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

2016-04-05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化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游庆桥

中国美术馆 2016年2期
关键词:藏品普查美术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化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游庆桥



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

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文化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
游庆桥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加强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藏品资源作用,彰显博物馆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的价值

所谓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教育、研究、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其功能,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如: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把本馆的职能概括为:“Education(教育)、Expedition(探索),Resesrch(研究)”;欧美比较通行的是博物馆的“三E”功能,即教育国民(Educate)、提供娱乐(Entertain)和充实人生(Enrich);我国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和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工作条例》都把博物馆明确为教育、研究、鉴赏、收藏机构。由此可见,博物馆功能从专业角度包括收藏、研究、展示,从社会职能角度包括文化普及、社会教化、改善民生、促进发展。

无论是博物馆的业务功能还是社会职能,都是以藏品为基础的。因此,许多博物馆学者对藏品在博物馆中的定位都有阐述。如,原南京博物院院长、著名博物馆学家曾昭橘先生在其《博物馆》一书中指出:保存有价值的物品是博物馆的第一功用;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乔治·埃里斯·博寇(G.Ellis. Burcaw)曾在其经典著作《新博物馆学手册》中这样描述博物馆藏品与博物馆的关系:“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也是这个领域的基础,没有藏品,就没有博物馆的一切;换言之,是藏品赋予了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多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藏品是源,博物馆工作是流;藏品是因,博物馆工作是果;藏品是基础,博物馆工作是依托其上的各种活动。

所谓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藏品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自然和文化信息。由此可见,信息是藏品的价值特征,正如前苏联博物馆学家杜克里斯基曾在《博物馆的藏品》一文中指出:“藏品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即其信息量,它赋予藏品的能力是作为一种资料源泉,将历史事件、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表现出来。”现代博物馆学认为:信息量是博物馆藏品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衡量藏品收藏价值、陈列意义的最重要指标,完整、妥善记录博物馆藏品的信息,与保护藏品本体安全有着同样的重要地位。

藏品信息表面上看来是对藏品本身的描述,实际上更是对藏品这一特殊载体所蕴含信息的记录、诠释。与藏品实体的唯一性、分散性和不可再生性相比,数字化的藏品信息资源具有可分离性、共享性、再生性、关联性、聚合性。

可分离性藏品可体现两个部分,即自身实体与其所蕴含的信息。实体以文物、标本、美术作品、资料等形式存放在博物馆中;信息则是记载体现藏品的价值内涵,它可以脱离藏品实体而存在,并可单独应用,且不会影响藏品实体独立存在及其安全。

共享性藏品数字信息资源具有无限复制、重复使用的特性,加之脱离藏品实体独立存在,可同时在多个信息平台上交流交换,实现互联共享,信息资源的应用可范围最大化、时效最大化。

再生性藏品本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毁无法复原。但藏品信息可以被无限地复制,任意传输,即使发生损坏,在有备份的情况下可以复原。

关联性藏品信息包含了历史、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在应用过程中,通过信息检索工具可以将任意所需信息相互关联,从而提高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效率。

聚合性由于藏品信息具有互联共享性,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博物馆藏品的信息根据需求聚合起来,改变藏品本体分散保藏在各个博物馆中很难聚集研究、展示的现状。

从上述数字化藏品信息的特性看,藏品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推动博物馆从“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转变,实现“藏品实物不可再生,但数字化藏品信息资源可以无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新思路,从而提升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为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二、藏品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

上述藏品信息是藏品价值的体现。正因如此,博物馆人始终追求对藏品信息的记录、挖掘、诠释和应用。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藏品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过程。

1.信息资源建设

记录、挖掘、诠释藏品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专业化的登记著录始终是最重要的方式,而登录的范围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对于藏品信息挖掘、诠释的程度。

