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溪市蚕业文化历史及传承保护对策

2016-04-05陈芳明唐建华

中国蚕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兰溪市兰溪蚕种

陈芳明 唐建华

(1兰溪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浙江兰溪 321100; 2兰溪市云山街道竹园社区,浙江兰溪 321100)

兰溪市蚕业文化历史及传承保护对策

陈芳明1唐建华2

(1兰溪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浙江兰溪 321100;2兰溪市云山街道竹园社区,浙江兰溪 321100)

综述了兰溪市蚕业文化历史、文化名人,古迹文物保护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政府参与,加强对蚕业文化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促进蚕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进推广蚕桑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蚕业文化保护性开发效益;开发利用现有蚕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蚕业的对策。

浙江省;兰溪市;蚕业历史;文化名人;文物保护;传承对策

浙江省兰溪市(1985年撤县设市,以下简称兰溪市)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现存有反映蚕业文化的唐末五代古诗、百年古桑,有兰溪瀫江蚕种制造场聘用书、游埠清末民初茧站、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奖状、兰江护堤历史文化篆刻等,有古代诗书画僧贯休、宋末元初金履祥等历史名人及蚕种制造前辈唐德恩、当代蚕桑教授章步青、蚕病研究员丁辉等著名蚕业科学研究者。

进入21世纪后,受世界经济危机、茧丝绸行情低迷、茧丝绸供过于求、收购价格长期走低的影响,兰溪市的蚕农生产积极性低落,蚕业生产迅速下滑。到2014年兰溪市仅有桑园面积993.1 hm2,蚕茧产量300.1 t,产值900.30万元。分别是历史最高年份1994年的32.9%、9.3%和14.2%[1]。为此,我们对兰溪市的蚕业历史文化、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整理,以期为兰溪市开展蚕业历史文化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保护性开发提供参考。

1 蚕业文化历史

1.1 古代

南朝时期(420—589年),东阳、新安(今淳安)、金华等山区盛栽桑树。隋统一中国(581—618年)后,桑田为“永业田”[2],兰溪境内民间种桑养蚕为之兴。据清朝康熙壬子年重修的《兰溪县志》记载:唐朝(618—907年)统治者明文规定上缴丝绸,可以纳绢代役,“民之役于官,岁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宋绍兴4年(1134年),“全县已有山桑1 196 hm2”,明确规定按地征税,夏季征丝绢,秋季征棉粮;绍兴8年(1138年),“夏税就绢4 584匹”。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兰溪境内产有蚕丝、罗绫、绢、绸、绵等特产”;明朝成化22年(1487年),“在年八十以上,为乡里所敬重者,有绢绵米肉之给”。清朝乾隆55年(1790年),规定“民五代同堂者,赏给银缎匾额。”如据《兰溪市志》记载[3],叶瑞元,兰溪黄盆庄人,年87岁,子1人,孙4人,曾孙8人,玄孙2人,给银15两,缎3匹,当时全境受优待的共6户。

1.2 近代

民国时期(1912—1937年),兰溪市蚕业生产具有相当的规模。民国5年(1916年)后,兰溪市开办过蚕业讲习所、桑秧平卖所,设有茧行、丝行和蚕种场。民国26年(1937年)前,兰溪市游埠镇有丝线行8家,从业人员18人;当年游埠镇裘家开办过丝厂,有职工200多人,农民栽桑养蚕盛极一时[4]。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兰溪市的蚕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1949年),兰溪境内成片桑园化为乌有,只剩下零星桑园80 hm2,年产蚕茧3.15 t。

