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非遗”优雅步入当下生活
2016-04-06向煜
记者 向煜
古老“非遗”优雅步入当下生活
记者 向煜
传统明式家具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从本质上来说,传统苏作工艺不仅仅是苏州文化的符号,也是千百年来苏州人慢慢形成的生活方式的物化反映。这种生活方式,即便曾经出现过中断或者低潮,但随着时代的步伐,依然会慢慢渗透到苏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影相伴。明式家具是很好的例子,几百年的家具,即使设计、造型上不断产生着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使命,从未改变,而这些充满着古人智慧的家具,也滋润着我们每一天的日子。
谢惠强:我和苏作家具很有缘分
谢惠强,苏州宝树堂红木家具厂“话事人”,他说自己没有太高的文化,却对吴文化情有独钟,从16岁学艺开始,在几十年苏作家具制作中用心谱写着一部文化传承记。
邂逅苏作家具,是冥冥中的安排
有意思的是,在谢惠强谱写这部文化传承记的过程中,奇遇不少,以致他自己也笑言:“与苏州文化实在太有缘分了,是不是冥冥中老天也在支持我这么做。”多年前,偶遇苏州山塘街拆迁,“抢”下一栋楼是奇遇一;收回的砖雕缺4个字,几年后,正好有朋友翻修古建多了4个字送给他,一看居然就是原配,这种巧搭是奇遇二。
还有一个奇遇就是他偶然收集到一副明清时的海棠花轿残轿。后来,专程去民俗博物馆进行对照,惊讶地发现尺寸、造型、工艺都和清代花轿一模一样。于是,他决定将其修复,让海棠花轿重现民间。他坚持的是,古旧家具即使是只有一块乾隆时期的面板,或者只有一块光绪的榫,都是具有文物价值,是值得修复的。
在修复中,他深入民间,收集大量古旧家具的各种配料和木料,足足堆满了一个仓库。终于耗时一年半,花费50万,海棠花轿重现眼前。这顶花轿由666块花板拼成,采用红木、柏木、银杏木等多种名贵木材,从上至下共有10层。每层之外都雕刻着如百子戏春、福寿双全、福在眼前等精美图案,代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许多人看到后想出高价购买都被他拒绝,他和妻子的想法是,这样的作品以后再也不会有,还是自己珍藏留作纪念。
修葺,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苏作生活
谢惠强与宝树堂有着很多故事可说。在临湖牛桥村的这个小村落里,倚着一棵古树,“宝树堂”的三座老宅错落有致地分布,寻常生活和苏派红木家具就这样生动地融合在一起,如同有生命力地共同呼吸生长。
谢惠强与古宅的故事,也常被人津津乐道。“这三座‘老古董’,我可没少花功夫”,事实上,它们是谢惠强用燕子衔泥筑巢的精神,从东山、山塘街收得的老房子,“请人将房子构建一个个拆下,运回临湖镇再按照原样修建起来,前后整整花了十余年。”
据了解,第一座老宅有三进,门厅、前厅,还有一座砖雕门楼。最后一进,便是从山塘街移建而来的。修缮一新的山塘街“宋国老”老房子,处处散发着吴文化韵味,那十二扇半窗及八扇长窗的裙板上,就雕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二十四孝图,如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等。
与这座百年老宅门对门一座庭院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他从东山镇“搬”回的,现在用作谢惠强的宝树堂红木会所,会所后面是另一座父母居住的庭院建筑。
“古建筑不仅是为了修复,更重要的是要让其重放昔日异彩,这才是我抢救性修复老建筑的根本目的。”谢惠强介绍,其中一座庭院建筑用作非遗陈列馆,展示宝树堂的红木苏作家具样品,让老宅展示活着的苏作生活。
有传承,也要创新与发扬
“苏作家具的造型和做工之所以成为众多家具中的佼佼者,无不取决于当年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好的家具样式通常会流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苏作家具几乎处处渗透着明式家具的光芒。”谢惠强坚持有传承,也有创新和发扬。“我希望我能展示活着的苏作生活,让现在的人们有所体悟。”
苏州宝树堂红木家具厂“话事人” 谢惠强
明式家具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对于后人来说,在其基础上进行配合时代的改良是最好的选择。“榫卯结构的传统技艺不能变,但在造型上,我们能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进行改良、设计,让苏作家具更‘亲民’。”
在宝树堂红木的展示厅,记者看到了一套放置于客厅的家具特别有意思——总共18件家具,由12张椅子和6个茶几组成,最特别的是椅背图案是十二生肖,12张椅子正好凑成一套。谢惠强说那是一位客人定制的,“他家的客厅特别大,如果按照惯例来设计,千篇一律难以突出特点,我就想到可以拿十二生肖来做文章,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红木家具结合,没有违和感,而椅背图案的各不相同,也为客厅布置增加了生活乐趣。”
“传统要保护,但不能故步自封,我们也要开发新的、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作品”,谢惠强说现代人更会考虑实用性,所以在具体设计中,会把明式家具里的画案经过改良,变成茶桌,把圈椅改矮一些,变成茶椅。“比旧时家具简洁,但里面的制作技艺我们始终坚持传统。”
对于现代人的购买习惯,谢惠强告诉记者,有人会选择成套购买,也有客户会买几件红木家具进行点缀。“红木家具可以说是百搭,家中随意添置一两件,不仅能让来眼前一亮,也能让家中文化氛围更浓一点。”