藏品登录信息的载体经历了由纸质档案到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并存的过程。

纸质档案藏品登记著录早期欧洲博物馆学者认为收藏物件是博物馆的第一要务,建立详实的藏品记录则是第二要务。1906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率先以纸质卡片为载体,建立了藏品目录体系,为藏品管理带来极大便利。1905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成立,其创办人张謇明确提出,对于藏品要妥善保存,每件物品都要“条举件系,立表编号”,并提出了做好藏品的编目、著录工作的具体方法。1924年清帝溥仪出宫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清室缮后委员会对紫禁城宫廷文物进行全面核查登记,这是中国博物馆界比较早期的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登记著录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博物馆界进一步加强了对藏品登记著录理论和标准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藏品登录规则:在1978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公布的《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博物馆藏品总帐和藏品档案的登记方法;1986年文化部发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又对博物馆藏品的登记著录规则进行了细化;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颁布后,规定了馆藏文物档案的备案制度,并要求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建立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2004—2005年,国家文物局实施了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备案项目,共完成全国文物(文化)系统博物馆46630件(套)馆藏一级文物的纸质档案备案。

数字档案藏品登记著录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为藏品登录以及信息资源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博物馆界纷纷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藏品登记著录,使登记著录由纸质档案,转向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并存,对藏品信息的登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时代。

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探索将图书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编辑制作成系列的专题作品。这个计划的实施可看作是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藏品信息登录的早期实践,这标志了博物馆界的数字化建设,由理论探讨走向实际建设所迈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在此之后,加拿大的“遗产信息网络”、日本的“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等,都为后世的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登记著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博物馆界对于数字化藏品登记著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世纪90年代,中国博物馆界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藏品登记著录的尝试,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率先建立了计算机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各类博物馆也都先后开展了藏品数字化登记著录,仅美术馆界,在普查前调查数据显示,全国328家国有美术馆中,有162家建立了数字藏品档案,近五十万件藏品数字化。历史类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比艺术类博物馆起步更早,力度更大,程度更高。

在藏品数字化的过程中,由政府主导的博物馆藏品调查、普查,大大加强了藏品信息资源的建设。2001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导开展了由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参加、针对馆藏珍贵文物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全国31个省市上万名专业人员参加了文物调查及数据登录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博物馆三级文物登录信息存储体系。截至2010年6月30日项目截项时,共登录一百六十多万件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其中一级文物48006件),拍摄图片四百余万张。此外,还登录一般文物数据一百三十七万余条,数据总量超过20TB。“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是我国政府主导大规模、系统性藏品登记著录活动的经典案例。2012年10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3年11月11日,文化部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3年至2016年开展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两个普查项目都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藏品登记著录提供技术支持。截至12月11日,全国共有11,558家博物馆通过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系统在线报送藏品总数14,621,810件(套),实际数量40,913,607件,其中珍贵文物1,632,562件(套)。与此同时,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信息系统已在线接收335家参普美术馆上报的馆藏美术作品数据112814条,另有适用其他类型标准登录的非美术作品藏品数据6959条,入库数据总计119773条(实际藏品数量210650件),图片210650幅,数据总量1.8T。

上述所有藏品登记著录的过程,实际上即是藏品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2.信息资源应用

从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兴起以来,使之对于藏品信息资源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技术以及成像技术的日益发展,许多博物馆开始探索推进藏品信息的应用,努力使其在传播科学,普及知识,提升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启动“世界记忆”计划,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水准上,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全球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实现永久性的数字化存储和记忆,并通过互联网共享资源。1995年美国正式建成博物馆互联网系统,将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纳入网络传播系统,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此,美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超越了博物馆上网的初始阶段,进而充分整合了典藏管理系统、藏品展示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博物馆参观者社群及网络商店的电子商务系统,充分利用图片、影像、虚拟实景等多媒体技术,使参观者在得到高品质视听享受的同时增进学习的兴趣。2002年3月,法国卢浮宫将网站改版,将数字化典藏品以文化区域或创作形式分类,展示藏品多达165000多件。2008年11月20日,“欧洲虚拟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横跨欧盟27个成员国,纵跨欧洲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内容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电影和音乐等多个领域,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于一身的综合性网站。2011年,著名的美国互联网企业谷歌(Google)启动了谷歌艺术计划(Art Project),这一计划利用谷歌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解析像拍摄馆内历史名画,供全球网民欣赏。截至2012年,与谷歌达成合作协议的艺术机构达151家,这个虚拟博物馆的“展品”数量也达到32000多件,艺术门类包括了绘画、纺织品、玻璃制品和陶瓷等多种类型,开创了一个由互联网企业主导商业运营数字博物馆的良好案例。

