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利刃——巴西空载制导武器研发一瞥
2016-04-06俞敏
文/俞敏
亚马逊利刃——巴西空载制导武器研发一瞥
文/俞敏
通常MAA-1导弹悬挂于战术飞机翼尖
大动作期待大手笔
长久以来,巴西国防工业基本处于一种“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状态,尽管拥有一批积蕴雄厚、经验丰富的航空和武器技术实体,但总体销售多囿于应付国内需要,对于大项目资金投入不够果断,产品虽然性能可靠,但是在世界防务舞台上却没有相应的知名度。不过这一现状如今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大多数巴西公司都将跻身出口市场看做关乎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举措,而走向国际市场需要展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跨国合作,需要进行自我产业提升,否则仅仅是新瓶装旧酒,意义不大。
过去短短5年间,多个重量级的重组并购令人眼花缭乱,致力于火工品的布里塔尼特化学工业公司(Britanite-IBQ)通过全面收购,改组为AEQ,成为了拉美防务安全公司(SDS)的重要成员,意大利马格纳航空在2012年12月购买了巴西福留利航空防务公司51%的股份,成立了巴西分部,总部设在以色列的埃尔比特接连并购了阿雷斯航宇防务(ARES)和AEL,尤为引人关注的是2011年巴西工业巨头奥德布莱希特(Odebrecht SA)将梅特龙招致旗下,成为防务和技术集团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军工开发实力,因为具备机载武器研发实力的巴西防务公司并不多,梅特龙几乎是唯一一家,目前正处于系列生产的总共三种。
巴西空军改造的F-5EM装用以色列德比空空导弹
两条小鱼
盘点该公司早期最著名的机载武器系统,首先需要提到MAA-1“锯脂鲤”近程空空导弹,它的研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早期,实际上可算作是美国AIM-9B众多国际仿制型中的一种,两者气动设计几乎完全一致。由于得不到巴西空军的坚定支持,MAA-1格斗导弹几度面临下马的威胁。最初的研制进程极为缓慢,直至1984年军方终于提出需要装备,前途才趋于明朗。1986年展开第一轮实弹打靶之后,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良,在90年代初投入批产。导弹全长2.82米,弹径152毫米,显得较为粗短,其最大翼展为0.65米,通过前翼面控制转向,同时和“响尾蛇”一样,尾部装有滚转棘轮。导弹装有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超过5千米,发射全重90千克,12千克高爆战斗部,激光近炸引信,全向攻击红外导引头,具有±48°视场和50度/秒的追踪速度。
导弹技术性能并不出众,可以说投产之日已然落伍,但毕竟在巴西自研格斗导弹领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何况导弹价格低廉(单价据传仅为3万美元),因此也赢得了印尼和哥伦比亚等国的订单。改良版的MAA-1B“锯脂鲤”2已经研发超过10年,飞行测试从2008年开始,项目由于资金问题有所拖延,至2014年末初步具备作战能力。导弹气动外形有了显著提高,早期型的后掠切尖前翼被带有连接段的串列双三角弹翼取代,尾翼面积明显增大,呈较为规则的梯形(后缘垂直),装有全新的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和双色红外追踪导引头,搜索和机动范围大幅提高:视场大致为90°,过载从原先的不到50增至超过60。
与众不同的MAA-1B的弹头舵面
另一个就是和南非共同开发的A-“射水鱼”项目,也是一种近程导弹,原先是南非独立研制,后来有着共同装备需要的巴西方面也加入进来,因此牵涉到两国空军与防务技术部门的全方位合作,涉及其中的技术部门主要是梅特龙、巴西航空和南非的丹尼尔动力公司。导弹弹身和前端带有很窄的边条,只有尾翼翼展较大,和技术基础较老的MAA-1B相比A-“射水鱼”要先进得多,采用最新矢量推力技术,最大过载号称100,导弹的敏捷性远非MAA-1B可比,甚至超过了稍早出现的“怪蛇”-4。
