。这一板块所展出的作品虽不如前几个板块具有多样性,在材料探索、主题拓展方面仍然比较单一,但真实地展示了山西艺术的发展形态。
国际雕塑双年展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让艺术家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不足中寻求突破,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本次展览以艺术理念创新为主轴,形成了多元化的样式集合体,六大板块各有特色,真实而又全面地展现了现当代中国雕塑界的生态样本。此次展览也不乏非传统的雕塑门类,“雕塑”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概念,已经不能单纯地满足艺术家的创作需要。雕塑创作在力求“纯化”自身的同时,又在逐渐打破与其他艺术形态的界限。从近几年的雕塑展览中就不难看出,很多艺术家将雕塑创作与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现成品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空间艺术形态。传统的雕塑地位开始动摇,单一的雕塑手法被数码雕塑、影像雕塑、装置雕塑所代替,交叉性的艺术形式成为了艺术家追逐的目标,这不仅仅是雕塑艺术家群体的尝试,而是整个艺术圈的一种常态。艺术手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种类繁多,每一种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样式都被充分利用。
为期三个月的“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已成为太原市人民喜闻乐见的一桩文化盛事。人民对艺术的热情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展览相继而来,就此为大众打开了一条了解艺术、走进艺术的通道。此次雕塑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也让我们看到近些年雕塑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她正迈着矫健的步伐登向国际舞台。我相信,国际雕塑双年展将有长足的发展,雕塑艺术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韩雅俐: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Viewing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velty: Taiyuan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Biennial 2005
Han Y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