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历史教学中知识正迁移的两种策略

2016-04-06肖琳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肖琳

【摘 要】通过教学事例,讲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来辅助历史教学的方法:利用历史学科内的知识进行正迁移,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正迁移。

【关键词】历史教学 知识正迁移 学科内迁移 学科间迁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90-02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所谓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对现在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产生影响,或者说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的知识会对他们之前掌握的知识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两种,凡是正面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正迁移,凡是负面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负迁移。笔者在这里谈的是正迁移,因为只有正迁移才是学生能力形成所需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防止负迁移,努力实现正迁移。

一、历史学科内的正迁移

(一)历史知识间相似性内容的正迁移

历史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有一致性和相似性的,即历史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越多越容易产生正迁移。我们在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回忆旧知识,引导学生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知识点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外,还让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知道,两次鸦片战争都发生在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者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结果都是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西方侵略者在中国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同时也明白了两次战争的不同点:(1)前者是英国一个国家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国联合法国一起发动的,美俄则是帮凶。(2)前者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他们的产品;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3)侵略地区。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了广州,进入了天津、北京等地。(4)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影响不同。前者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通过这样比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让学生既能快速地掌握了历史知识又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又如,笔者在教学“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引导学生努力挖掘它与大化改新、俄国1861年改革、中国百日维新这些知识之间在背景、目的、领导者、内容、结果、性质、局限性等方面的异同。还进一步提出质疑:“19世纪末中日面临着相似的背景(民族危机),为何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却成功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和以慈禧太后为主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当时的中国如果变法成功的话,那么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政权就会受到削弱,甚至会产生无权利的情况,从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况且以慈禧太后为主的保守派既希望帝国主义国家不侵犯中国,又希望能够安稳地控制住国家政权,所以就联合帝国主义对革命进行镇压,使变法失败;明治维新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全国人民支持。当美国闯进日本勒令日本开放通商时,导致了原本民族精神极强的日本人民的不满。于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互相斗争的同时,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并且日本人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使得天皇家族仍然具有一定的威信,所以日本与英国一样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这既保证了国家的发展,又使天皇家族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不受到大的影响,所以成功了。通过这样引导,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探究产生不同结果的根源。挖掘了历史表象下隐性的历史知识,同时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让学生学会从纵横方面,从深度方面去学习历史,掌握历史。

(二)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的正迁移

历史知识是静止的稳定的,时事热点是流动的、变动的,实现两者的有效迁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当今时事热点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历史、体验历史。通过实际应用,实现“知识 ——热点,热点——知识”间的正迁移。例如,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全国放假一天以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这一天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活动。在进行专题复习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时,笔者有意识地播放了阅兵式视频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结合正在热播的有关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如《敌后兵工厂》《孤胆英雄》《兄弟连》等,以及有关与此相关的电视内容,也播放一些相关的电视新闻,如日本进行的“夺岛”行动等,从这些热点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从而使认识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做到学以致用,并得心应手。这样既能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发挥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让历史课堂更具魅力。

二、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科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彼此渗透、融合、贯通。历史也一样,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这些学科的知识来学历史会更易学。重视跨学科知识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一)利用语文知识优化历史课堂

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古人喜欢以诗咏史。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找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关联点,恰当地运用诗词等语文知识促进历史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例如,笔者讲“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时,让学生联系语文中毛泽东写的《长征·七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来说说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翻越了哪些大山大河?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和无比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畏艰难、不怕吃苦、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如,讲到孔子时,学生语文课中正好同期出现《论语十则》,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语》的内容来加深对孔子的了解,使学生的记忆深刻。再如,讲郦道元的《水经注》时,结合语文中的《三峡》这篇课文进行讲解。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和李白、杜甫等所写的诗,苏轼、李清照等所写的词及明清的小说等结合起来。只要历史老师用心寻找,都不难发现语文中的历史,历史中的语文。

(二)利用地图来辅助教学

历史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就反映了这一现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增广、增强知识面,要明白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比较多,很多需要地图来配合教学,才使抽象的知识明白化。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历史课中的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地理知识进行迁移教学。梁启超先生说过:“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可见运用地理知识,尤其是用好用活地图,可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接触最多的是历史地图,历史地图能提供直观的地域图像,把图文结合起来能形成明确的空间图像,使抽象的历史知识空间化,具体化,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例如笔者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历史事件时,笔者让学生拿出历史地图册,通过世界地图来有效地结合课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试着分别找出达迦马、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线,他们最远到达了哪里,向东还是向西出发,都有什么发现,并在地图上标出来。最后通过多媒体演示了他们的航线,让抽象的历史空间概念变具体化,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让学生的思维从已有的历史知识转向了学过的地理知识,实现了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效的迁移教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延伸,找一下中国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点。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社会热点、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教学,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使得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