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2016-04-05张燕
张 燕
(新疆巩留县妇幼保健站,新疆 伊犁 835400)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张 燕
(新疆巩留县妇幼保健站,新疆 伊犁 835400)
目的 临床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方法 以2014年5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5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为本次临床分析的基础资料,全部患者均经硫酸镁解痉治疗,精心观察并准确记录患者及其新生儿的全部临床情况。结果 本组54例患者中,27例50%行剖宫产分娩,21例38.89%选择阴道分娩,6例11.11%行阴道吸引产助产分娩。共计54例新生儿,依据新生儿Apgar评分标准:有2例出生时1min<4分、经抢救后5min4~6分;有4例1min 4~7分、5min 9分、10min 10分;有11例1min>7分、5min 9分、10min 10分;有37例1min满10分。结论 按时接受相关孕期检查,及早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医护人员应视孕妇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终止妊娠措施,以保障母婴安全。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妇在妊娠期内特有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者可影响母婴健康及生命,其最为严重的一种合并症就是心力衰竭[1],也是导致围生期妇女及围生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因素。至今,临床仍尚不明确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致使临床上缺乏较有效的防治对策,对其进行的处理措施主要为对症治疗及终止妊娠[2]。本文分析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以利于临床正确认识此疾病,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及早纠正心力衰竭,从而保障孕妇健康,并提高围生儿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5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5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为本次临床分析的基础资料,所选病例均符合WHO中妊高征合并心衰的诊断标准。年龄26~41岁,平均年龄(33.47±3.13)岁;其中经产妇22例,初产妇32例,均为单胎妊娠;发病孕周29~41周,平均孕周(35.45±1.50)周;全部患者均无既往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及肾病史,均因妊娠而并发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积极采用硫酸镁行解痉治疗,通过拉贝洛尔+佩尔地平进行降压治疗,使用地塞米松进行促肺成熟治疗;同时,还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定期测体质量;观察水肿情况,积极保持其液体出入平衡;定期复查尿常规、血常规、生化全项以及凝血五项。临床医生可依据上述检测结果,以适时为患者采取终止妊娠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1.4 新生儿Apgar评分
新生儿Apgar评分包括五项内容:肌张力、脉搏、反射、外貌(肤色)及呼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分别对其进行1 min、5 min及10 min的Apgar评分,以便观察其有无窒息及其他变化情况,以此决定是否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并评价其恢复情况。满10分为正常,7分以下应考虑轻度窒息,4分以下应考虑重度窒息。
2 结 果
孕妇患者及新生儿中均无死亡病例。产妇分娩情况可见表1。
表1 患者分娩的具体情况
依据新生儿Apgar评分标准,对54例新生儿的身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有2例出生时1 min<4分、经抢救后5min4~6分;有4例1min4~7分、5min9分、10min10分;有11例1min>7分、5min9分、10min10分;有37例1min满10分。
3 讨 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多会出现全身性的小动脉痉挛,使心负荷过大,其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增加母婴死亡几率。临床应积极控制妊高征及心衰,并且适时考虑采取终止妊娠措施,以抢救母婴生命、保障两者安全为重要治疗对策。由于妊娠期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其心脏所受的不利影响,再加上分娩时并发的疼痛刺激与体力透支,会更急骤增加心衰,因此,应于麻醉监护下,尽快行剖宫产术,以保证顺利分娩并迅速结束娩程。采用剖宫产术进行终止妊娠是最为有效的去病因方法,也是最大程度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的临床措施[3]。
综上所述,按时接受相关孕期检查,及早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医护人员应视孕妇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终止妊娠措施,以保障母婴安全。
[1] 李新玲,阿依古丽·克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7):167-168.
[2] 贺 艳,谢静雅,詹凤书.妊娠期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5):117-119.
[3] 何 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4(11):1852-1853.
R714.24+6
B
ISSN.2095-8803.2016.15.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