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功效的历史演变与入药品种及药用部位的相互关系

2016-04-05翟昌明王雪茜程发峰马重阳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本草柴胡功效

翟昌明 王雪茜 程发峰 马重阳 于 才 穆 杰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柴胡功效的历史演变与入药品种及药用部位的相互关系

翟昌明 王雪茜 程发峰 马重阳 于 才 穆 杰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目的:探析柴胡功效演变与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梳理历代文献,总结柴胡功效的演变,并分析其与柴胡入药品种及入药部位间的关系。结果:《神农本草经》时期应用的柴胡品种已不可考。唐代以后,狭叶柴胡、银州柴胡被认为是柴胡上品,而银柴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亦被当做上品柴胡应用,这有可能成为柴胡出现“补虚劳”功效描述的原因。古来柴胡皆以根入药,清末以来,在长江一线逐流行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同时期兴起的“柴胡劫肝阴”之说或许与入药部位的改变而造成的有效成分改变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结论:历代对柴胡功效认识的不统一,有可能是不同时期内应用柴胡的品种及入药部位不同造成的。

柴胡;功效;演变;品种;入药部位

柴胡是一味在我国有着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亦是临床常用药品。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其功效概括为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3点。但这一认识并非短时间内形成,而是历史上众多医家经过漫长时间逐步探究形成的,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医家对柴胡的功效认识并不完全统一,如有的医家即认为柴胡具有“除虚劳、益气力”的作用,而亦有人认为柴胡劫伤肝阴,用之须慎。笔者通过梳理历代文献,发现这种对柴胡功效认识的不统一,有可能是不同时期内应用柴胡的品种及入药部位不同造成的。

1 历代本草主要文献关于柴胡功效、主治的记述

各家本草医籍,对柴胡功效的描述虽多有出入,但大致可划分为4个时期。

1.1 唐代以前 关于柴胡最早的明确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本经》将柴胡的功效概括为:“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1]参考仲景《伤寒论》中大、小柴胡汤的应用及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2]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对柴胡功效的认识较为统一,以除寒热,破结聚为主。

1.2 唐代至宋代 本时期对柴胡的功效认识在继承之前《本经》《集注》的基础上又有所扩大,增加了“除虚劳、益气力”之说。如《药性伦》中云柴胡能“治劳热,骨节烦痛,热气……,劳乏羸瘦”[3],《日华子本草》亦云“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3]。虽然扩大了柴胡的应用范围,但也造成了对其功效认识的混乱,导致了后世就“柴胡究竟能否‘补虚劳’”之说展开了漫长的争论。

1.3 金元至明代 随着这一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各家对柴胡的认识也随之升华,提出了其具有升散清阳,疏肝解郁功效的观点。如张元素《医学启源》中称:“柴胡,此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4]。首次提出柴胡归于肝胆经,且可“引胃气上升”。东垣师古而不泥,创补中益气汤治劳倦内伤之发热,谓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柴胡疏肝解郁作用主要始于金元医家理论的发挥,《药品化义》即载:“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其疏肝作用的代表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另外,李东垣亦提出“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5]的观点,提示柴胡可用于疟疾的治疗。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柴胡功效的论述“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5],较为全面,堪称这一时期的典范。同时,本时期明确提出了柴胡的禁忌证,如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即说:“柴胡性升而发散,患者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

1.4 清至民国 本时期本草著述众多,对柴胡的原有功效,如和解少阳、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治疟、治劳热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发挥,是柴胡功效丰富完善定型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本时期叶天士提出了“柴胡劫肝阴”的观点,后世如吴鞠通、王世雄、张山雷等力倡此说。同时期不少医案亦有应用柴胡剂后变证蜂起的记载。如王孟英《王氏医案》中载“某夏患疟,服柴胡药二三帖后,汗出昏厥,妄语遗溺。……此必阴虚之体,柴胡汤劫汗伤阴”。

从以上所述可知,虽然不同时期医家关于柴胡的功效认识存在差异,但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大多数医家的认识趋于相同,说明其对柴胡功效的认识存在一定临床实践基础。通过文献复习和对柴胡品种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除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之外,对柴胡功效认识的不同与其在不同时期应用的品种和入药部位亦相关。

