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论探析

2016-04-05崔志胜

理论与现代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崔志胜

摘 要: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在培育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始终坚持现代与传统的统一、价值观破与立的统一、义与利的统一及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2-0009-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于新的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创新,对我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和践行。只有在鲜活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促进全社会的认知和认同。习近平曾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核心价值观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1]163从根本上讲,培育是践行的基础和前提,要使人们自觉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要达此目的,就需要首先掌握科学的培育方法。关于方法的重要性,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这就是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好比“过河”,如果不解决方法问题,不掌握科学的培育方法,就如同“过河”没有桥或船一样,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对培育方法的研究也就成为我们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一、坚持现代与传统的统一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现代与传统的统一,把中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同现代的价值理念相结合,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我们“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但决“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4]708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糟粕的东西,以及一些与现代文明、当今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传统价值观念,同时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又被赋予了一种封建主义的文化色彩,而这些正是我们在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时需要摒弃的落后、腐朽的东西。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较大意义的文化价值理念,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文化资源。习近平在2013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谈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然而,即使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的继承和吸收,也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与现代文明相契合以及如何加以改造以使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问题,决不能把这些传统的东西拿过来直接使用,而是要经过审慎的分析、鉴别和思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6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对此,习近平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1]164。在这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质上讲的就是传统如何转化与现代相契合的问题。要做好传统文化的转化工作,就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尤其是要找到传统文化与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契合之处。这是我们做好传统文化转化工作的根本前提。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重民本”以及“尚和合”、“求大同”思想,虽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无疑与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具有诸多契合之处。“守诚信”、“崇正义”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将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当中,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源头活水。必须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前社会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使传统文化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顺利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充分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坚持价值观破与立的统一

在文化领域,价值观的破与立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破”就是破除和打碎一切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是对不合时宜的旧事物的一种否定。“立”就是要在社会上树立和建立起一套适合国情实际并能够代表社会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的新事物。就价值观方面,我们要破除一切旧的价值观念,如要破除封建迷信,破除封建主义价值观残余的影响,破除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等等。同时,还要在社会上确立起一套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健康发展。就“破”与“立”二者的内在关系来看,“破”是“立”的前提基础,没有“破”就无所谓“立”。如毛泽东所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4]695,732然而,“破”与“立”是相互的关系,如果仅有“破”而没有“立”,亦或认为只要有“破”,“立”就在其中了,都是不对的。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就必须掌握好“破”与“立”的辩证法,很好地处理 “破”与“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破”与“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革命时期,主要是以“破”为主,“破字当头”,不破除和打碎旧的世界,新世界就无法建立起来。然而,在建设时期,就要改变过去那种“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而是要“以立为主”。

无论是“破”还是“立”,都是当前我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就“破”来说,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出现与成长必然会遭到旧事物的纠缠、抵制和反抗,甚至破坏。这就需要在“立”的同时,要破除旧的事物,为新事物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新旧事物之间斗争的过程,亦是新旧事物“破”与“立”的过程。从“立”来讲,对旧事物的破除并不等同于新事物的出现,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为先进的一种价值观体系,它的确立和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破”或“立”的过程,而是一个“破”与“立”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破除一些过时陈腐的价值观念,反对和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一切恶习,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先进的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念的多维构建途径和措施。当前,尤其是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宣传教育和转化融入工作,以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弘扬和培育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同时,应坚决排除一切错误干扰,抵制和反对错误思潮尤其是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进行深刻剖析。

三、坚持义与利的统一

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话题。在历史上,既有割裂义利的重义轻利之说和轻义重利之说,同时也有主张义利统一的辩证之说。义与利是一对辩证的矛盾统一体,二者承载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取向,是道德原则与利益原则的统一。“义”追求的是一种道德上的价值取向,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尺。“利”追求的是一种利益所需,是决定人们社会行为的内在张力和驱动力。然而,义与利之间又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利”是“义”产生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东西。”[6]这就是说,物质利益是人们的第一所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物质利益,义也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同时,“义”对“利”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义”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利”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什么样的“利”才是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什么样的“利”是有悖于“义”的,是不可取的。

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主张义与利的辩证统一,主张把国家、社会的公义、集体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一方面要坚决摒弃国家至上主义,反对过分地强调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的做法。正如邓小平所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7]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置国家、集体利益而不顾的个人至上主义,尤其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股错误思潮,极端个人主义从根本性质上说是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悖的。极端个人主义无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内在统一关系,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无视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思想上具有很大的腐蚀性。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现象和官僚主义现象,究其思想根源是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

在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的两种主要表现就是坚持物质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主要表现为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占有金钱的一种强烈欲望,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曾对这种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实质与危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讲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8]在《资本论》第1卷“所谓原始积累”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对资本的崇拜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9]拜金主义的盛行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健康成长问题,同时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危害性极大。

享乐主义则把物质享受和享乐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这种“享乐哲学”作出过深刻的批判,指出:“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成了空话。”“每一时代的个人的享乐同阶级关系以及产生这些关系的、这些个人所处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的联系,迄今为止还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内容脱离的并且和这种内容相矛盾的享乐形式的局限性,任何一种享乐哲学同呈现于它之前的现实的享乐形式的联系,这种不加区别地面向一切个人的哲学的虚伪性,——所有这一切当然都只有在可能对现存制度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进行批判的时候,也就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产生了共产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观点的时候,才能被揭露。这就对任何一种道德,无论是禁欲主义道德或者享乐道德,宣判死刑。”[10]这就是说享乐主义从根本上是建立在剥削制度基础之上的腐朽道德价值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而是鼓励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理想的社会,但这种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必须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基础之上的。享乐主义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享乐主义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极度扭曲,享乐主义者“由于把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和理想,其固有的虚幻性和特有的无聊性决定了它不仅不能保证它的信奉者的行为活动的正确方向,相反地只会将其引向空想与不可遏制的无穷欲望和有限的实有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的泥潭之中,其结果只能是使他作为人的本质的丧失和完完全全的精神空虚。”[11]享乐主义还会带来诸如违法犯罪、腐败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前,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四、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营造一个浓厚的人文与科学的社会环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两种精神维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关于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有学者指出:“人文精神应该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它诱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步逼近真善美的境界。”[12]这就是说,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一种人文关怀,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当前,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向,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将人文关怀的种种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主体,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应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二是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先进文化、党的先进的价值理念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的认同程度。因此,在实践中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三是坚持以文化人,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3]。通过以文化人的种种举措,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此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还要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科学精神的实质内涵,有学者指出:“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理性凝炼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文化积淀,它贯穿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探索的方方面面。科学精神始终保持着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具有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它不迷信任何偶像,不囿于任何传统,不承认任何教条,不听命于任何权威,不屈从于任何压力,其精神本质就是求实和创新。科学精神这种求实性和创新性,使其在精神文明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一种朝气蓬勃,永远向上的革命因素,成为促进人类思想解放的革命的精神力量,成为人类各个历史时期思想解放的先导并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14]这就是说,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精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们的主观世界。因此,科学精神不仅能够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弘扬科学精神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新时期,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正日益融合在一起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我们提倡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15]正是基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为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人文科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27.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2-403.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8.

[11] 唐凯麟.论幸福——兼析享乐主义[J].求索,1996(3).

[12] 李醒民.科学精神与人的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13]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67.

[14] 陈建新.论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学习邓小平科技思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试刊).

[15]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7-58.

Abstract: Cultiv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which we face currentl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To make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achieve a multiplier effect, we must master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 in the cultivating process ,and must always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al, the unity of the breaking and forming of values, the unity of justice and benefit, and the unity of the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Key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ivate; methodology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