与此同时,中国博物馆界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推进信息资源的应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2000年开始持续进行信息资源应用,从早年的网站建设,到2012年研发基于移动设备的观众服务及藏品介绍应用程序“数字故宫”,无不以立体、多元、全方位的信息化手段,让故宫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数字敦煌工程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个部分,使敦煌瑰宝数字化,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集文化保护、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中国美术馆网站自2012年改版后,与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展厅导览系统形成四位一体的数字美术馆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打造了权威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美术作品展示鉴赏平台、美术文化传播教育平台、美术信息交流服务平台。连续三年获得文化部政府网站群绩效评估前三名。

此外,针对政府主导的博物馆藏品调查、普查成果的应用,许多博物馆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2001年主导的文物调查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成果应用方面,陕西省将调查成果用于文物保护宣传、旅游资源展示、文化产业开发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藏品数据资源的作用,扩大了三秦文化的影响力;甘肃省利用调查成果,进一步加工了藏品影像数据,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传播文物知识,弘扬传统文化;河南省将调查成果直接应用于文物工作,通过数据库资源组织展览、开展研究,并跟踪文物修复的动态情况。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的应用方面,文物藏品普查成果的应用拟计划建立一个国家可移动文物管理平台及数据库,实现文物数据的动态管理和整合应用。

美术藏品普查成果的应用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一是中国美术馆结合藏品普查工作正在研究开发藏品数据应用软件,部分普查成果已为策展、研究等业务工作所用。二是大多数美术馆利用普查成果编辑、出版图录。三是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依托普查数据资源申报了中国数字美术馆虚拟化展览项目,计划结合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建设中国数字美术馆,并举办虚拟化展览,推动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在多种应用平台中实现信息融合和服务共享,有利于促进全国美术馆藏品的整合与交流,延伸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拓展美术馆展示传播的途径,普及美术知识,推动美术研究和创作,弘场和传播中国美术文化。四是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将针对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成果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行政管理决策等领域应用的模式、机制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五是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正在组织研发美术藏品普查数据应用服务系统,该系统拟实现藏品信息检索、查看、下载,藏品图片欣赏,藏品知识交流三个功能。六是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申报了2015至2016年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博物馆(美术馆)藏品数据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藏品信息资源建设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藏品信息资源的应用是藏品价值的集中体现,如何做好藏品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在实践中有如下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

1.标准

标准是藏品登记著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统一标准规范的数据是无序的,难以整合利用。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用统一的标准记录和描述藏品信息及其流程,既是标准化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体现,也是保证藏品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开展的前提条件。

国家文物局2001年发布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是我国执行最早的一部藏品信息化工作标准。根据该标准,藏品信息指标包括3个指标群、33个指标集、139个指标项,涵盖了与藏品本体、管理和声像信息相关的各个方面。文物调查项目执行的《馆藏珍贵文物信息指标著录规范》将每件文物登录的核心指标项定为28项(原139项),包括文物名称、时代、类别、级别、完残、尺寸、质量、特征描述、保护记录等内容。

为了支撑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3年8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制订了《馆藏文物登录规范》(WW/T0017-2013),对馆藏文物登录的主要信息、登录的流程、登录的相关文档等事项加以规范。根据该规范,馆藏文物登录的主要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和影像信息三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总登记号、名称、年代、质地、类别、数量、尺寸、质量、级别、来源、完残状况、保存状态、入馆日期共13项,管理信息则包括保管信息、基本情况等13个项目,影像信息要求登记入库时的正视图至少1张。

与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同期开展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将标准化作为普查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特征,2014年8月19日,文化部印发《关于发布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标准工作规程的通知》(文艺发〔2014〕31号)正式发布了《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标准》和《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规程》。《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标准》由藏品登记著录规范,藏品分类、定名、计件规范,藏品编码规范和藏品影像信息采集规范4个部分组成,分别对藏品的登记著录规则,藏品分类、定名、计件方法,藏品编码的原则、结构,以及藏品影像信息采集的方式和技术要求等做了明确的规范。

