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雀啄灸的源流与展望

2016-04-05吴焕淦吴人照陈普生余曙光常小荣马晓芃东红升刘慧荣

世界中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艾条灸温灸针灸学

李 晗 吴焕淦, 吴人照 戚 莉 陈普生 余曙光 常小荣马晓芃 东红升 刘慧荣 李 璟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1203; 3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 4 李时珍药业集团,黄冈,435300; 5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1137; 6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

雀啄灸的源流与展望

李 晗1吴焕淦1,2吴人照3戚 莉2陈普生4余曙光5常小荣6马晓芃2东红升2刘慧荣2李 璟1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1203; 3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 4 李时珍药业集团,黄冈,435300; 5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1137; 6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

雀啄灸作为艾条悬起灸的一种临床操作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学术界展开了诸多雀啄灸方面的研究工作,探索了雀啄灸临床作用机制,扩展了雀啄灸的临床适应证。但是对于雀啄灸的源流发展,略显关注不足。文章通过文献的梳理,雀啄灸可能是于上世纪50年代由朱琏提出,分析当时前后学术背景,认为雀啄灸的出现其可能和温灸器灸、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雀啄术针法以及针灸补泻原理存在较为紧密联系。早年的雀啄灸被认定为艾灸的泻法,主要起兴奋的作用。早年的临床适应证主要是小儿疾病、晕厥、关节疼、腹痛、腹泻、胎位不正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临床适应证越来越广。结合雀啄灸本身的操作特点,开发类似的刺激仪器以代替临床人工操作,更有利于雀啄灸法在临床的推广运用。

雀啄灸;朱琏;临床适应证;源流;展望

雀啄灸属于艾条悬起灸中的一种临床操作方式,《中国灸法学》中记载:“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一般每处灸5 min,有温阳起陷的作用。”[1]如今雀啄灸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但是其起源于何时何处,学术界对此无明确的解释。本文通过分析早年的中医经典著作,试探性地探索雀啄灸的起源,早年的临床运用特点,以还原雀啄灸的本来面目。

1 雀啄灸的起源

1.1 “雀啄”一词的出现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发现“雀啄”一词,较早出现在1940年承淡安[2]《中国针灸学讲义》,“雀啄术者,针尖到达其一定的目的后,针体恰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之,专用于以刺戟为目的之一种手技。然而其缓急强弱,不仅为制止作用,亦能应用于以兴奋为目的之一种针法。”从此段落中可以得出,雀啄术早年运用于针法中,操作特点为短时间内、急速的上下行针,主要发挥兴奋的作用。

1.2 “雀啄灸”的出现 通过笔者所能查阅到的针灸典籍来看,最早记载“雀啄灸”的书籍是1954年朱琏[3-4]编撰的《新针灸学》,其在介绍艾条灸时如此记载“如点燃的艾条不是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忽高、忽低上下移动,使产生温热感则称为‘雀啄灸’”。同年,朱琏[5]在《针灸讲座(三)》中如此记述道“雀啄灸,用艾火刺激一下皮肤后,马上就拿开,再刺激一下,再拿开,像这样断续的刺激灸法,叫雀啄灸。”同年,王德隽[6]在其《中医药进修手册》里面提及“近年来所发明的新灸法,即为烟卷灸,操作方法,可分两种,一为温和灸:即连续地给予患者一种舒适而温和之刺激。一为雀啄灸,用艾火刺激一下皮肤后,立即移开,再刺激一下,再移开,如此反复不断地予皮肤以一种较强之刺激。”翻阅早于此时期的书籍,如1949年杨医亚的《针灸处方集》[7]、1937年夏少泉[8]的《针灸薪传集》均未发现任何有关雀啄灸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在1951年朱琏[9]出版的《新针灸学》也没有任何有关雀啄灸的记载。自《新针灸学》后,在其他针灸类书籍中雀啄灸的记载越来越多。如1957田占元[10]的《实用针灸学》“尾骶骨上四指宽的地方为穴,用雀啄灸五分钟。”而且此书中,田占元很明确的记载了雀啄灸是由朱琏所提出的。1957年宁医研究院[11]的《针灸学简编》“雀啄灸法;将艾卷燃着的一端,对准选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如鸟啄食般的一起一落施灸,一般可灸2~5分钟。多用于小儿疾病或晕厥。”由此可见,雀啄灸正式作为艾条灸方式的一种,进入针灸专著记载,是在上世纪中叶左右。

