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西藏地区贷款集中情况的思考

2016-04-05◇杜

市场研究 2016年2期

◇杜 涛



对西藏地区贷款集中情况的思考

◇杜涛

摘要:贷款过度集中会使银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造成银行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本文采用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指标对西藏地区的贷款集中状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银行经营风险及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防范、控制贷款集中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贷款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

10.13999/j.cnki.scyj.2016.02.016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整体下滑,银行业经营风险也在加大,截至2014年12月31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29%,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上升,其中,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近6700亿元。在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诸多问题中,贷款集中问题引发的风险日渐凸显,这使得贷款集中度问题成为各家银行机构关注的重点。

2010~2014年,西藏地区银行业信贷快速增长,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新增贷款出现了向中长期贷款集中、向重点项目集中、向大中型优质客户集中的趋势。贷款过度集中,势必会使银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造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我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对贷款集中限制均有规定:一是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10%;二是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15%;三是对最大十家客户的贷款余额(或全部关联授信)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50%。但是根据对西藏自治区银行贷款集中情况的调查显示,西藏地区法人银行机构多数突破了监管指标限制,且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情况存在着向大行业、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区内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分配的信贷资源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对西藏地区的贷款集中状况进行分析,以期提出化解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贷款集中情况及特点

(一)贷款向基础设施、水电等行业集中

从贷款投向行业方面看,高度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水利电力、农牧业、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以2015年6月末情况为例,10家银行对前十大贷款客户的贷款投向此四类行业比例占到了80%。

表1 西藏银行业贷款前十大客户行业分布情况

(二)贷款向效益好、信用评级高的企业集中

从贷款客户类型看,国有企业和有政府信用担保的企业居多。各家银行业机构前十大客户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公务部门,这些客户属于各银行业机构的战略客户和重点客户,各银行业机构对贷款前十大客户的信用评级较高,属于优质客户,信用风险相对较低。

(三)贷款向中长期集中

从贷款期限看,中长期贷款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多笔贷款投向了如水电、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项目所致。

(四)贷款集中度监管方面,西藏地区法人银行机构多数突破了监管指标限制

以西藏银行、林芝民生村镇银行两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为例,西藏银行2012年至2015年6月末贷款前十大客户资本占比、林芝民生村镇银行2014年至2015年6月末贷款前十大客户资本占比均超过了“对最大10家客户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得超过50%”的监管规定。而在“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的监管限制下,西藏银行2013年至2015年6月末分别有3家、2家、5家突破了10%的监管规定。

(五)贷款结构中公司类贷款占绝大多数

2010年~2015年6月末,各银行业机构前十大客户的贷款业务绝大部分集中于公司贷款业务,而且占比要远超于个人贷款,只有邮储银行因2010~2011年未开展公司类业务,只有个人贷款,且多投向批发零售业,2012年以后,其公司贷款逐年增长,前十大贷款客户贷款量占总量比重逐年攀升,于2015年达到了55.7%,投向行业也由集中于批发零售业转向集中于交通基础建设、水利电力等行业。

(六)贷款融资方式中银团贷款占比较低

工行的银团贷款比例较高,其前十大客户中银团贷款占较大比重,包括行内银团和行外银团,而其他机构的银团贷款比例相对较低,以中国银行为例,其前十大客户中只有两家采用银团贷款模式。

(七)贷款担保方式以信用担保方式为主

以2015年6月末的数据为例,信用方式占多数,12家银行业机构的前十大客户中采用信用担保方式的有48笔,并且有多笔贷款采用信用、抵押、质押、保证等的混合方式。

二、贷款集中影响因素分析

(一)贷款集中评价指标选取

在单一客户集中度风险计量方面,学术理论界提出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敞口比率法、基尼系数法、HHI指数法(即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基于ASRF模型的分散度调整法、基于Credit Risk+模型的分散度调整法、Rumelt提出的区分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的分类法等。本文对贷款集中度的测算方法采用的是赫芬达尔指数法HHI(Herfindahl Hirschmann Index)衡量上市银行贷款结构,并结合银行业特征进行修正。为反映上市银行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程度,我们计算两种不同的指数考察西藏地区银行业机构的贷款集中度情况:一是行业集中度,即西藏地区银行业机构在不同行业间的贷款投放情况;二是客户集中度,即西藏地区银行业机构在不同客户间的投放情况。

1.行业集中度指数(IHD),表示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以银行在不同行业间贷款投放额占比表示。IHD的取值越小,说明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越低,反之越高。

2.客户集中度指数(CHD),表示上市银行贷款的客户集中度。CHD的取值越小,说明银行贷款的客户集中度越低,反之越高。客户集中度指数一般采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余额占资本净额的比重衡量。本文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量的比重作为贷款集中度的替代变量。

3.国内生产总值(GDP)。此项指标常作为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本文以GDP反映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4.净资产收益率(ROE)。此项指标是反映银行业盈利能力高低的指标,如果ROE取值较高,说明银行业机构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反之较低。本文以ROE衡量银行业机构的盈利能力。

5.不良贷款率(RBL)。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反之较低。本文以ROE衡量银行业机构的经营风险。

(二)贷款集中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1.行业集中度指数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2中可看出,地方法人银行的行业集中度指标最高,而从其变化趋势看,其行业集中度指标的增加幅度也最大,说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在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配合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支持地方建设的投入较大。此外,股份制银行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增幅也较快,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银行的行业集中度相对平稳,呈缓慢增长。

