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控
2016-04-05冯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冯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猪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控
冯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一、猪病毒性腹泻的概况
我国至少存在四种主要病毒性腹泻(剧烈腹泻)病原,还有至少其他五种潜在病原(致病性弱或不确定)。腹泻病原感染情况各个猪场不尽相同,混合感染非常严重。猪流行性腹泻为主要病原之一,发生腹泻的猪场阳性率超过80%。新的德尔塔冠状病毒在我国存在。
猪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哺乳仔猪的高死亡率,无体温升高,濒死期体温降低,所有日龄猪只均可感染,日龄增加,死亡率下降。此病的病原为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冬春季节多发,夏季发生也成“新常态”。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抗菌素治疗无效。
猪感染后会造成仔猪死亡,7日龄仔猪的高死亡率可高达100%。另外,造成育肥猪推迟出栏可达10~15 d,育肥后期每天需要3 kg饲料,1.5元/kg,每头损失45元。
二、猪病毒性腹泻的病毒变异情况
据悉,猪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变异在纤突蛋白上,基因1群与2群相比存在基因的缺失和掺入等。PEDV G1与G2群可以交叉中和,但中和能力差2倍。在我国不仅有基因1型,也有基因2型和PEDV。猪流行性腹泻只有一个血清型。日本科学家结论:抗原性相似,与CV777更近。我国至少存在6种血清型的A群状病毒。仅从抗原变异得出疫苗毒株不保护“变异毒株”的结论是不正确。
三、猪病毒性腹泻的科学防控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G5)三联活疫苗已经成功上市。三联苗安全有效,可控制三种病的混合感染,一针防三病,减少应激。采用传代细胞进行生产,可有效控制外源病毒污染。
疫苗的科学免疫要做到无易感猪群(群防),如果育肥猪先发病的猪场,更应该引起重视。哺乳仔猪常靠被动免疫,要求做好母猪,尤其是后备母猪免疫工作。抗体对活疫苗有干扰,要做到正确的免疫。要知道,疫苗不是用来治疗用的,要牢牢树立传染病根本在于防。腹泻的季节性已经明显了,做好日常免疫,尤其是稳定期间的基础免疫非常关键,反复反饲(强毒免疫)导致猪群中长期大量的野毒存在,可能让我们的防控更加困难。疫苗的使用要根据抗体检测情况来定,一定要先用活苗后用死苗。
对于疫病按照防控科学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发生疫病后彻底的清洗、消毒圈舍,空舍7~14 d。真正的做到全进全出,多点饲养,尽可能将后备母猪放到一栋舍。冬季产仔舍要注意保温,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外来人员、车辆等进入生产区。
另外,要克服病毒性腹泻疾病的三个误区:第一个是诊断误区,诊断想当然,仅凭借临床症状来判断;一次实验室诊断结果用几次或一两年;实验室诊断不全面;实验室检测水平不同,影响结果的科学与真实。第二个是免疫误区,不当传染病对待,只是局部免疫(母猪免疫);经产与后备母猪一样免疫;等到发病了,才接种疫苗,疫苗当治疗制剂;只有流行季节前做,平时不进行免疫;过度依赖疫苗,不重视生物安全;反复反饲。第三个是生物安全误区,做不到真正的全进全出;消毒不彻底,空舍时间太短;不把引种隔离当回事;综合管理出现漏洞。
总之,防控的关键点:一是确定发病病原;二要做好全群免疫,不留易感猪群(尤其是做好后备母猪,后备公猪的免疫);三是要列入常规免疫计划而非季节性免疫;四是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要做好:多点饲养,全进全出,严格的消毒与空舍;五是要做好产仔舍保温工作;六要注意避免应激,提高猪机体自身抗病力。(本文根据会议录音和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