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研究进展
2016-04-05李艳丽李少丽杭州荐量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李新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李艳丽 李少丽/杭州荐量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李新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研究进展
李艳丽 李少丽/杭州荐量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李新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一、概述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又称鸽瘟、鸽新城疫),是由禽血清Ⅰ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各种鸽(肉鸽、信鸽和赛鸽)中普遍存在。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以神经症状和腹泻为主要发病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达50~80%以上,已成为危害养鸽业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该病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东,后迅速席卷欧洲。1978年E.W.Aldous等在伊拉克发病鸽中首次分离到鸽Ⅰ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1,PPMV-1),之后在大不列颠、澳大利亚、波兰、日本等许多国家发生和流行。
1985年,PPMV-1传入香港,有57个鸽场暴发本病。1985年8月我国珠海拱北动物检疫局从台湾引进种鸽中检出PPMV-1。1987年深圳某鸽场发生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损失5 000多只鸽。1997年10月浙江某鸽场鸽群感染PPMV,死亡25万只,损失惨重。
二、病原学
1.病毒粒子结构。PPMV-1属于禽副黏病毒,是适应鸽体内生长的变异NDV。同APMV-1类似, PPMV-1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6种结构基因组成,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F蛋白和HN蛋白与病毒感染性及毒力有关。F蛋白是使病毒脂蛋白囊膜与宿主细胞表面包白,即3′-NPP-M-F-HN-L-5′。PPMV-1为基因Ⅵ型NDV,病毒粒子呈球形,表面有纤突。膜融合的主要因子,同时也是禽副黏病毒毒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病毒复制过程中,F蛋白首先合成无活性的F0蛋白前体,蛋白酶使F0蛋白裂解为F1和F2后,病毒才具有感染性。若裂解失败,则产生非感染型病毒颗粒。F基因裂解位点112-117位氨基酸序列为R/KRQKRF时,定为强毒株。PPMV-1囊膜上有HN纤突,能特异地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可凝集动物红细胞。HN蛋白的神经氨酸酶不仅能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还能水解病毒粒子囊膜表面糖链末端的唾液酸,防止病毒粒子在宿主表面的簇集,更有利于病毒粒子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融合及子代病毒粒子从感染细胞中的释放。
2.HA测定。顾海等将分离病毒接种9~11日龄易感鸡胚尿囊腔,尿囊液无血凝性,继续传3~4代后,鸡胚开始死亡,死胚尿囊液HA可达8 log2。
3.MDT、ICPI、IVPI测定。OIE规定:当PPMV-1对1日龄雏鸡ICPI指数>0.7或F蛋白裂解位点处有碱性氨基酸时,要采取控制措施。多数PPMV-1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60~90 hr,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0.7。谢青梅等对分离的SZ98-1毒株的IVPI高达1.80。Alexander DJ等认为PPMV-1在鸡体内传代后ICPI和IVPI可增高。
4.理化特性测定。PPMV-I 对热敏感,55℃,10 min,病毒被灭活,对氯仿、乙醚、胰酶及酸敏感。
三、流行病学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东发生PPMV-1以来,各年龄段的肉鸽、信鸽和赛鸽等均有发生,多见于3月龄以下鸽,其中乳鸽的敏感性最高,死亡率可达50%~80%。
病毒可通过感染禽粪便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传播。该病流行原因主要归为以下几种情况:(1)隐性感染的赛鸽在比赛或放飞过程中,可将病毒四处扩散,是造成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2)鸡与鸽的混养模式;(3)疫苗的不恰当使用;(4)活禽贸易的频繁运输等。
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临床症状。鸽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PPMV-1后,病初体温可升至42℃~43℃。与鸡的嗜神经型新城疫相似:精神萎靡甚至极度沉郁,昏睡,眼部水肿,绿色水样腹泻,头部震颤,单侧或双侧腿麻痹,翅膀下垂,转圈等,部分羽毛部出现点状出血。鸽群换羽或繁殖期间感染时,羽毛畸变率或胚胎死亡率增加。
2.病理变化。
(1)剖检变化。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纹状出血,小肠黏膜、心冠脂肪、脑充血、出血,脑实质水肿,肝、脾肿大。眼结膜充血、有分泌物等。
(2)病理组织学变化。心脏出现单核多灶性浸润(多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心肌纤维坏死,脾脏有纤维素沉积。法氏囊和胸腺淋巴结萎缩。脑部病变最明显,中央核质溶解,胶质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小脑部浦金野氏细胞坏死或丢失,小脑血管周围有许多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在大脑、小脑、脑干还可观察到许多星型胶质细胞,血管周围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消失明显。
五、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病学,可作出初步诊断,尤其是病鸽出现下痢且有神经症状时易作初诊。
2.病毒分离。采病死鸽的脑、肺、气管、肠道等组织常规处理后,接种SPF鸡胚尿囊腔。收集尿囊液。常规方法测定血凝效价,若有血凝出现,可用抗NDV 和AIV 的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HA和HI均阳性的毒株通过RT-PCR扩增F基因,分析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
六、防治
2001年邹永新等研制的鸽禽Ⅰ型副黏病毒病蜂胶佐剂灭活疫苗和潘琼研制的油乳剂灭活疫苗,鸽群的免疫保护率可达100%。临床上在进行疫苗免疫时,鸽群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有学者建议在给鸽注射疫苗之前,在其保健砂中添加一定量中药散剂,再进行免疫接种,可效地降低鸽在注射疫苗后出现的应激反应。
七、展望
一直以来,鸡都是NDV的保存宿主和主要感染对象,在鸽中的流行一般为散发。然而,1981年,鸽I 型副黏病毒病在意大利和欧洲的大范围流行,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PPMV-1在鸡体内或鸡胚传代后,病毒毒力增强,可使4周龄SPF鸡感染率达100%,这就意味着病毒在鸽群中的传播可引起新城疫的暴发。另外,像已报道的A型流感病毒和猴免疫缺陷型病毒一样,PPMV-1更换宿主后,可提高进化速率。因此,PPMV-1对家禽的威胁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