从一开始A-“射水鱼”就定位于采购欧美导弹存在一定困难的第三世界国家边缘市场,特别是针对二代机改造。不过这项计划也非一帆风顺,比原计划推迟了大约一年时间,大约要到2016年上半年才能全部完成,最快将在2016年2月进入南非空军,而且这种导弹与“狮鹫”战斗机最早的一体化兼容工作也是借助南非空军的现役机型完成的。巴西版的A-“射水鱼”将会在巴西本国生产,梅特龙负责制导和控制系统,奥普托电子公司(Opto Eletronica)提供寻的器部分,巴西航空生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战斗部(也可能后者由AEQ完成)。根据军方计划,巴西未来战斗机FX-BR(不久前瑞典萨伯“狮鹫”E/F已被宣布胜出)必须能够兼容包括A-“射水鱼”导弹系统在内的所有现役武器系统。
出现在防务展上的MAA-1B和A-“射水鱼”
防务展上展出的枪鱼导弹模型
巴西也已成为重要的MM 40和AM 39导弹承包商之一
近些年来,巴西国防企业与传统军事合作伙伴国南非的导弹技术合研项目搞得有声有色,而巴西空军也正在和南非国会就航空工业,以及导弹领域的技术互补展开谈判。A-“射水鱼”计划只是截至目前最为成功的范例,巴西科技部长阿洛伊西奥·梅卡丹特(Aloizio Mercadante)之前已经访问了丹尼尔公司的生产设施,双方合作潜力进一步增大,目前双方正在讨论研制中程面对空导弹系统的可能性,这种导弹将采用垂直发射,装有更粗更长,功率更大的固体助推器(巴西版发动机由巴西航空负责)。虽然海军之间的直接合作比较复杂,还存在不小的阻力,但新一轮海军导弹合作谈判很快将在南非丹尼尔动力公司以及巴西航空航天和梅特龙工程商业公司之间完成。第一步可能会从探讨从南非引进“矛枪”垂直防空导弹系统开始,后者的标准集装箱式发射装置适应性很强,兼容A-“射水鱼”不存在丝毫难度(也是一坑四弹)。
巴西机载反辐射导弹新品——MAR-1
另外丹尼尔方面还对外透露已经和巴西航空公司展开了“枪鱼”导弹的合作研发,地面试射在2015年初完成,但具体细节,巴西方面始终讳莫如深。“枪鱼”是一种射程可达100千米的远程主动雷达空空导弹,采用尖卵头锥和类似于“飞鱼”反舰导弹的常规X+X布局,为了缩短研制过程,减少后勤压力,“枪鱼”将尽可能沿用和A-“射水鱼”相同的发动机和制导系统技术,并逐步走上先空后陆再到海的多功能“导弹家族”道路。发展超视距空空导弹对巴西和南非都充满吸引力,尤其是巴西,无论是现役的“幻影”2000还是未来可能装备的重型制空战斗机都大有用处,但这样的导弹设计概念无论对于南非还是巴西,都是充满挑战的全新领域,而且两国的现实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也很难保证今后的深入合作中不出现分歧。
MAR-1可以让老式战斗机具备反雷达作战能力
拉美防务展(2009年度)上的SMKB-82
专挖雷达眼
从1997年开始出现了反辐射导弹MAR-1(Missil Anti-Raciacao),由梅特龙和空军航空技术中心(CTA)联手研发,该项目后来与对敌防空压制导弹项目(SEAD)合并,不过公开称呼仍是MAR-1。长期以来,项目一直被军方视为高度机密,从没有官方机构出面证实甚至暗示其存在,研制单位也同样讳莫如深,梅特龙只是含糊透露过正在和CTA联手开发一个“导弹产品”。公司承认导引头运用了“部分国外技术”,但整个研制和生产仍是巴西自己完成的。
直到2004年巴西空军才稍稍透出口风,表示某导弹已接近研发最后阶段,将在2005年具备初步作战能力。此后数年MAR-1导弹依然神秘,外界只是能捕捉到空军的飞行测试密度加大,具体进展依然鲜有所闻。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2008年的空军公开日上,外界才终于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翌年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拉美航空/防务展(LAAD)上该弹再次高调展示,显示了巴西军工企业开始迈入一贯由欧美和俄罗斯等大国垄断的反辐射导弹市场的勃勃雄心。
其实早在上一年的4月这种导弹就已经获得了国外订单(根据防长内尔森·胡彬的说法),这一年12月,巴西政府正式对外确认:MAR-1导弹获得了巴基斯坦空军100枚订单,外贸部也批准对这项合同提供资金担保(合同总价大约8500万欧元)。但究竟只是一般的武器成品交易,还是包括联合研发或技术转让协议条款,没有透露过多细节。巴基斯坦2009年一份国内报道曾提到,迫于印度压力,巴西方面已经对这笔交易喊停,但2010年7月更多的巴基斯坦媒体称“数量和型号不明的导弹”已经交付空军,梅特龙在2011年4月承认已经开始向巴基斯坦交付该弹。