2 从品种及入药部位角度理解柴胡功效认识的演变

2.1 各时期柴胡品种的演变 古今应用柴胡品种众多,产地遍布南北各省,且各地用药习惯亦有别,这就造成了对柴胡功效理解的不统一[6]。对柴胡植物形态的描述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本经》虽最早记载了柴胡的功效主治,但对其植物形态并无具体描述,故而有学者认为《本经》及《伤寒论》时期柴胡品种已不可考[7]。《雷公炮炙论》记载柴胡“凡使,茎长软,皮赤,黄髭须。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由此可知,在本时期柴胡产自银州,据其描述,此应为今日药用之伞形科柴胡属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Willd.[8]。古用柴胡,不分品种,但云“出银州者良”,以银州柴胡为上品,如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龙脑鸡苏圆在所用柴胡后即注明,“要真银州者”。柴胡“出银州者良”之说首见于北宋苏颂《本草图经》,其云:“柴胡……以银州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坚硬,微有细线,叶似竹叶稍紧小,亦有似邪蒿者,亦有似麦门冬也而短者。……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从其对叶的描述来说,此时期柴胡的药源植物有3种,而就其根的描述来说,很可能亦为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8],并且描述这种柴胡治寒热效果最佳。《本草图经》尚附有淄州柴胡、襄州柴胡、江宁府柴胡、丹州柴胡、寿州柴胡五幅图。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显然是伞形科植物,而寿州柴胡叶对生,花五星,显然为石竹科植物。可见,宋朝除沿袭之前汉唐所用品种之外,还扩大至数种柴胡同属植物,甚至包括了石竹科植物。

此外,历代文献还描述了一种“色白而软”柴胡。如宋·陈承《本草别说》云:“谨按柴胡,唯银夏者良,根如鼠尾,长一二尺”。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曰:“今以银夏者为佳,根长尺余,色白而软,为银柴胡”。据考证,现代学者有认为其为伞形科植物银州柴胡B.yinchowenseShanetY.Li者[7,9],亦有认为其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maL.var.lanceolataBge.者[8]。

细究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所载银柴胡“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用治劳热骨蒸”的描述,此应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dichotomaL.var.lanceolataBge.无疑,且据王氏考证[7],古银州应为当今陕西北部的榆林、延安地区以及与之相接的内蒙古局部,而伞形科银州柴胡与石竹科银柴胡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故而可以推测,在由唐到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伞形科银州柴胡与石竹科银柴胡均被当做上品柴胡,且应用广泛,故而至清仍有“延安所产者,根长尺余,色白而软良。北产者如前胡而软亦良,南产者强硬不堪用”之说[10]。于此相对的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以“根黑褐或浅棕色、质硬而韧”为特点的北柴胡B.chinenseDC.在本草上出现的较晚,至明朝方见。明·倪朱谟《本草汇言》载:“柴胡有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3种之分。银柴胡出关西诸路,色白而松,形长似鼠尾;北柴胡出山东诸路,色黑而细密,形短如帚;软柴胡出海阳诸路,色黑而软。一名三种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其出处不同,其形色长短黑白不同,其功内外两伤、主治不同。胡前人混称一物,漫无分理”[11]。而北柴胡之所以在现代能成为药典正品之主,可能是与现代药学分析发现其含有更高含量的柴胡总皂苷有关。

由以上可知,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与银州柴胡B.yinchowenseShanetY.Li在历史上被当做主流柴胡使用,且在很长历史时期内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dichotomaL.var.lanceolataBge.亦被当做柴胡混用,这可能是本草上增加柴胡“除劳热骨蒸,补虚劳”功效描述的理论基础。且直至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始载银柴胡条目之前,关于银柴胡的描述均是附于柴胡条目之下,这就造成了对柴胡功效认识的混乱,故而酿成了千年纷争。

2.2 各时期柴胡入药部位的演变 《吴普本草》最早对柴胡入药部位进行了描述,其云:“二月、八月采根”,明确说明了柴胡的入药部位为根。后世医家多遵此法,其对柴胡的加工或云“去芦”(《博济方》),或云“去苗”(《本事方》),均是取根而用。对于柴胡根分部而用的描述始于金元,李杲云:“欲上升,则用根,以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用梢。”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中亦云:“去往来寒热非柴胡梢子不能除”,均是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药势升降理论应用于柴胡入药部位的划分。如今在江浙沪、川渝滇一带,存在柴胡地上部分或整株入药的用法。这种用法据考证应肇始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其治耳聋方中有“取柴胡苗汁灌耳中,再度瘥”的描述。然而这种用法仅是绞汁外用,并非内服,且之后的文献再无相似记载。这种取地上部分或整株入药的用法的真正广泛应用据笔者推测应始于清朝末期。如王孟英《王氏医案》(1850年)处方中多次应用了“春柴胡”,但对其具体加工方法未做描述。根据江浙一带长期的用药习惯,该春柴胡应为春季采收幼嫩的连根全株,其原植物包括柴胡B.chinenseDC.与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以狭叶柴胡为主。四川唐容川《本草问答》(1893年)中云“柴胡须用一茎直上,色青叶四面生如竹叶而细开小黄花者,乃为真柴胡。是仲景所用者,近有草根,辛温发表,绝非柴胡本性。”可见当时四川药用柴胡用的是地上部分。绍兴俞根初《通俗伤寒论》(1916年)中方剂频繁使用的“川柴胡”亦应是这种柴胡。