2 雀啄灸出现的考据

虽然雀啄灸的方式的确是由朱琏所提出,在其书中讲述了两次出差时罹患胃肠炎的病史,后使用烟卷行温和灸治愈的方式,后来想到将艾绒卷成圆桶状,称之为艾卷灸,分成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种方式。然而,书中并未告之其为何使用温和灸和雀啄灸的名词加以命名却没有相关记载,所以笔者推测当时的学术环境,温和灸和雀啄灸已经有了这个概念,朱琏只是将其加之于艾卷灸,形成两种艾卷灸临床操作方式[3]。那么雀啄灸起源于何时?除了和上文所提“雀啄术”有关外,笔者认为可能和以下3种情况存在紧密联系。

2.1 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的衍变 雀啄灸与温和灸、回旋灸一同成为艾条灸主要的临床操作手段。艾条的制作主要选用蕲艾卷成圆筒状的艾条。艾条最早的雏形,是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12]。其出现于明清时期,均是采用各种中药配伍,制作成艾卷,点燃一端后紧按在棉布上,使药气温热投入腧穴[1],临床称之为实按灸。正如1984年于耀才[13]在《刺灸学讲义》所记载“艾条灸,是从‘太乙针’‘雷火针’发展而来,临床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温灸器灸”。实按灸因其操作的缘由,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点燃的艾条需紧按在棉布上,棉布的消耗量较大;此外,实按灸讲究火力不断,需不断更换熄灭的艾条,临床操作繁琐[14]。所以在太乙神针的记载中,就出现了艾条悬起,进行艾灸刺激的记载。

2.2 温灸器灸的简化 基于太乙神针、雷火神针临床操作的繁琐,麦粒灸使用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疼痛感和术后的创伤,日本医家藤道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温和灸法——温灸器灸。温灸器灸使用特制的器具,将乳硫、乳麝、艾绒等药物置于其中,点燃后产生一种香气,药力透入腹内,产生愉悦的感觉[14],发挥镇咳、镇吐、镇痛等作用。《温灸术研究法》认为这种温和灸有四大特点“效力卓越、绝对无害、施术经济、费用经济”。但是,同时期的针灸名家承淡安却对此法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认为“温灸……费时费药,既不经济,而效力极微,较之雷火针、太乙神针,相去不可道里计矣[2]。”

2.3 艾条灸补泻的需要 在针灸理论中很注重补泻的配合,有补就有泻[15]。艾灸补泻的手法始于《灵枢·背腧》“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补与泻,恰是中医的阴阳理论,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在五十年代的针灸医家看来,针刺中的补泻手法,与西方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观点类似[16-17]。“强刺激可使神经由高度兴奋转为抑制,所以强刺激又叫抑制法……弱刺激能使神经适当地兴奋,所以弱刺激又叫兴奋法……同一个穴位的神经,因刺激的轻重、久暂、捻动的方向,发生的作用就不相同……古针灸书上,把这个问题叫做补泻迎随,迎也就是泻的意思,随也就是补。”[3]同时期的杨医亚[18-19]也认为“制止法(镇静法):身体功能如肌肉、神经、腺体的等发生兴奋或血管扩张或产生炎性反应等,给以持久的强刺激,以达到镇静、缓解、收缩、制止的作用。兴奋法:此法与制止法是完全相反的。身体功能衰弱或麻痹时,给予一种弱刺激或中等度刺激,可促进兴奋发生。”朱琏[20]认为温和灸和雀啄灸分别属于抑制法和兴奋法[3,21]。雀啄灸在针灸医家看来主要起兴奋作用。“艾条灸法的具体操作,在起兴奋或抑制作用的手法上,可分为雀啄灸法与温和灸法两种。”1956年《针灸医案集要》[22]“腹腔肿瘤……隔日针灸一次,均用兴奋术,另以太乙针在肿块上行雀啄灸二十分钟。”1980年朱琏[23]的《新针灸学》也有类似的记载“兴奋法第二型……雀啄灸。”