1.3 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整治河滩,平整土地,开发低丘缓坡及山地栽桑,兰溪市的蚕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到 1974年全市的桑园面积达到了1 333 hm2,蚕茧产量达到了343 t[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1981年全市共有桑园面积1 240 hm2,蚕茧产量达到527 t,首次进入浙江省重点产茧县(市)行例。1994年桑园面积达到3 013 hm2,蚕茧产量达到3 213 t,产值达到6 35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95年全市有茧站15个,茧灶48副,丝厂5家,缫丝机476台(其中自动缫丝机2组),生产白厂丝229 t,有绸厂8家,同时,还建办了丝绸服装厂、蚕药厂等企业,已形成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织绸、服装加工一条龙的生产体系,保证了蚕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1]。1995年后,由于茧丝绸市场行情波动,蚕农生产积极性受挫,连续几年出现大面积毁桑弃养的现象,兰溪市的蚕业生产直线下滑,到2000年,全市桑园面积1 913 hm2,蚕茧产量2 003 t,产值3 599万元[1]。2007年后,兰溪市的蚕业生产再次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茧丝绸行情低迷、茧价低下的经营困境,2008年晚秋蚕茧价格只有12元/kg,进而导致桑园面积年年减少,大批桑园荒芜,不养蚕[5]。2014年桑园面积仅剩993.1 hm2,蚕茧产量300.1 t。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桑椹的营养价值被认可,蚕农近几年发展果桑的积极性较高,经济效益显著,据兰溪市农林局调查,到2015年全市的果桑面积已达100 hm2。同时,为了稳定维持蚕业生产,开发了桑果酒、桑芽菜、桑枝食用菌、丝棉及丝棉被等产品,提高了蚕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奠定了蚕业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

2 蚕业文化名人

2.1 历史

2.1.1 贯休(823—912年) 兰溪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的诗书画僧。为人一生不畏权贵,常借诗画讥世讽俗,高风亮节,深得后人称颂。曾对当时兰溪境内的农民栽桑养蚕进行描述,在《春末兰溪道中》诗就有:“前村后垅桑柘深,蚕娘洗茧前溪绿”之句。并有《偶作》诗为证:“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下树喂蚕饥,儿啼也不顾。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如何酷吏酷,尽为拽将去。”[6]

2.1.2 金履祥(1232—1303年) 兰溪黄店镇桐山后金人,宋末元初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野蚕经人类驯化为家蚕功被天下,世世为人们所歌颂。金履祥著有《通鉴前编·外纪》作了更详尽的叙述,书中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愚,后世祀为先蚕。”[7]

2.1.3 罗安逸(Roe A S) 英国女作家,1907—1913年曾2次造访中国,并写了《我眼中的中国》(China As I Saw It)和《中国的机遇与变革》(Chance&Change In China)2本书,其中有“百年前的兰溪”的论述。1909年罗安逸曾短暂造访兰溪,民国1年(1912年)罗安逸第2次来到兰溪并在兰溪住了几个月,充分了解了兰溪城的方方面面。在《中国的机遇与变革》的第九章——花园和蚕宝宝中,详细介绍了兰溪当时的养蚕规模和家蚕饲养及缫丝的全过程,书中写道:“兰溪的养蚕业规模比孵鸡业大得多,也重要得多。……中国人在沸水中取丝,这样丝的质量更好。”[8]

2.2 当代

2.2.1 唐德恩(1905—1959年) 兰溪人,出身书香门第。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从事蚕种繁育工作。民国19年(1930年)在嘉兴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任技术员。民国21年(1932年)在兰溪瀫江蚕种制造场任技术员。民国31年(1942年)兰溪被日军侵占,蚕种繁育受到严重影响,兰溪百姓纷纷弃城避难,唐德恩避难到兰溪游埠镇孙家圩村,利用当地的养蚕条件繁育过蚕种,培育优化过蚕种。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受民国政府设立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江苏省农矿厅蚕业取缔所技术监查科聘请,任主任督导员。民国37年(1948年)回到浙江省临安南风蚕种制造场任技术主任兼任临安南风蚕种制造场驻杭州办事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0年间(1949年10月至1959年12月),在位于浙江省诸暨市的浙江省鸿远蚕种制造场工作,任技术员、桑场管理员兼大中专学生带教老师。唐德恩在蚕种繁育、品种改良、消毒防病、养蚕新法及参与制订生丝等级和完善蚕桑产品进出口检验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取得过显著业绩[9]。

