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大蒜酊治犊牛副伤寒
2016-04-05李石香杨兴康
李石香,杨兴康
(四川省九龙县农牧和科技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九龙 626200)
复方大蒜酊治犊牛副伤寒
李石香,杨兴康
(四川省九龙县农牧和科技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九龙 626200)
犊牛副伤寒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的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主要侵害犊牛,病牛以下痢为主。
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主要经消化道传染,常呈地方性流行,各年龄牛对本病都易感,特别是二月龄以下的犊牛。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柏林沙门氏菌在病牛胆囊内长期存在,并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可来自于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其他动物。犊牛未饮初乳或初乳饮量不足时,易发本病,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养管理不善等均能促使本病发生和传播。
2 临床症状
病初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呈腹式呼吸,体温升高(41℃左右),随后腹泻,排恶臭、灰黄色的稀粪,粪中混有黏液、血丝和纤维素性絮片,其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踢腹。患牛眼睛潮红,眼角分泌物较多,舌黄而腻,口温较高,鼻镜干燥,耳部发凉、角根发热,重者一周左右死亡,轻者或经及时治疗的可痊愈或转为慢性。转为慢性者周期性腹泻,其关节肿大,有的还有肺炎症状。
成年牛多呈慢性经过,其急性发作时,症状与犊牛基本相似,病程后期其可因内毒素和其他并发症而休克、死亡,怀孕病母牛多数流产。
3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及坏死,慢性病例膝关节及跗关节有浆液性炎症。
病牛肝有灰黄色小坏死点,心肌呈灰白色,心包有点状出血,脾中部肿大、充血,并散布灰白色小坏死灶,肺部有炎症且伴有坏死,肾肿大、坚硬,胆囊充盈、灰暗,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胃黏膜脱落,瘤胃壁有出血点,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膀胱内的尿液发黄,淋巴结肿大,切面呈深灰色或灰白色,并有渗出液。
4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病牛尿液呈酸性,检测尿液pH值,若在4~6之间也可作为诊断依据。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用荧光抗体技术作出诊断。
5 治疗
病牛隔离治疗,治疗原则是保护脏腑,防止机体中毒,消灭病原菌。对下痢严重的病牛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犊牛发病时取复方大蒜酊(由高度白酒浸泡大蒜、木香、绿绒蒿成熟的果子等制成)200mL左右,加研末的硫磺、石榴皮适量灌服,大牛用量加倍。可用庆大霉素等与复方大蒜酊交替使用。
6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供给怀孕母牛充足的饲料,保证初生犊牛能吃足初乳。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畜舍保持干净,空气流通。按时接种疫苗,带菌牛停留过的牧场、圈舍和用过的用具等应严格消毒,死亡牛应及时深埋或焚烧。■
S858.235.1
C
1001-8964(2016)11-0043-01
20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