表2 银行业机构行业集中度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2.客户集中度指数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国有银行标准差最大,说明其样本数据波动较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可知,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前十大客户贷款占比逐年下降,说明其注意到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量过大存在的风险,加大对贷款管理及风险控制的力度,有目标地进行分散风险。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数据则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50%以下;而邮储银行前十大客户贷款余额则呈逐年递增趋势,占比从2010年~2015年增加了48%。政策性银行前十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均值达到85.88%,这是由于其业务性质决定。此外,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虽然成立时间较晚,市场份额占比较低,但是从其趋势变化看,其前十大客户贷款占比增幅较快。

表3 银行业机构客户集中度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贷款集中度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出,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与西藏地区GDP走势呈正向关系,说明银行的贷款行业投向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贷款客户集中度则与西藏地区GDP走势大致呈反向关系,说明银行贷款的客户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客户过度集中造成了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限制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反作用力。

图1 贷款集中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变化图

(四)贷款集中度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

从图2中可以看出,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与银行不良贷款率走势大致呈正向关系,说明银行贷款的行业投向过于集中,使得银行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而贷款客户集中度则与银行不良贷款率走势大致呈反向关系,贷款客户集中降低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上升,说明贷款客户的分散增加了贷款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图2 贷款集中度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图

(五)贷款集中度对银行经营收益的影响

从图3中可以看出,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与银行净资产收益率走势大致呈正向关系,说明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对银行的收益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分析可知,贷款集中投向的行业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电力等传统项目,短期内使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有所提高,收益较为稳定。而贷款客户集中度则与银行净资产收益走势大致呈反向关系,贷款客户集中度降低的同时银行收益水平上升,则从反向说明了银行贷款客户过度集中会侵蚀银行利润。

图3 贷款集中度与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变化图

三、贷款集中风险及负面效应分析

(一)贷款过度集中易发流动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从调查及分析中可知,各机构最大十家贷款客户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这使得各银行业机构资金运用的期限错配矛盾日益显现。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中长期贷款还款可能受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资金腾挪能力受限,还本付息压力较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均可能对中长期贷款还款造成一定影响,诱发银行业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各机构最大十家客户中信用贷款占比较高,潜在信用风险增多,对信用风险的预判和管理难度加大,易导致潜在的违约风险。

(二)贷款过度集中易受宏观政策变化影响

贷款资金投向过度集中状况,违背了分散组合的原理,减弱了银行业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一旦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和贷款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改变,则会给银行业机构带来风险,并因为金融市场的关联性,而有可能将风险传递至多家银行业机构,诱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三)贷款过度集中会造成信息不对称风险

一是各银行业机构前十大贷款客户大部分为信用贷款,多由其上级单位、总公司提供的担保,由于多数客户的上级单位、总公司在异地,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及时掌握其上级单位、总公司的实际状况,了解其上级单位、总公司是否存在隐性担保圈(链)关系,当其上级单位、总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圈(链)断裂时,容易形成事实上的担而不保,加之内地与西藏之间风险信息传递滞后,易使信贷资金面临不确定风险。二是大多数集团客户将分支机构资金归集到一级法人名下账户内统一收支调度结算,造成持续掌握其信贷资金的动态和搜集相关资料困难较大,加大了预判风险的难度。三是对于采用银团贷款的前十大客户,信息不对称加大对客户、项目的管理难度,对成员行之间分工合作、信息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贷款质量的持续优良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贷款过度集中会弱化货币政策效应

贷款投向过度集中使得信贷资金集中部分领域、部分行业、部分客户,造成了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会对中小企业、农牧区以及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产生挤出效应,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效应弱化,从而直接影响了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效果,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无法起到均衡的支撑。

四、贷款集中原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所致

“十二五”期间,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水利电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重点项目的开动,带来较大的资金需求,进而对银行业机构的信贷特征产生决定性影响,形成西藏银行业机构的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水利电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房地产等行业贷款集中度偏高态势。

(二)银行业机构经营的内在需要所致

银行业机构出于降低信贷管理成本、追求信贷规模效益最大化、防范信贷资金风险的考虑,着力培育大企业、政府公务部门优质客户,将有限的资金投向自治区的重点项目、优质客户,虽然客观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但是也产生了贷款投向过于集中的现实。

(三)区域经济金融整体环境所致

西藏经济总量较小,发展相对缓慢,缺乏优势项目和支柱产业,对资金的有效需求相对较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差、在银行业机构信用评级不高、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较少等情况造成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较大,从反向上也促使信贷资源倾斜至风险相对较小、信誉相对较高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

五、相关对策及建议

从分析来看,西藏地区贷款集中度指标目前仍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但是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业机构共同关注。

(一)加强金融管理部门的“窗口指导”作用

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及时制订并调整信贷政策,合理引导银行业机构信贷资金投向和产业流向,指导银行业机构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引导银行业机构组织银团贷款、采取贷款转让等措施,在解决优质客户融资需求的同时切实解决贷款集中度超限问题,分散风险。

(二)加强信贷风险监测和管控

督促银行业机构建立集中度管理体系,结合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实际需求,对集中度较高的客户和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加强授信管理,严格进行贷款审查审批,并对贷款做好事中监督和事后管理。

(三)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推动建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构建新型银政、银企关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完善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区域金融覆盖面。紧密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服务的现状,紧紧围绕社会主体的金融需求,加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金融资源分配。

参考文献:

[1]蔡建玲.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集中的思考:以广西柳州市和来宾市为视角[J].南方金融,2005(08).

[2]吴昌盛.对湛江地区商业银行贷款集中问题的调查[J].金融参考,2006(07).

[3]王召.贷款集中度监管与宏观调控协调配合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3(05).

[4]魏晓琴,李晓霞.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的测算及效应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支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