2.2.2 章步青(1906—1998年) 兰溪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1932年10月至12月,赴日本水户市茨城县蚕业试验场实习研究;当年回国后曾先后在中国蚕丝公司、华东蚕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蚕桑专科学校担任技师、副研究员、副教授等职。1961年起,到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从事蚕桑教育工作,任教授、教务科长。1950年起,从事养蚕法研究,以省工、降低成本、安全生产为宗旨,先后研究出“小蚕防干纸育”“炕床育”“屋外育”等养蚕新技术。“小蚕防干纸育”“炕床育”的研究成果先后为全国所有蚕区大量推广应用。1962年,章步青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指导发展新疆的农垦蚕桑事业。1981年,曾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的养蚕分支主编。章步青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养蚕学》(1991年)的审稿人员之一[9]。

2.2.3 丁辉(1941—2013年) 兰溪城关镇人,别名郭耀坤。196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研究生班。1968年,到浙江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工作,从事蚕病防治研究,任蚕病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丁辉还曾任《国外农学—蚕业》《蚕桑通报》等期刊的编委;主编或参编(译)《蚕桑病虫害防治手册》《蚕的发育生理》《中日英蚕丝学用语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等科技书籍8本;获部、省级二、三等奖4项和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主持研制的蚕体蚕座消毒剂防病一号[通用名称聚甲醛粉(蚕用)]在全国29个省(区、市)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全国当家蚕体蚕座消毒剂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农业部列入我国农业专家名录[1]。

3 蚕业文化保护现状

3.1 百年古桑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兰溪的溪边河道旁、村边还长着不少高干乔木古桑,随着时代变迁,河道整治、城市农村建设,土地平整开发,老桑越来越少,百年古桑亦变得难得一见。目前,兰溪市内的中洲公园内仍保存着3株高大的百年乔木野生古桑。其中最大的1株百年乔木野生古桑离地1.4 m处的树径为57.3 cm,树冠半径为7.5 m,高度为12~13 m。另外2株分别为树径47.0 cm、55.7 cm,树冠半径6.0 m、7.0 m,高度均为10 m左右。目前已得到兰溪市园林管理部门的保护,可供人们欣赏,夏天纳凉,旅游拍照(图1)。

图1 兰溪市中洲公园内的3株高大的百年乔木野生古桑

3.2 地方蚕品种

3.2.1 品种性状 兰溪市民间保留有2个不同性状的地方品种,兰溪5号和兰溪10号,其性状为有滞育期的多化性品种,卵色藤鼠,壮蚕斑纹为姬蚕及淡形蚕,体色青白稍带油,蚕体小而活泼,体质强、抗高温,趋密性强,茧色白。茧形椭园而微带束腰,也有球形,茧小、茧层薄。现保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3.2.2 蚕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 兰溪5号蚕品种(原系兰溪县中洲乡农家地方品种)1956年被镇江蚕业研究所(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种系征集,经11代选育为有滞育期的多化性品种,并以其为基础材料选育成1对适应江苏、浙江等省高温多湿的夏蚕期、早秋蚕期饲养的蚕品种兰5×华10。1959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用兰溪5号与镇11杂交,育成了夏秋用蚕品种资源603。1969年,用603与东34组配育成了一代杂交种东34×603,因其具有优良的抗逆性状,成为浙江、江苏、四川等省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夏秋蚕的主要推广品种,仅浙江省1972年至1981年就发放东34×603蚕种337.33万盒[5]。

图2 兰溪瀫江蚕种制造场聘书(左图)及文物捐赠收藏证书(右图)

3.2.3 蚕种繁育场 民国12年(1923年),在兰溪北门外(现云山街道)前陈村创办兰溪蚕桑场,当时属国家级蚕种繁育场,年繁育蚕种300~500盒,1926年后更名为兰溪县立农事试验场,田地面积超过5.3 hm2,后由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毕业生张如旸、童国棠等发起,呈兰溪县政府转浙江省政府奉令核准,于民国17年(1928年)4月1日成立兰溪瀫江蚕种制造场。2015年,收集到民国21年(1932年)由时任兰溪瀫江蚕种制造场场长童国棠聘用唐德恩为该场技术员的聘书(图2)。民国27年(1938年),浙江省建设厅蚕丝股在兰溪县游埠镇设立原蚕种繁育场,以繁育原原种和原种,共繁育原种350盒;1940年春原种场迁至汤溪县滕家圩村(1949年后并入兰溪)繁育原种。1945年抗战胜利后,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迁回杭州,不再繁育蚕种[10]。

