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6-04-05杨晓萍
杨晓萍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湖北 恩施 445000)
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分析
杨晓萍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湖北 恩施 445000)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曾治过的42例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患者病历进行研究,治疗期间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视病况酌情注射胰岛素并积极补液;在患者分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及血容量,慎用镇定剂,尽量避免产程中出现异常,威胁到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结果 接受治疗后患者在生产过程中胎膜早破、羊水过多以及早产的现象明显减少,新生儿的阿氏评分较高,有效率可达92.86%。结论 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可有效降低其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现象,降低早产率、死胎率及窒息现象的出现。
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效果;治疗分析
妊娠后引发的糖尿病或不同程度的糖耐量降低,称之为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在因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中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最为严重。引发此症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情况认识不足,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孕前对糖尿病的病情不能及时诊断及治疗,血糖控制不良导致[1]。若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救治,新生儿和产妇的生命均将受到影响。本研究对我院入住的42例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入住我院的42例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的资料。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都知情此研究的方法及目的,自愿提供相关信息且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
患者中,6例在孕前已确诊为糖尿病,其余36例为孕期糖尿病,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在(29.7±6.4) 岁,初产妇32例,经产妇10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而9例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病发时患者的血糖值介于10.7~27.4 mmol/L(平均17.8 mmol/L),发病时间上,在25~33周病发的患者37例,其余在34~48周发病。
1.2 方法[2-3]
除了对患者的血酮、血糖、尿糖及电解质情况进行检测外,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体重变化及生命体征,并记录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值、24 h的出入量等信息,每日监测胎心2次,以便正确分析病况,有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方式在传统饮食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患者的补液(生理盐水)环节,补钾3~4 g/d,保证血容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所用药液的输液速度及计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和电解质平衡,防止患者出现低血钾症;介于人体自身分泌胰岛素的量的差异,对胰岛素的输入计量一定要因人而异并严格掌握,输入时患者一但出现头晕、心跳加速、心慌等必须及时让患者进食以缓解症状;若诊断为重度酸中毒,则应合理补碱;若遇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必须保证补液及补胰岛素的两条静脉通道畅通建立,并注意药剂的补给剂量;要合理并有计划的处理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并发症 。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在治疗期间临床表现,包括:生命体征、血糖、尿糖及尿酮值的控制水平,表现良好,新生儿的阿氏评分高为显效,共29例;表现一般,新生儿评分良好为有效10例,表现不理想,新生儿评分差的共3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2.86%。
2 结 果
对本次研究的所有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胎膜早破、羊水过多以及早产等异常情况,新生儿出现巨大儿、窒息或胎儿宫内死亡的情况和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记录。结果见表1。
表1 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 [n(%)]
3 讨 论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产前检查已经在国内达到普及,明显减少了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作为对产妇和新生儿有严重威胁的并发综合征,其发生率却在上升,食疗配合药物疗法已经被普遍应用,但对于用药剂量的掌握及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同时加强宣教提高患者的正确认识、做好饮食及生活上的护理,注意合理的休息等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诱因,对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本次的临床治疗效果可见,有针对性的治疗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减少新生儿的早产率、死胎率及窒息现象,改善妊娠结局。
[1] 吴琳琳, 李智泉. 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特点及诱因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4):17-20.
[2] 史宝林. 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的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 2014(19):70.
[3] 刘剑波. 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的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1):95-96.
R714.25
B
ISSN.2095-8803.2016.15.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