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广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融合机制创新发展的思考

2016-04-06梁媚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职业教育

梁媚

【摘 要】分析促进广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融合机制创新发展的必要性,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对话交流机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发展;大力发挥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深度强化职业岗位迁移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发展 对话融合 产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55-02

职业教育和产业对话融合机制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公布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计划,提出要不断提高产教对话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办出特色和成效,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广西经济对操作型和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广西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产业发展,通过发挥产业指导、评价和服务的作用,构建产教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广西职业教育现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创新对话。

一、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对话交流机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大发展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融合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机制,机制本身并不仅限于学校内部。事实上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发展的实践性是该机制的关键环节,打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模式下的对话交流的深层次壁垒,通过政行企校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是产业转型升级大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在广西的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落后,理念落伍,创新不足。学校的教育与所接触到的企业形式有限,企业对学校的职业岗位教育泛泛而谈,两者之间的互动培训形式往往是讲座、论坛、竞赛或者参观,内容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充分利用到企业、行业的资源。政府方面,对两者的结合缺少政策引导,使得学校与企业间合作不够深入,不够细化,也没有获得激励。

广西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表现在思想认识和实践运行两个方面。对话交流机制停留在表面,不深入到点,不落实到位,缺乏深刻的思想认知和切实有效的行动。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对话交流机制,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搭建和开拓更多的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应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专兼结合、具有企业背景的创业导师;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当形成“政、行、企、校”体系,产生合力,避免各自为政;学校、政府和社会行业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就业扶持力度。广西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以职教集团为依托,促使职业教育和产业“双向”开放,共同整合优质职业教育和产业资源,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进程,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互惠共赢。

二、大力发挥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行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融合机制的创新发展,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并在这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作用,依靠行业作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

第一,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社会行业内容,对职业教育具有制约、引导、保障、服务等作用。教育之于行业,相当于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职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行业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行业规则对职业教育具有指导保障、规划咨询和评估管理等基础作用。以理工院校职业教育为例,理工专业的职业教育必须在学科行业背景下开展教育。理工行业一般具有更强的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背景,具备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性,因此理工职业教育必须着重其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培养“技术工程师”为基础,满足技术工作行业的内在要求。

第二,完善机制,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职业学校教育要针对本区域、本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编写职业教材,培养培训师资,组织实施教学,使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发展相吻合。同时,通过职业教育能力水平的提升,提高行业发展的标准和水平。

三、深度强化职业岗位迁移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理念、政策法规、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多样化需求等问题,要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控性,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岗位迁移能力本身具备时代感和实践性,它不仅是学生进一步提升的专业素质,以及增强自己运用专业知识来进行职业岗位实践的能力,而且是适应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能力。如何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迁移能力,使学生胜任岗位的同时,能够具备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同时又具有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动力,是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的一个新节点。因此,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复合技能,增强学生应对职业岗位变迁的能力为标准。

教学内容是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兼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基于这一教育的前提,职业学校要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富于动态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展“两个课堂”结合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和宽领域的职业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获得职业迁移能力的能力。以理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的未来预期,不懂经营、管理的理工科毕业生将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因此,社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表明,通识教育是推进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途径,是培养职业迁移能力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融合机制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批职业岗位专业代表者的出现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将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其不断在职业教育的观念及内容上进行改良、创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只有以职业岗位教育培养为依据和方向,从其教育特征发展来设计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及其制度,尊重和善用学校的客观现实条件,培养学生专业和职业的整体素质,防止教育的窄化、僵化和浅化,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人才,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融合必不可分,这一机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并在整个职业教育中逐渐凸显出来,同时,完善与创新也需要同步思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洪.地方理工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

[2]赵金华.基于科技创新的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职业教育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