3.3 游埠茧站

建于清末民初的游埠茧站,呈“丁”字形结构,前进“三进三明堂”,后进9间右侧3间还有1明堂,左侧3间曾是烘茧房,建筑面积在700 m2左右,用于蚕茧收购,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2015年经修缮更名为“郎静山纪念馆”,以纪念缅怀国际摄影大师郎静山;并在馆内设立郎静山生平事迹和摄影名作,以及现代艺术摄影作品展示,供人们参观学习。2016年,游埠茧站成为中国摄影报社的“全国摄影创作基地”和“兰溪市游埠摄影俱乐部”基地所在地(图3)。

图3 游埠茧站旧址

3.4 国务院奖状

兰溪县国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从1955年开始,先后利用山地栽桑62万株,开辟新桑园35.33 hm2,他们根据山地桑园特点,采取梯坎保土、塘泥上山、种植绿肥、增施猪羊肥和修建山塘水库等措施,改善山地桑园的土、肥、水条件,促使山地桑园稳产高产。1958年12月,获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国务院奖状。照片已收入《兰溪市农业志》[1]。

4 存在问题

4.1 蚕业生产快速滑坡

进入21世纪后,茧丝绸行情长期低迷,茧丝价格普遍偏低,农民栽桑养蚕的利益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茧贱伤农、蚕农弃桑的恶性循环。2014年,兰溪市桑园面积993.33 hm2,饲养蚕种4 904盒,蚕茧产量300.1 t,比2005年桑园面积1 773.33 hm2,饲养蚕种 43 543盒,蚕茧产量 1 746.0 t,分别减少43.9%、88.7%和82.8%(表1)。

表1 2005—2014年兰溪市蚕业生产基本情况

1995年兰溪市16个街道乡镇,基本上都栽桑养蚕,栽桑养蚕是当时兰溪市农民一项勤劳致富的主要副业。到2014年全市饲养蚕种在1 000盒以上的只有梅江镇、横溪镇和永昌街道。浙江省四大千年古镇之一的游埠镇养蚕业已消失多年,这不利于兰溪市蚕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4.2 蚕业文化保护重视不够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经济追赶型发展思路是全社会的主流意识。蚕业文化保护没有引起政府部门和领导的足够重视而放上议事日程。人们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传统文化和先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从而导致不少文物古迹的流失。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游埠,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正逐年在消失,万幸的是建于清末民初的游埠茧站没有遭到破坏而得以保存下来,且基本完整,像游埠茧站这样的与蚕桑文化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即使在浙江省内也是屈指可数的。但时至今日兰溪市有关部门尚未将其列入规划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由于缺乏相应的项目资金,无法得到发掘、征集整理和利用。

4.3 蚕业文化收藏陈列馆缺失

兰溪市对蚕业文化的保护传承,缺乏一个整体规划,目前主要是传统继承式的、分散的、零碎的,没有形成整体的、规模的、价值高的旅游产品。兰溪市内至今没有专一的蚕业文化收藏陈列馆。游埠镇村旁的溪边或路旁,很少看到以人为栽植的乔木桑树作为点缀美化环境的绿化带。

4.4 政策资金管理难到位

兰溪市蚕业文化保护现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文物保护需要政策与资金的扶持。没有文物保护项目,文物保护所需要的资金无法落实,无法开展对古建筑的维修保养和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总之,目前状况很难适应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

5 传承保护对策

5.1 政府重视 加强蚕业文化保护

蚕业文化古迹是历史遗存下来的财富,具有美学、使用和旅游开发的价值。文物的价值随着历史的延续不断增大,其价值蕴藏在不同文化古迹的形态和内涵上,若不加以保护,文化古迹的价值会很快遗失。重视蚕业文化和古迹文物的保护,可以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建议兰溪市政府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保护传承平台,利用媒体新闻,宣传蚕业文化的人文精神,让蚕业文化资源鲜活永恒。

