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制
2016-04-05唐建安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荣昌402460
唐建安(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荣昌402460)
饲料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防制
唐建安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荣昌402460)
霉菌毒素是霉菌或真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霉菌毒素是一种抗营养因子,饲料的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常会产生霉菌毒素。
霉菌种类极多,其中能产生霉菌毒素的有170余种,它们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水及腐败有机物中。不少霉菌毒素的毒性极强,如黄曲霉毒素中的B1毒素,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世界上大约有25%的谷物遭受各种霉菌污染,在养殖过程中常遇到育肥猪生长缓慢、易感疾病,母猪假发情,哺乳仔猪拉稀,蛋鸡产蛋量下降等现象,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与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有关。
1 霉菌毒素危害
危害猪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麦角毒素、单端孢菌毒素、烟曲霉毒素。
1.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黄曲霉可产生多种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常出现于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如含水量为13%~18%的玉米、小麦、大麦和燕麦极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可导致猪生长速度减缓,饲料转化效率降低,严重时可导致猪肝脏受损;黄曲霉毒素可加剧猪VA、VE的缺乏,降低猪的免疫力,导致其对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PRR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WMS)、病毒性流感、支原体肺炎等疾病的易感性增加;黄曲霉毒素对动物有致癌性,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2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由多种曲霉菌(赭曲霉)和青霉菌(疣孢青霉)产生。赭曲霉毒素普遍存在于热带和气候温和地区的燕麦、大麦、小麦和玉米作物上。猪对赭曲霉毒素十分敏感。
赭曲霉毒素可导致猪生长迟缓,肝脏受损,肾间质纤维化,出现胃溃疡等。病猪饮水量增加,排尿增多,是赭曲霉毒素中毒的一大表现。幼龄生长猪中毒后肾周水肿,并伴有僵硬。
残留在动物体内的赭曲霉毒素可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一些国家已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以消除赭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影响,如在有的国家,如猪血液中的赭曲霉毒素水平达到25μg/mL,则认定猪的整个胴体被污染。
1.3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为禾谷镰刀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其主要在谷物贮存过程中产生。禾谷镰刀菌在湿热条件下可在各种农作物,最常见的是玉米上生长。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雌激素毒素,主要破坏猪的繁殖力。
生长育肥猪的常见中毒症状为直肠和阴道脱垂。后备母猪和成年母猪的主要中毒症状是外阴红肿,阴道和直肠脱垂,发情周期无规律,其窝产仔数减少。
1.4烟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主要由串珠镰刀菌产生。烟曲霉毒素常出现于玉米产区,其具有抑制脂肪合成的功能。
过高的烟曲霉毒素水平可导致过多的体液涌入猪的肺组织而引起肺水肿,同时,其可危害猪的肝脏组织,导致黄疸及其他组织发生黄色病变。
1.5单端孢菌毒素单端孢菌毒素是由多种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危害猪的主要有T-2毒素和呕吐毒素。
日粮中的呕吐毒素超过一定水平将导致猪采食量减少,增重下降,甚至拒食、呕吐。
T-2毒素比呕吐毒素毒性更大,但不如呕吐毒素常见,T-2毒素常见于长期湿冷的气候条件下,日粮中的T-2毒素达到一定水平将导致猪呕吐,采食量减少,生长速度降低。
1.6麦角毒素麦角毒素由麦角菌产生,麦角菌可侵入小麦、燕麦、黑麦草等作物的种子内,并发育成黑色、细长的小核菌。
饲料中的小核菌含量超过1g/kg,可导致猪麦角毒素中毒。病猪典型症状是生长发育不良,呼吸急促,病母猪因血液流向乳腺受阻而出现无乳症。病猪蹄脱落和坏死,出现跛行,常见的症状还有尾巴和耳朵坏死、焦枯。
2 病理变化
因霉菌毒素而中毒的猪,其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病猪的肝脏多出现灰白色的坏死灶且肝脏质地变硬。
3 防制
3.1从采收、加工、晾晒、运输到仓贮的整个过程中加强对饲料原料的管理,防止其霉变。
3.2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如硅藻土、蒙脱石、水合硅铝酸盐和酵母细胞壁等可吸附部分霉菌毒素。一些潮湿的地区可在饲料中添加某些保肝护肾的中药脱霉剂。
3.3严重霉变的饲料原料、成品禁止使用。
3.4已经中毒的病例应立即进行对症治疗,便血、尿血者可肌注止血敏,反复发情、外阴肿胀者可进行常规治疗。
实时辅以保肝、护肾、排毒的中药制剂,对轻微霉菌毒素中毒有一定疗效。霉菌毒素中毒可导致病猪的肝脏受损及肝脏解毒能力下降,如在猪霉菌毒素中毒时应用了某些解热镇痛的抗生素,则会加重肝脏的损伤,并加速猪只死亡,对此,养殖户应加以重视。
中图分类号:S816.7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8864(2016)05-0054-02
收稿日期: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