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高校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改革与实践

2016-04-05李久芹姜世金刁有祥刘国栋柳风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山东畜牧兽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动物专业

李久芹 姜世金 刁有祥 刘国栋 柳风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结合高校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改革与实践

李久芹 姜世金 刁有祥 刘国栋 柳风祥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等教育在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三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四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落实十八大的指示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要求,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结合我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专业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讨,创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动物医学专业的现状

动物医学专业是我校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传统优势本科专业,具有雄厚的办学基础、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办学经验、完善的办学条件、卓越的学科建设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在全国同类专业领域内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显的办学优势。其前身为始建于1949年兽医专业,1998年更名为动物医学专业。2001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校招生热门专业,2007年和2009年先后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现拥有兽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本科教学实验中心;3个二级学科中,基础兽医为山东省强化重点学科,预防兽医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泰山学者”首批设岗学科,临床兽医为校级重点学科,动物生物技术与疫病控制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9人。每年招收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150余人,几十年来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社会声誉良好,他们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大多数成为了我国畜牧行业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但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教学与生产的不适应逐渐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堂教学与生产脱节 学生对现代畜牧条件下对兽医的要求、生产管理、生物安全措施等缺乏了解,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生产。

1.2 重理论,轻实践 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但实践技能与实践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

1.3 重验证,轻创新 学生能按照实验指导规定的方法完成某一实验的验证,但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很多学生不会设计,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2 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教育模式,根据国内外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自身条件和学校整体发展情况,我院经过调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确定了动物医学专业的教育定位:以满足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生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背景,构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的新型人才的目的。加快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专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学、产、研有机结合,丰富人才培养模式。(2)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具体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动物医学研究进展”、“企业家讲座”、“创新创业实践”、“综合性实验课”等课程。在开设的这些课程中,邀请企业技术总监、总经理及董事长来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学院领导和教师积极联系各用人单位,召开专业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积极搭建良好的就业桥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深入探讨该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一种在今后的发展中较为合理、系统、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从已有经验中寻找可借鉴的内容,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构建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以期在理论上充实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容,在实践上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化、科学化发展,使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更高层次的实现,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与动手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重点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能所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动物医学专业不但面向畜牧生产、兽医诊疗及兽药生产等企业,承担着保障畜禽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方式下的健康安全,而且还要面向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以及观赏动物的医疗保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承担着动物检疫、动物食品卫生、兽药生产、环境卫生、人畜共患病防治等重要的社会责任,以此增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为重要。该专业和企业山东宝来利来有限公司、山东汇融肉制品有限公司、滕州市运成农牧有限公司、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兖州市滨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郓城县大鹏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共签署了十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养殖集团公司进行产学合作教育,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起了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实习,各合作单位都在住宿、生活和学习条件上给予了极大的方便。除此之外,还专门安排了实习指导教师,由企业的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和学校的老师共同负责实习中的指导工作。这不但强化了指导力量,而且有利于实习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根据实习计划要求,学生和工人一样顶岗上班,同工人同吃同住,真正与场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打成一片,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实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能密切校场(厂)关系。通过学生到生产一线去,专业教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又服务于企业,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为企业举行各类培训班,提高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益。通过校企联合,企业为学生定期发放企业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实现校企双赢。经过实践教学改革的长期探索与建设,本专业形成了“开放式办学”这一特色鲜明的办学方向,表现为在办学体制上率先在全国农业高等院校中提出并实施了董事会办学,构建并实施的“层次+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联合在全校率先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活动,为社会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

4 同企业横向联合,共同完成企业委托研究课题

高校教师除完成承担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科学研究任务。多年来,科研课题的研究经费只有向国家、省市和学校申请这一条途径,加之参加科研的教师多,科研项目有限,造成了课题申报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老师的积极性。因此,开辟科研立项的新途径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使企业始终保持活力并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要完成这一任务,仅靠企业方是不够的,因此校企联合,利用学院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企业提供资金,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科研课题。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解决了学院教师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科研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企业委托研究课题有针对性的研究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企业接过来就使用并继续开发,完成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转化,为企业带来效益。在课题的研究上,学生通过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及学校SRT项目,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融入科研团队,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及SRT项目,写出毕业论文。因此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平台,教师将从生产中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 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效果

(1)通过多年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和实践,企业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置,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毕业实习的双向选择和数量众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学院与各企业保持良好沟通,在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定期与企业交流,反馈信息,企业对学院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品质表示肯定。从社会调查和毕业生所在单位反映的情况看,本院毕业生热爱所学专业,具有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牢、动手能力强、敬业的特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由过去从属于农业的“庭院经济”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并且已经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现代化畜牧业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动物疫病流行特点不断发生改变,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兽医工作已从过去诊疗动物疫病的单一目标发展到保护动物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所以社会上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不但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精准畜牧业、节水畜牧业、低排放畜牧业、现代化的疾病防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动物医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管理和使用智能化装备的能力,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业和销售,能够了解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技术与发展方向。因此,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亟待充实互联网+、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等领域的知识点,拓展相关生产实践场所,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业就业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瑞海, 王昭萍, 温海深. 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 09. 10-11.

[2] 张钵. 坚持产学研用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人才资源开发, 2015, 9, 72-73.

[3]. 李玉清, 董艳, 王凯.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业教育, 2012, 2, 62-65.

[4]. 马连湘, 陈克正. 工科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山东高等教育. 2015, 16(3): 36-41.

收稿日期:(2016–01–29)

中图分类号:S8-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3-0044-0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动物专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