由温灸器灸而提出的“温和灸”概念,进而出现艾条灸的温和灸法,其在临床主要扮演补法,相应的有补必然就有泻,雀啄灸的提出可能也是因为温和灸补法的存在,而发掘出的一种艾条灸泻法[15,24]。

3 早年雀啄灸的具体操作

1954年《新针灸学》[3]中详细记述了雀啄灸的操作“雀啄灸法就是将艾卷燃着的一端,对准皮肤上的穴位一起一落,好像雀手啄食一样,火力落下时患者受到热,似乎要烧到皮肤之时,立即提起,此种感觉也就消失,再又按下,这样可使患者不断的有灼热感而无灼痛,灸到预定的时间为止。这种灸法一般用于起到兴奋作用为最合宜。”类似的记载出现在1964年陆瘦燕[25]《刺灸法汇论》“雀啄灸法……施术时将艾卷燃着的一端,对准皮肤孔穴处,一上一下的晃动施灸,均二至五分钟。但是必须注意,不要将灸卷点到病者的皮肤上去,以免灼伤。”1964年出版的《针灸学讲义》[26]记载“如点燃的艾条不是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忽高忽低上下移动,使产生温热感则称为‘雀啄灸’”。从文献中雀啄灸操作的记载,我们认为其讲究以下两点。

3.1 皮上一寸,短暂刺激 雀啄灸被认为是一种起兴奋的治疗方式,通过速起速落的方式,反复刺激皮肤。1970年的《常用新医疗法手册》[21]“雀啄灸……艾火与皮肤的距离可保持在1寸左右”;1991年的《实用灸疗》[27]却记载“雀啄灸……起落时与皮肤距离2厘米左右。”由此可见,以皮上1寸(2 cm)为中线,行一起一落的刺激。单次行雀啄灸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常用新医疗法手册》[21]“雀啄灸……一般可灸2~5分钟”;《中医学概要》“雀啄灸……灸的时间,一般为3~5分钟”[28];《针灸学简编》“雀啄灸……一般可灸2~5分钟”[11]。

3.2 单次快速,皮肤灼热 1980年的《新针灸学》里如此记载“灸法用熨热灸、温和灸或雀啄灸,按具体情况应用,用熨热灸与温和灸时,时间为3~5分钟,用雀啄灸时为五十下左右[23]。”通过此段分析,在3~5 min内,行雀啄灸50次。单次雀啄灸的时间控制在6~10 s。单次雀啄灸时,点燃的艾条端下落时,需靠近皮肤,产生灼热的感觉。1954年的《新针灸学》“雀啄灸法……火力落下时患者受到热,似乎要烧到皮肤之时,立即提起,此种感觉也就消失,再又按下,这样可使患者不断的有灼热感而无灼痛[3]。”1961年的《中医学概要》“雀啄灸……使灸处红润、稍有热感,而又恰能耐受为度[28]。”同时医家也提出了切勿伤及皮肤的忠告。《中国针灸学》“雀啄灸……用时须注意不要烫伤患者皮肤[29]。”。由此可见,雀啄灸施术过程中,艾条下落之低。但是有意思的是,雀啄灸运用于牲畜上时,却要求点刺皮肤。1961年的《兽医针灸学》“雀啄灸,是用艾火刺激一下皮肤后,马上就拿开,再刺激一下,再拿开,进行像这样断续的刺激灸法[20]。”