外界普遍认为,MAR-1实现出口一事应已确凿无疑,2011年4月的LAAD上梅特龙代表已经向记者承认,考虑到巴西和印度重要的政治和防务合作关系,巴西方面对此持谨慎态度也可以理解。但开门红的第一笔订单毕竟充满诱惑,轻易放弃等于自砸招牌,因此在努力获得印方理解之后仍得以推进,由于巴基斯坦方面需求比较迫切,这笔订货也使得导弹产量从原先的每月1枚骤增至每月5枚。
梅特龙宣称MAR-1是目前效费比最高的机载反辐射导弹,巴基斯坦空军这样购买力有限的客户自然是其推销的重点对象,拥有真正的防空压制能力是对潜在对手的一种威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巴基斯坦没有装备巴西产飞机,这些导弹需要和“幻影”III ROSE、“枭龙”飞机以及未来更多空中平台兼容(需要装备专门计算机的独立火控系统),仍然需要得到梅特龙方面的技术支持。虽然目前“枭龙”飞机的改造尚不包括在前期合同之内,不排除需要巴基斯坦自行解决的可能,因此直至2014年后才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而在巴西国内,空军对于该弹却并不急于上手,MAR-1目前仅用于A-1攻击机,该机也是承担所有挂载和试射任务的唯一平台。最先装备的是第10航空团第3中队(位于南部圣玛利亚基地),通过机载软件为飞行员提供训练,将来的A-1M也将采用MAR-1进行反雷达作战。早期的A-1大多未装1760数据总线,但只需在座舱内装一个带有显示器的专用一体化火控系统,就可实现发射。系统可结合GPS捷联辅助惯导完成中继制导,通过预编程手段,实现多批次导弹对特定目标同时发动攻击。
导弹设计完全符合1553军标,采用碳纤维符合材料有效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敌方防空系统很难探测,更遑论将其击落。导弹全长3.87米,直径230毫米,弹体中部带有4片切角固定后掠翼,尾部带有同等数量的控制面用于制导和控制(电子机械方式),前端整流罩急剧收缩,内部带有宽频被动导引头(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鼻锥导引头后方还有小型固定平衡片,发射重量266千克,导弹装有90千克爆炸/破片战斗部和巴西奥普托电子公司研制的激光近炸引信。两级助推-续航固体火箭引擎使用复合推进剂,具有低烟信号特点,敌方红外设备很难探测捕捉。导弹能够实现跨声速飞行,如果采用高空俯冲弹道,末段飞行可达超声速,根据不同的飞行剖面和战术要求,有效射程在25~50千米之间。
与南非的重要合作项目——A-darter“射水鱼”
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提升巴西国防自主能力充满信心与期待
以拉法尔为代表的以色列军火公司对于机载武器研发拥有雄厚实力,也是巴西的重要合作伙伴
它的打击对象并不局限于地面或海上早期预警或者远程警戒雷达这样的大功率辐射目标,还包括野战防空系统所用的车载雷达,后者具有低排放,机动强的特点,因此最好使用被动反辐射制导方式。MAR-1的宽频调谐导引头由梅特龙自行研发(据说如此),能接收机载雷达告警接收机或者电子监视系统传输的信息,也可以在得不到外界信息的情况下独立为导弹提供间接瞄准和发射导引。火控单元显示器会对探测到的雷达信号,根据信号到达方位、与特定目标数据相同程度、特定目标的射程指示以及导弹态势信息进行分类。
飞行员接通电源后选择操作模式和打击对象,确认锁定后就可发射。具体来说导弹共有三种作战设定,一种是通过预编程方式对已知型号的目标或方位清晰的排放源进行远程抢先攻击,任务规划系统提供基础目标数据给导弹,后者发射后进入锁定模式(LOAL),直至击中;第二是针对偶然目标,导弹充当探测雷达,对雷达排放信号进行捕捉和识别,并将结果显示在座舱显示器上,但并不一定发射;最后一种是用于自卫的模式,导弹可接收机载雷达或其他传感器(雷达告警设备或电子支援系统)发出的意外威胁,根据需要决定何时采取攻击。
JAS-39出口巴西已成定局,而该机的老客户南非空军对于该机的机载武器改造经验十分丰富,对于两国的未来合作无疑助力不少
巴西在通用航空领研制方面堪称强国,最近的KC-390据说还有发展反潜巡逻型的计划,号称桑巴版P-8
对地对舰概况
静观风云的只有巴西第二大航天和防务企业——巴西航空,它似乎是唯一没有受到外界股权变更与合并风潮的影响的一家。不过巴西航空对于国际合作向来充满兴趣,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国际大牌防务技术企业,比如南非丹尼尔和欧洲的MBDA等,纷纷主动上门要与巴西航空合作。以MBDA为例,主要是向后者寻求共同开发“飞鱼”反舰导弹发动机的可行性,双方在2009年就已达成协议,由巴西航空来为现役的MM 40“飞鱼”换装新型发动机,而新产的AM 39空舰导弹发动机也将由该公司和梅克特隆参与设计和生产,这被看做是“贴牌”生产,巴西本国AM 39装备量有限(仅限EC 725等少量直升机携带),因此很可能主要用于外销。海军当然也希望拥有本国自行研发的反舰导弹,巴西航空和梅特龙等多家公司正在联合开发的AV-RE40(又称曼苏普计划)就是在MM 40Block III基础上发展的未来海战主力导弹,射程也将达到180千米左右,该项目投资7500万美元,预计将会到2018年之后正式投产。