柴胡性升散之说始于金元,明清以降更兴起柴胡为发汗解表药的观念,清代以来不少医家认为柴胡苗得春时生发之气,疏泄力强,擅于发表退热,疏肝解郁,是以春柴胡、川柴胡等得以广泛应用。于此同时,“柴胡劫肝阴”之说逐渐盛行,后世医生称柴胡为“柴胡狗”而害怕用之。虽说有学者认为这是后世曲解叶氏原文[12],但笔者认为从当时一些医生的有关讨论、告诫来看,当时应该确有发生一些应用柴胡剂致亡的医疗事故,其原因笔者推测有3:1)与柴胡全草的应用有关。古来柴胡均是用根,而本时期江浙一带多全株而用,且力倡“柴胡劫肝阴”者,多为江浙地区人[13]。从中医理论来说,茎叶部分偏于升散,故而柴胡的这种“劫肝阴”作用与其入药部分可能有关。冯氏[14]对南柴胡的根与茎叶的主要成分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成分有差异,似不可代用。关于这种成分差异是否会导致病理损害仍需进一步研究。2)源于当时柴胡伪品的应用。古来柴胡品种繁多,入药杂芜,不可控因素过多。如吴仪洛《本草从新》中即云:“如肆中柴胡,夹杂白头翁、小前胡、远志苗、丹参等于内,不细为拣去,不唯无益,而反有害矣”[15]。3)与柴胡本身的毒性有关。虽然古代中没有柴胡具有毒性的描写,但近来临床和实验研究逐渐发现柴胡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柴胡按药典规定剂量应用时毒性很小,但长时间、大剂量服用时,会有显著的肝肾及血液系统毒性。日本亦有慢性肝炎患者长期服用小柴胡汤会发生间质性肺炎甚至造成死亡的报道[16]。且现已因毒性而被禁用的大叶柴胡B.longiradiatumTurcz.在当时仍有应用,故不排除是由柴胡本身毒性导致。

3 小结

本文参考了历代主要本草文献,结合柴胡品种及入药部位的变化,探讨了柴胡功效认识的历史演变。笔者认为,《本经》时期应用的柴胡品种已不可考。唐代以后,狭叶柴胡、银州柴胡被认为是柴胡上品,而银柴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亦被当做上品柴胡应用,这有可能成为柴胡出现“补虚劳”功效描述的原因。古来柴胡皆以根入药,清末以来,在长江一线逐流行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同时期兴起的“柴胡劫肝阴”之说或许与入药部位的改变而造成的有效成分改变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1]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1-62.

[2]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3-224.

[3]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62-163.

[4]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5.

[5]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5-788.

[6]潘胜利,顺庆生,柏巧明,等.中国药用柴胡原色图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

[7]王年鹤,郭可跃,袁昌齐,等.银州柴胡钩沉[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1):643-646.

[8]刘晓龙,尚志钧.银州柴胡的原植物再讨论[J].中药材,1994,17(9):40-42.

[9]李达,邓中甲,秦凯华,等.《证类本草》中柴胡的本草学考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1):8-10.

[10]林玉友.本草辑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1-62.

[11]倪朱谟.本草汇言[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43-45.

[12]李春花,刘少琼,罗辉.柴胡劫肝阴考辨[J].四川中医,2011,29(6):37-38.

[13]王正公.论柴胡的品种与其功能、特性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10(9):27-30.

[14]冯宝麟,王琦,赵小桐.柴胡药用部位的探讨——南柴胡根与茎叶的比较[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2):59-62.

[15]吴仪洛.本草从新[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15.

[16]刘亚旻,刘新民,潘瑞乐.柴胡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2,34(6):1148-1151.

(2016-01-04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The Effect of Chaihu’s Historical Evol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ine Species and Medicinal parts

Zhai Changming,Wang Xueqian,Cheng Fafeng,Ma Chongyang,Yu Cai,Mu Jie,Wang Qingguo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Objective: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 of Chaihu and medicine species and parts.Methods:Combing through ancient literature,summed up the evolution of Chaihu efficacy and analyze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dicine species and medicine parts.Results:“Shen Nong’ Ben Cao Jing” period of application of Chaihu species has not test.After the Tang Dynasty,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B.yinchowense Shan et Y.Li is considered the top grade,while 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in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was also used as top grade Chaihu,which could become Chaihu a “tonic labor” Cause effect described.Chaihu root been used for medicine since ancient times.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Yangtze River area in the whole plant or the aerial parts of medicine.Same period of the rise of “ Bupleurum chinese robbing Hepatic Yin” said the active may be related to change parts of medicine parts,but this need further experimental study.Conclusion:Chronicles of Chaihu efficacy understanding is not uniform,it may be applied Chaihu species and different periods in different parts caused by medicine.

Chaihu;Effect;Evolvement;Medicine species;Medicinal parts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2014-01)——王庆国传承工作室;岐黄中医药基金传承发展奖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1000062620114/002)——王庆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翟昌明(1989.07—),男,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zhaichangming1989@163.com

王庆国(1952.10—),男,医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E-mail:wangqg8558@sina.com

R282.71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6.01.042

猜你喜欢

本草柴胡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