4 雀啄灸的临床运用

4.1 早年的雀啄灸临床适应证 早年的雀啄灸的临床运用,各家观点纷纭,认为主要运用于小儿疾病和晕厥急救,起回阳固脱的作用。如1957年《针灸学简编》“雀啄灸法……多用于小儿疾病或晕厥[11]”;1971年《中医学新编》“雀啄灸……多用于小儿疾病、晕厥急救[30]”;1976《赤脚医生针灸手册》“雀啄灸法……多用于小儿疾病或晕厥病人[31]”。单从这些临床主治来看,雀啄灸的施术要求就是要让患者感觉到艾条的温度,出现灼热感,而非类似温和灸的温热感。只有存在这种强刺激的情况下,晕厥的患者才有可能唤起,就此可见其下落过程中,是多么靠近皮肤!另外一种观点则主要认为雀啄灸适用于关节疼、腹痛、腹泻、胎位不正等。1954年朱琏《新针灸学》“适用于关节疼、腹痛、腹泻、胎位不正等[3]”;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出版的《针灸学讲义》“雀啄灸……适用于关节疼、腹痛、腹泻、胎位不正等”[26]。对于这一组临床主治来说,就看不出雀啄灸所需的临床特性,似乎又可以不同于上文所述的强刺激。更有甚者认为“雀啄灸……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泛,一般的病症都可以采用。”[28]

4.2 近年的雀啄灸应用近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雀啄灸在临床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作为艾条灸临床操作的主要方式,见于各大针灸类专著。以“雀啄灸”为关键词,可以在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内,总计发现3 000条文献。涉及疼痛、神经、皮肤等内外妇儿多门学科。通过研究这些文献,认为现在雀啄灸的作用机制已经不单纯局限于作为泻法、兴奋的定义,也可以对于那些久病、慢性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32-33]。其中金海龙等在2006年成功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实现了雀啄灸的自动化操作[34],大大方便了临床术者在实践中的运用。但是这些临床适应证的出现,究竟是雀啄灸临床功效的误读,还是深入的挖掘,值得每一个针灸医家深思。

5 展望

通过笔者的分析,认为雀啄灸的出现是各大针灸方式和针灸理论共同结合的产物:1)临床上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使用的优势和不足;2)因温灸器灸而提出的“温和灸”的概念广泛运用于临床,并认为其主要起抑制的作用;3)针法雀啄术的兴奋作用;4)针灸补泻原理的指导。

随着雀啄灸在民间广泛的运用,逐渐被当时针灸名家所注意,进而收录进其专著之中。根据我们所能检测到的最早相关的文字记载,是在1954年朱琏的论著。随着雀啄灸逐渐被各大医家所认识和接受,雀啄灸逐渐成为艾条灸临床使用的一部分,得以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

雀啄灸是一种一上一下的艾条刺激,根据早年的文献记载,其操作主要讲究皮上1寸,短暂刺激,速起速落,皮肤灼热的操作要点。现在的文献对其操作的描述都过于简单和随意,雀啄灸操作不当,岂能起到回阳固脱的功效?所起到的极有可能是安慰剂效果。

雀啄灸临床操作极其繁琐,常需一人一艾条一腧穴的刺激,耗时耗力的短板,极大地制约了雀啄灸的临床推广,所以本文考虑可以开发一种适用于临床的、类似于雀啄灸的刺激仪器,以代替人工操作。虽然雀啄灸速起速落的刺激,并无任何科学依据,但是从生物反馈角度来看,但是笔者建议在临床操作时,模拟人体心跳的节律,行相同频率的刺激,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现象。

[1]吴焕淦.中国灸法学(精)[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15.

[2]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M].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40;18-31.

[3]朱琏.新针灸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22.

[4]韦立富,潘小霞,刘兵,等.朱琏针灸临床特色与经验[J].中国针灸,2015,35(1):94-97.

