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着力“五大提升”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2016-04-05何建梅
何建梅
(宜宾市蚕业管理站,四川 宜宾 644000)
宜宾市着力“五大提升”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何建梅
(宜宾市蚕业管理站,四川宜宾644000)
蚕桑产业是宜宾市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合社+共育户+蚕农”的产业经营模式,着力“五大提升”,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28667hm2(43万亩),发种41.5万张,产茧1.7万t,单产40kg,蚕农售茧收入6.2亿元,蚕桑综合产值达11.7亿元,蚕茧产量位居全省第二位。今年5月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宜宾市“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
1 产业聚集大提升
“十二五”期间,宜宾市连续制定了2011-2015年“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实施方案、2013-2015年和2015-2017年三年实施方案、2014-2023年十年产业规划,坚定蚕桑优势区域发展战略,形成“3+2”重点县发展格局。基地建设围绕环高县、珙县、兴文县、筠连县、宜宾县20万亩蚕桑产业长廊。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经营规模由零星分散向适度规模转变,生产模式由单一蚕业向立体农业转变。
2 高效基地大提升
基地建设围绕提高桑园标准化,完善小蚕共育体系,配套省力养蚕设施设备,全面推行仪评收茧。累计新建标准桑园5333hm2(8万余亩),改建1333hm2(2万亩),巩固稳定桑园基础。累计新建共育室200余间,改建300余间。小蚕共育面达70%,蚕棚饲养率60%,方格蔟率80%以上。产业发展基本达到品种良种化、桑园标准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种药配套化、蚕棚设施化、管理机具化、收茧仪评化的现代蚕业特征。
3 科技创新大提升
宜宾市先后取得2项养蚕实用技术专利和1项发明技术专利,编制了《宜宾市优质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2015年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的桑蚕干茧质量抽检结果四川蚕茧综合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珙县名列其中。2015年缫制5A/6A级生丝优质茧比例由2010年8%提高到50%,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茧基地,2016年春季全市优质茧比例达到80%以上,优质茧深受江浙、广西等缫制高品质厂家的青睐。
4 多元利用大提升
以传统桑蚕生产为主线,以蚕桑资源的多元开发为突破口。探索一条桑叶养蚕、桑园套种养、桑枝加工的综合发展之路。推广“桑-经”间种,“桑-禽”立体种养,“桑-菇”开发等综合利用模式。示范区亩桑养蚕收入5000元,间种产值2000元,食用菌产值2500元,蚕沙等产值500元,亩桑综合产值1万元左右,“万亩亿元”产业模式已经形成。
5 产业兴村大提升
结合蚕桑产业在丘陵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特殊作用,将蚕桑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新村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新村建设的支柱产业。目前在宜宾市的珙县、高县、兴文县形成了一批以栽桑养蚕为主业的专业大户和专业村和特色镇。2015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蚕农有35737户、产值100万元以上村有254个,年收入3-5万元的职业蚕农2300户左右,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家庭蚕场206家。宜宾市养蚕致富特色村形象称为“银珠新村”,目前全市已建成以珙县楠桥村为代表的“银珠新村”23个。
何建梅(1972-),女,本科,从事蚕桑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