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护性耕作与病虫草害的发生
2016-04-05张艳红,杨秋英
浅谈保护性耕作与病虫草害的发生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长期推广应用,农田地表微地形状态有所改变,进一步影响了农田土壤状态效应,加剧了农田杂草和病虫害发生。农田杂草、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防控措施的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推动保护性耕作的良性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土壤杂草病虫害的影响
1.1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的水、肥、气、热、土壤微生物等都会产生影响。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许多学者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利用状况的研究比较多,已成为共识。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秸秆覆盖技术,可使地表长期处于作物秸秆的覆盖之下,避免了风对地表的直接吹蚀,从而减少了地表土壤的风蚀。大量研究结果均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具有提高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地表蒸发等作用。保护性耕作中覆盖在地表的作物秸秆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性状,而且随秸秆的分解而逐渐提高了土壤中的N、P、K和有机质的含量。
1.2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的影响。保护性耕作措施不利于对杂草的控制。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少耕的麦田杂草种子散落土表,出草时不需要顶土消耗养分,出草齐、数量多、个体壮、分蘖多、群体大,株高增加8%~30%,鲜草重增加19%~50%,且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草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杂草群落演替加快,恶性杂草的发生趋于严重,增加了防除难度。除草稍有疏忽和迟缓,极易形成草荒,成为影响作物产量主要因素之一。
1.3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病虫害的影响。防治病虫害草害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中的秸秆覆盖可加剧农田病虫害的发生。张雪松认为保护性耕作措施中的免耕技术保护了土壤中的病原菌,为其繁衍创造了环境条件,秸秆还田则将病残体和秸秆内越冬越夏的病源又带回了大田,使其得以积累,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等,致使作物病情加重。
2 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特点
2.1 农田杂草发生规律及特点。保护性耕作下,残茬覆盖地表使土温降低且昼夜温差减小、土壤水分增加、杂草不能掩埋、使杂草数量和群落发生一定变化。同时作物和杂草的发芽、生长和竞争力上也发生了改变。研究和把握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规律及特点对科学控制杂草危害,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普及与推广十分关键。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萌发集中,萌发率高,生长迅速,危害集中且势头强劲;杂草密度高,发育生长参差不齐,发生程度加重;杂草群落演替加快,杂草防治难度加大。
2.2 农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特点。农田害虫分为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地上害虫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菜青虫、红蜘蛛、棉铃虫、烟青虫、金龟子、美洲斑潜蝇、白粉虱等。地下害虫有蝼蛄、地老虎、地蛆等。有好多害虫1年发生好几代,以华北地区棉铃虫为例:1年发生3~4代,以第二代危害重,有的年份第三代也发生严重。以蛹在玉米受害作物田附近的晚期开花杂草地段1~3寸深的土中越冬。一般年份成虫大量出现在5月上中旬,到9月中旬开始幼虫逐渐入土化蛹越冬。大多害虫世代重叠,寄主复杂,第三、四代形成大发生后,单依靠农药抑制危害相当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消灭虫源、压低基数”的防治策略,加强危害季节前的防治工作,争取主动。
3 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3.1 草害防治措施。杂草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实验表明,如不加以防治,玉米可减产40%,小麦可减产30%。
3.1.1 农业措施主要有:轮作、精选良种、高密度栽培、迟播诱发、管理水源等。①轮作是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的基础,通过科学的轮作倒茬,可使原来生长良好的优势杂草种群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而逐渐减少或灭绝。②精选良种,是减少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传播及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可利用杂草种子的大小,轻重、有芒无芒、光滑程度、漂浮能力等不同特性,采用机械、风力、筛选、水选及人工拾捡等措施,把杂草种子去除,精选种子,减少杂草的传播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③高密度栽培,利用农作物高度和密度隐蔽作用,控制和消灭杂草,即达到“以苗欺草”、“以高控草”、“以密灭草”的效果。④迟播诱发,是利用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杂草的生长特点,有计划地推迟农作物的播种期,使杂草先出土,防除杂草后,再进行播种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直观地防除针对性杂草,收到良好的除草效果。⑤管好水源也是消灭杂草的一项技术措施。稗草、狗尾草、藜、苋等种子小而轻,容易漂浮在水面顺水漂流传播灌溉,大量草籽将流入田间而造成危害。因此,利用好和管好水源,可消灭多种杂草,防止杂草蔓延。
3.1.2 此外,田边、沟边、渠边、路边的杂草种类多,发生量大,是翌年农田杂草发生的大量种源,要重视和加强对这几处杂草的防除工作。
3.1.3 化学防治:化学除草是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通过破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干扰植物激素作用和干扰植物核酸、蛋白质与脂肪合成,最后将杂草杀死。筛选适用于保护性耕作制度,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作物安全的环保型除草剂及其配套应用技术,在控制农田草害的同时,有效降低化学除草剂的投入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3.2 虫害的防治措施。虫害的防治措施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即利用农业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包括轮作、有机肥料的科学施用、科学管理、适合的栽培方法等。针对本地主要病虫害选用抗病虫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加强苗期除草,科学使用除草剂,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有利减少蚜虫害虫传播,减轻病毒;合理轮作,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采用不同作物间轮作;进行配方施肥,施用腐熟的农家肥;采用适期足墒晚播、精量半精量播种等栽培措施,提高作物本身抗病虫性,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为害、而有利于作物健壮生长的田间生态环境。
3.2.2 物理防治。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比如黄板蓝板、黑光灯、糖醋液引诱等。利用害虫蛾类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设置黑光灯,杨柳枝把以及糖醋盆诱蛾。以消灭粘虫、棉蛉虫、地老虎等害虫。除此以外,还有利用黄板机油诱蚜虫,银灰色塑料条避蚜虫等物理防治方法。
3.2.3 生物防治。首先要保护本地害虫天敌,如瓢虫、草蛉、赤眼蜂、平腹小蜂、青蛙、蜘蛛、蚂蚁、益鸟等,充分发挥其控制害虫的作用。也可针对当地害虫,从其他地方引进天敌,如赤眼蜂、丽蚜小蜂,促使其繁殖增加数量控制害虫。近年来容城县通过引进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效果显著。
3.2.4 化学防治。目前常规生产中多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喷农药是常用的方法。利用化学农药对农作物进行喷粉、喷雾、涂茎、拌种、灌根,撒颗粒剂、随水浇灌、烟雾剂熏蒸等防治病虫害。
总之,面对实施保护性耕作中病虫草害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病虫草综合防治成为了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防治技术上主张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虽然目前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是从技术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的角度来分析,必须建立与保护性耕作配套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才能达到粮食稳产增收、农田环境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071700 河北省容城县农业局 张艳红 杨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