[5]王雪苔,朱琏.针灸讲座(三)[J].中级医刊,1954,4(12):17-20.

[6]王德雋.中医药进修手册—第六辑针灸专辑—新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中华医药学会,1954:13.

[7]杨医亚.针灸处方集[M].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49.

[8]承淡安.针灸薪传集(民国江南医家著作选粹)[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8;142.

[9]朱琏.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1.

[10]于占田.实用针灸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188.

[11]宁医研究院.针灸学简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24.

[12]黄龙祥.灸法源流考[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9):11-12.

[13]于耀才.刺灸学讲义[M].哈尔滨:黑龙江中医学院,1981:81.

[14]张欧波.温灸术研究法[M].宁波:东方针灸学社,1931:1-118.

[15]田元生,毕巧莲,胡亚伟.试论灸法之补泻[J].针灸学报,1989,9(4):5.

[16]李素云,张立剑,刘兵.朱琏西医背景下的针灸理法认识[J].中国针灸,2014,34(11):1127-1130.

[17]魏永言.针灸三字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3.

[18]杨医亚.近世针灸医学全书[M].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54:1-419.

[19]文清亮.杨医亚教授对针灸学的贡献[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0.

[20]江西省农业厅中兽医实验所.实用兽医针灸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58:55.

[21]广州军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0:67.

[22]徐春为.针灸医案集要[M].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56:68.

[23]朱琏.新针灸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13.

[24]杨晓琳,李平.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7,27(10):1-2.

[25]陆瘦燕.刺灸法汇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10.

[26]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9.

[27]叶成鹄.实用灸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124.

[28]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27.

[29]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438.

[30]广东中医学院.中医学新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374.

[31]延安地区人民医院.赤脚医生针灸手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6:21.

[32]赵健.雀啄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33]卢杰超.雀啄灸大椎穴为主配合体针治疗气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

[34]金海龙,王新宇,王洪森,等.基于激光红外技术的灸疗仪器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06,27(S1):263-265.

(2016-12-07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Li Han1, Wu Huangan1,2, Wu Renzhao3, Qi Li2,Chen Pusheng4, Yu,Shugang5, Chang Xiaorong6,Ma Xiaopeng2, Dong Hongsheng2, Liu Huirong2,Li Jing1

(1Yueyangclinicalmedicalcollege,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0437,China; 2ShanghaiResearchInstituteofAcupunctureandMeridian,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1203,China; 3Zhejiang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ejiang310007,China; 4LiShizhenPharmaceuticalCo,Ltd.Huanggang435300,China; 5ChengduUniversityofTCM,Chengdu611137,China; 6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

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as an approach of moxa stick suspended moxibustion, is a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clinic. In recent years, plenty of research about 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are performed in the academic field, which preliminarily explains the mechanisms of 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and expand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However, the detailed origin of 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is still unconfirmed.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act origin of 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It is suspected that it was proposed by Lian Zhu in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After analyzing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during those yea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approach may be the combination of warming moxibustion apparatus moxibustion, taiyi miraculous moxa roll, thunder-fire miraculous moxa roll, bird perking acupunctural method and reinforcing-reducing techniques of acupuncture. In the early stage, the 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was considered as an excitation method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was infant diseases, syncope, joints pain,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malposition, and so on. As times goes, pres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expanded. It is considered to be more beneficial to replace the manual operation by similar stimulus devices based on its operating characters.

Bird perking moxibustion; Zhu Lian; Clinical application; Origin; Outlook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9CB522900;2015CB554500)

吴焕淦(1956—),男,博士,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李璟,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针灸胃肠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R245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6.12.003

猜你喜欢

艾条灸温灸针灸学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隔姜灸治疗冻疮效果好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马氏温灸传承基地落户朝阳传统中医将更多回归
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对慢性心衰合并便秘的临床观察
艾条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
艾灸配合推拿治疗0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膀胱悬吊术后尿潴留42例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