这段时间巴西航空的国内项目的工作重心,就是AV-TM300远程地面机动导弹的试射,陆军在2012年11月与巴西航空签署合同,注资1亿美元作为开发费用。原先这是一种用于远程高精度打击的火炮武器,不过目前已经发展成一种颇具潜力,甚至有可能“重塑周边战略环境”的高性能地面机动导弹系统,其发展理念与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十分相似。
作为精确深层次打击的AVTM300“斗牛士”(又称杀手)弹身修长,前端带有较长的边棱,并装有弹出式弹翼,该弹以本国自研的“北极星”涡喷发动机为巡航动力,固体燃料助推,可充分利用现役的“阿斯特罗斯”III多管火箭发射车为平台,其最大射程在300千米左右,装有150千克级别单体爆炸/破片战斗部,GPS+惯导系统,它还能够配备数据链和寻的器,实现真正的“人在回路”控制,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在战区上空徘徊,寻找最佳时机发动致命一击的“智能巡航导弹”。这种导弹的出现使得巴西一步跨入了拥有自行研制巡航导弹能力的国家行列,相比美国的BGM-109价格低廉许多,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第一阶段研发从2001年秋开始,随着研制的深入,做了不少改动,复合材料比例进一步上升,同时取消了弹出式弹翼等。目前导弹家族成员正在不断扩大,射程范围很宽,除了舰载或岸基平台,空射版的试射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并在当年年底达到全面生产标准。
装弹车上的MAA-1近距空空导弹,其外观与美制AIM-9“响尾蛇”十分相似
南美多数国家具备生产和改进航空炸弹的能力,拥有较为雄厚军工技术基础的巴西当然也在其中。目前共有两个刚刚完成的项目:AEQ公司的SMKB(即灵巧Mk系列炸弹)和福留利公司的FPG。低成本的SMKB进展较快,北部卡辛布靶场A-1M挂载投掷已经超过20多次,最远飞行距离28千米后击中目标,设计方AEQ公司表示该弹具备弹道形状选择功能,并能以90°碰撞角击中目标,完全能满足军方需求,空军已经在2012 年12月正式决定采购。
从阿斯特罗斯轮式发射车上试射的AV-TM300
自行改装的制导炸弹套件——SMKB-83
海航HS-1中队的海王直升机可挂载2枚AM-39用于对舰作战
巴西在航天探索方面已经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未来SMKB可以兼容包括GPS、格洛纳斯和伽利略在内的各类卫星制导手段,显然考虑到了被美国卡脖子的可能。截至目前一共上马了两种型号:500磅级(约230千克)战斗部的SMKB-82综合化测试已经完成,1000磅级(约460千克)的SMKB-83仍未定型,巴西空军的A-29涡桨教练机已经初步装备该弹,稍晚之后海军的AF-1也将完成整合,这样加上升级的F-5E和A-1M,仅巴西国内就至少4种平台。AEQ公司对外透露已经成功地找到了3个国外用户(南美2个,亚太1个),牵涉到塞斯纳A-37、IAI的“幼狮”,以及F-16和苏-30Mk两种先进战机的改造。
福留利公司在2011年度拉美航空防务展上公开了新型制导滑翔炸弹的模型,称之为FPG-82,单价仅有2.5万美元,两年后又展出了一个带有伺服控制系统的工程模型。未来FPG-82将用在轻型攻击机A-1M和其他喷气战机上,不过早期测试则通过A-29涡桨攻击机完成,巴西空军不打算独自掏钱,因此项目从2010年启动后,就一直在寻求国外工业合作伙伴。
采用捆绑助推器和GPS/INS精确制导的FPG-82项目实际上也是为了对现役Mk 82常规炸弹进行高效费比升级,通过鞍状整流罩和挂架兼容衔接,改造后将带有作动弹出式复合材料尾翼,使得其滑翔飞行距离达到80千米,圆形公算偏差在15米左右。与之类似的是FPG-81项目,用250磅(约110千克)战斗部的Mk 81炸弹进行类似改造,还计划增加一个半主动激光导引头,这种改型的飞行测试已经接近结束,即将实现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