上述标准和规范为藏品登录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但这些标准仅是为了满足普查工作需要而编制的,截至目前,尚未有从挖掘、诠释和应用藏品信息的角度而编制的标准,加之藏品类型繁多、内容复杂、管理各异、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的局限性,藏品登录的标准化任重道远。目前,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正在组织制订藏品数据资源管理的有关标准。经文化部科技司批准,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正在组织制订美术馆藏品登录的行业标准,并已向全国美术馆同行公开征求意见。

2.制度

建立科学、可行的藏品数据资源管理制度,是政府主管部门推进博物馆加强藏品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尚未有管理藏品数据资源建设、应用方面的法规规范。藏品数据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完整的藏品数据资源管理制度,可由信息登录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和数据应用制度三方面组成。应对信息登录、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的主体、职责、原则、范围、内容、形式、机制、经费等予以明确。目前,有关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的应用问题,正在进行调查研究,拟制定《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影像数据管理规范》《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度,更好地促进普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3.版权

在藏品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采集、汇总形成的数据成果包括:记录藏品属性情况的文字信息和反映藏品形象的影像信息,对采集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形成的数据信息,对所采集信息进行汇编、编撰所形成的资料信息。这些成果是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藏品信息的客观记录和采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数据成果,而是博物馆藏品的延伸与相关信息资料的集合,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智力成果的集中体现,应当依法享有相应的知识产权,并受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

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上所述,涉及到藏品原作者(著作权保护期未超过50年)、博物馆、信息采集者三个方面的权利。如何能够有效地明晰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知识产权归属,依法做好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尤其在不损害藏品作者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藏品信息,调动登录数据的所有者、生产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多赢”的局面,是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应用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目前,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正在研究制定《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主体、范围等予以明确,以加强普查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4.共享

数据共享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特点,也是藏品登录的重要目标。博物馆藏品登录数据作为对藏品实体及其所关联信息的数字化记载,真实、完整地记录了藏品这一特殊载体所蕴含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信息。现代博物馆学要求我们在研究藏品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藏品本身,还要把藏品放在人类知识所能了解的已逝年代文化背景下,去观察、探讨、诠释藏品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环境状态,解读它所承载的历史文明信息,进而认识社会历史的真实及其沧桑变迁,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藏品数据除了携带研究藏品所应有的信息以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被广泛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将藏品数据最大限度地共享就等于无限地扩大了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和欣赏功能,拓展了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范围,提高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按照现代信息学界的观点:资源只有被使用、共享,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基本功能,需要大力推动藏品数据的共享与应用,使得通过登记著录获得的藏品数据,更广泛地服务于展示、传播和教育,尽可能为更多公众感知,为其提供探索、求知、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的充分应用、共享,涉及到知识产权和制度的保障问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任重道远。

5.创新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为了更好的实践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不仅要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更应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的功能得到极大拓展,也将为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开创新空间,带来深刻的变化。

物联网物联网是利用传感技术,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改变对博物馆藏品信息的采集方式,使之在传统的照相、音视频等数据采集手段之外,运用更加先进的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多种传感技术,获取藏品及周边环境的热、光、气、力、磁、湿、声、色、味等各方面信息,并将藏品有机的连接成“网”,达到对藏品的实时动态监控和跟踪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博物馆对藏品信息采集、整合管理的能力,也将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博物馆藏品及其周边环境的智能化。

云计算云计算是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的资源。云计算为博物馆用户提供了计算资源物理集中、应用逻辑分隔的集约化模式。使博物馆不再需要自己去建设藏品数据中心,由专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方通过建立以云计算中心为载体的计算资源池,实现计算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为博物馆用户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等不同层次的计算资源应用服务,从而实现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应用的超大规模、虚拟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可扩展性、通用性、按需服务的目标。

大数据大数据是很重要的概念,代表很重要的趋势,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在以数字资源建设为特色的数字博物馆中存在大量图片、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时代,博物馆信息资源应用的方式将发生改变,可以通过挖掘网络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开发出更符合数字博物馆用户兴趣和习惯的产品与服务,并对产品与服务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主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信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将进入崭新的阶段,让越来越多的藏品“活起来”,更加彰显博物馆功能,传播优秀文化,使人类穿越时空隧道感受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

(责编:徐沛君)

猜你喜欢

藏品普查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罗妍妍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