史志晔:80后青年的苏作传承梦
史志晔,明仕阁古典红木家具“新掌门”。虽说90后慢慢开始占据了时代主流,但80后的标签,依然让史志晔在红木家具设计领域显得与众不同。本科毕业后开始学习雕刻、木工和油漆技术,几年后学有所成,制作的多件产品获得了国家级金奖,而当他谈起自家展厅里的红木家具时,脸上显露出的神情,用“年轻的老木匠”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
找寻传统苏作的“新意思”
史志晔对于苏作家具的天赋来自于家族传承,祖辈们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从事木工工作,祖父、父亲都是苏州有名的手艺人,从小就跟红木家具打交道的史志晔,毫不意外地接受了家族生意,史家的苏作家具制作技艺也就这样一直传承到他的手中。
荣获中国红木艺术家具作品大赛厅堂类设计金奖的《荷花圆台》,是史志晔用心思考出来的作品。在明仕阁红木家具展厅里,成套的11件荷花椅、榻、几、案……精美绝伦,故宫博物院里有实物展示,但独独没有圆台和凳子图片、文字和实物参照。现在的荷花圆台,一桌六墩,加上原有的11件,共计18件一个系列。一样饱满的莲子在莲蓬的每一个小孔里滚珠灵动,天衣无缝,不仅拿到了专利,更是对史志晔的制作技艺的最好肯定。
史志晔的父亲史忠明是位制作红木家具的老艺人,史志晔从小就在一旁观看父亲制作红木家具,从设计到选材、从搭配到雕刻,每个步骤他都已熟记于心。正因为从小摸着红木家具长大,史志晔深谙明式家具的门道,所以在创新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一点,从他的作品出就能体会到。
2010年,他设计的角花条案,是他刻意创新的作品。角花条案这种样式,其实传统家具早已有之,但是,像他那么用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原料来制作,确实是很新颖别致。当年,这个作品大卖,销路极好。一年后,量减了,渐渐就几乎不做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意识到一个问题:仅仅迎合市场,迎合消费者喜好,这种创新生命力并不长久。
明仕阁红木家具“新掌门” 史志晔
随后,史志晔再接再厉,设计出了“囧字凳”,更是广受好评,不同的是,四年过去了,这一作品依然很受欢迎,这又是为什么呢?
史志晔缓缓道来了缘由。“这个凳子在设计之初的理念是要把我们家具上的元素打散,再做结合。后来在一次采访中,编导觉得整体造型就像一个‘囧’字,既通俗易懂,又与当时的流行文化契合。”
事实上,“囧”这个字, 从古至今都有光明的意思,“正大光明”匾额上的“明”字,就是“囧”加“月”。所以这个字,除了是流行文化还是高雅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内涵上的创新,比形式上的创新更有生命力。” 其实,这张看似简单的囧凳,每一个细节都传达出传统苏作家具无与伦比的简洁美:碰肩处优雅的打洼线条,底脚一丝不苟的透榫——那可不是粘上去的凳脚,而是从凳子腿一根木料上凸出来的榫头!
好的寓意、与流行文化结合、简洁的设计,“囧字凳”的成功,证明了红木家具设计的理念既要符合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又要简单、深刻,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紧跟时代,创新是另一种传承
明式家具很大程度上,就是做元素的叠加,史志晔笑着说,他近来的乐趣就是对红木家具的各种元素做排列组合。“就如化学元素周期表一样,H代表空气,O代表氧气,但H2O则是水,设计时我们也会发现,将两种不同的元素组合,也会产生其他可能。我们一直在尝试,让1+2可以变成4、5、6……”
其实,造型设计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虽然经过父亲的精心打造,明仕阁的品牌在苏州已经是无形的资产,但作为新生代企业家的史志晔并不满足于此。“我们不能一味走先辈们的老路,我们要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和想法,做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苏作精品。”
“创新是我们不断在追求的事情,从红木家具来说,创新就是去做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史志晔强调,虽说要迎合现代人的需求,但首当其冲的还是要懂得红木家具的制作。“不是所有样式都能做出来的,必须符合规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做调研,了解时下客户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家具。”
“我知道红木家具的传承与创新确实有很丰富的呈现,我也看到很多以设计为先导的经营模式。不过,在我的理解中,苏作就是材质和做工。因为我希望家族的手艺能够成就一个百年老店。”红木家具的市场正处于复苏状态,在这样的现状下,对精品的呼声也就越大。史志晔吸引能够制作出一些被同行、被后辈认可的作品,从而推动产业的完善化发展。
与此同时,针对传承的人才新挑战,史志晔还制定了一个培养计划:在今后五年中吸收30名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热爱苏作家具制作技艺并有一定基础的有志青年,以传、帮、带、学的方法分期分批进行培养,“苏作家具赖以成名的贵重木料是以数十年甚至百年为成材周期的,苏作家具艺人的培养也得有这样的。”
看似简单的“囧字凳”,每一个细节都传达出苏作家具的简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