5.2 政策扶持 促进蚕业文化传承

对蚕业文化的收集、整理、修复、保护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建议:(1)兰溪市政府设立专门的蚕业文化保护基金,并拨出部分经费在资金上给予扶持。(2)建立灵活多样的蚕业文化保护传承模式。(3)利用兰溪市现有的蚕桑资源,建立几个蚕业文化体验旅游基地:①加大公园、防洪堤作为蚕业文化载体的利用力度,宣传蚕业文化历史,形成自己独有的蚕业文化传承品牌,如中洲公园百年古桑、滨江书画碑廊、和平公园历史文化名人碑廊等。②修缮整理游埠茧站(图3)、贯休祖庭、郎静山纪念馆。并征集桑、蚕、茧、丝线、丝绸、书画、照片、生产工具等文物古迹,设立陈列室。村镇、河道旁边栽植乔木桑,营造良好的蚕桑人文环境。对游埠茧站古建筑,要申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国家级文物管理,以便更好地进行开发保护。③建设好兰湖度假区果桑园、香溪西章村6.67 hm2果桑园、丝棉和丝棉被加工厂、郭宅村桑芽菜加工厂。④保护开发横溪镇国庆山地桑林。⑤寻找兰溪瀫江蚕种制造场遗址。民国时期由兰溪瀫江蚕种制造场童国棠场长签名的聘书已成历史文物。由唐德恩儿女唐素娥、唐文华、唐建华慷慨捐赠的民国“兰溪瀫江蚕种制造场技术员聘书”原件、“嘉兴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证明书”原件及“切桑专用钢刀”实物等叁件文物已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珍藏(图2)。

5.3 技术引推 提高蚕业文化效益

21世纪兰溪市蚕业文化的延续,仅靠栽植常规桑树品种进行栽桑养蚕已不现实。目前主要是引进“大10”“四季”等果桑优质品种,据我们调查果桑每667 m2产值可达到8 000~10 000元,形成规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蚕区同时可饲养2期蚕。建议兰溪市今后在发展果桑的同时,大力推广省力化培桑技术,并采用桑园管理机械化技术;引进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工厂化饲养技术,推广大蚕省力化养蚕和使用方格蔟上蔟技术;规范化加工丝棉和丝棉被,并注册“兰缘”商标,逐步打响品牌;生产环保生态的桑芽菜,结合采用O2O电商形式,做好销售,提高蚕业文化效益。

5.4 开发利用 发展休闲观光蚕业

桑椹营养价值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桑椹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大宗水果淡季时的特色水果。桑椹采摘期间,建议兰溪市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市民参加桑椹采摘观光游。平时让市民选择去公园、文化古镇、丝棉和丝棉被加工、桑芽菜加工基地及旅游景点,自行休闲观光旅游。同时可以借鉴外地经验,不断丰富蚕业文化内涵,挖掘古迹文物,不断提升蚕业文化价值。

[1]兰溪市农业志编纂委员会.兰溪市农业志[M].兰溪:兰溪市信大包装印刷有限公司,2010:156-160.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3]兰溪市志编纂委员会.兰溪市志[M].杭州:浙江省人民出版社,1985:73-274.

[4]游埠镇志编委会.游埠镇志[M].杭州:浙江省人民出版社,1989:6-32.

[5]陈芳明,赵如轩.2011年兰溪市蚕种生产与蚕品种演变及“十二五”蚕桑产业展望[J].蚕桑通报,2011,42(3):40-42.

[6]王大根,陈培里.浙江省蚕桑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33.

[7]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养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

[8]兰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溪方志[J].兰溪:兰溪导报社印刷厂,2013:31-33.

[9]浙江省绍兴农业学校百年校庆办公室.校友通讯录[M].诸暨:诸暨日报印刷厂,1997:13-26.

[1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资料室,浙江省嘉兴地区蚕桑研究所,浙江省蚕桑学会.浙江蚕业史研究文集(第一集)[M].杭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1980:48-167.

[S88-9]

C

1007-0982(2016)03-0076-06

10.16839/j.cnki.zgcy.2016.03.020

2016-05-13;接受日期:2016-07-06

第1作者信息:陈芳明(1957—),男,浙江永康,大专,高级农艺师。Tel:0579-88899739,E-mail:cfm-88@163.com

猜你喜欢

兰溪市兰溪蚕种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畅游“水乡古镇”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女王券”存储盒二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玩具产品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