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同一地域下山水画写生技法的差异性

2016-04-04陈德强刘亚璋

美术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画者气韵物象

文/陈德强 刘亚璋

浅析同一地域下山水画写生技法的差异性

文/陈德强 刘亚璋

画者在同一地域下实景写生过程中,多少会受到当地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势必作用于画者的观察和体悟,从中产生写生技法的差异。这些差异则体现在画者对画面“经营位置”的思考、“应物象形”的塑造、“笔骨墨肉”的把握、“随类赋彩”的应用、“气韵生动”与“意境营造”呈现出的山水画风五个方面的处理关系。

地域性;山水画;写生技法;差异性

山水画以山作为表现主体,对山的艺术表现形式乃师法于对物象造型的艺术提炼,而这些提炼则体现在写生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技法。这些技法均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但是,技法不只是皴法,还包括了构图、设色、笔墨运用等,构成写生技法表现的完整性。从皴法的地域特征层面上看,换言之,山水画写生技法存在着相应的地域性差异,这些差异性在写生过程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营位置”的思考

在唐代张彦远看来,“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当画者在进行写生时,所处的视角不同,激发的艺术灵感产生的写生技法具有灵活变通性,作品立意也随画者对“经营位置”的布势进而变化。在这个艺术转换过程中,画者欲表现的审美意象与欲营造的意境之美、生动气韵和构图密切关联。如表现小地貌的峭崖或峡谷的气势和质地时,显然竖构图比横构图更为合适;当表现地貌的磅礴山川形态时,则反之。这个过程中是需要画者在现实物象的参照下妥善布局安排,对画面的层次、开合、虚实、取舍等章法进行思考,最后结合画者意匠表现。从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关山月、黎雄才等人的写生作品中可以发现,画家对观照现实景象和再造审美意象的空间关系在画面的构图法中占有一定的重要比例成分,只是意匠把物象升华到了一定的审美意境。那么,同一地域下写生技法中的“经营位置”体现的差异性就不言而喻。

二、“应物象形”的塑造

“应物象形”体现在对景象的山脉形态、地质地貌和植被等画法。树木生长于大自然,必然受到环境中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长成各异形态。王维在《山水论》中说:“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如长在花岗岩石壁节理缝中的黄山松主干矮而粗,与山麓的黄山松截然不同,这与梅清的描绘相一致。和植被一样,地貌类型的分布也具有相应的地域差异性。董其昌说:“画中山水位置皴法皆各有门庭,不可相通。”如花岗岩构造的黄山,画家通过对山体节理特征的认识,创造了“荷叶皴”“格子皴”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画山用皴法,必须针对你所画山的外形和结构特征,不要拘泥于荷叶皴或是披麻皴,应该多从如何用笔墨去充分表现山的形和质。”①无论是古人或今人,在表现心中境象时,对现实物象的塑造和升华是讲究客观性质的,写生技法的地域差异性就毋庸置疑。

三、“笔骨墨肉”的把握

写生中的笔墨技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墨韵表现的空间感;二是表现对象的用笔方法。在中国画体系中,笔与墨是两个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与作用的角色和关系,故有“笔骨墨肉”之说。从李可染上世纪50年代赴德国写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在同一地域下对景写生时,笔与墨相容相生的表现技法具有当场性和突发性。既不拘泥于古法,又遵从现实景象,结合心中意匠。因此,他的作品呈现出同一地域下的差异性面貌,和具有相应地域上的审美特质。若从写生技法差异化的具体范围上看,可以从不同植物科系之间的造型、空间等关系,用笔用墨技巧,或是对各山石的结构和形态的勾、皴、染、点的讲究等发现,笔墨的运用,既作用于意象形神,又关乎到意境营造。地理位置上的不同,画者意匠也随之变化。所以,了解技法相应的差异性变化,对再识写生方法有着现实意义。

四、“随类赋彩”的应用

中国画是一种非时空限制的艺术表现,因此,画面色彩更多是根据画者的心性与感悟随而赋之。在历代山水画作品中,尽管色彩的应用以画家当下的心境为主观引导,但画面境象中对现实景象的提炼仍是以物象的现实性作为基础。如同一景象在晴天或雨天等不同气候境况下,明显的色彩差异影响着画者的视觉体验与心灵感悟。早在北宋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又如清代唐岱的《绘事发微》、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卷四等画论中都详细指出了山水画的用色法则。随类赋彩的技法实际也是对画家艺术功力的考验。如李可染笔下对画面意象的色彩应用既大胆又凝练,通过色彩表现,作品呈现特定的地域人文特质,具有差异化,体现了画家高超的功力迹象。在写生技法中,画者于实景中的详察体悟所作的“随类赋彩”,是虚与实、指代与表现的结晶体,具有地域上的差异性。

五、“气韵生动”与“意境营造”呈现出的山水画风

自谢赫提出“六法”以来,“气韵生动”对后世影响深远。“气韵生动”中的“气”,来自“形神”。荆浩在《笔法记》中提道:写物象精神,其精神是通过对象面貌体现而来,所以与“形”密不可分。实则就是“写形”达“传神”。又如方薰所说的“神”是需要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等诸家论述中,都阐释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通过“形”传达的“神”,就具备了特定性、对象性、来源性。而“气韵生动”中的“韵”,是构成作品“意境”的重要成分,需要酝酿、品味,才营造出理想的意境美。正是经过“营造”,所以“意境”是“有意而为之”的艺术活动,带有“设计”意味,本文便将其纳入写生技法中。一幅好的山水画,重在它的气韵是否生动、意境营造是否感染人心,这其中,与画者的山水画风密切联系。如清代渐江,在黄山给予的艺术灵感及养分下,创作出方折简逸的山石面貌,造就了他个性化的山水画风,画面意境给予人苍劲整洁的审美感受。在现代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创作中,引入西画光影元素,开拓了一片新时代的艺术面貌。其作品《麦森教堂》与《德累斯顿暮色》,在表现景象的过程中,现场的体悟带动了写生技法的变化,画风营造出的气韵及意境在同一地域下呈现出差异性。因此,“气韵生动”与“意境营造”呈现出的山水画风是画者通过对现实景象典型特征的认识、提炼、转化,结合对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法的整合运用,表现于画面上,具有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当同一地域下山水画写生技法的差异特质作用于画者的山水画风时,也随之左右画面的气韵和意境,作品就会独具面貌。这种特点使写生作品愈富艺术生机,画者愈富创作活力。

结语

在同一地域下的写生技法中,表现出的差异性对当下山水画创作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丰富。写生的过程,让画者深入生活,走向自然,现场的真实景象直接左右画者的心灵感悟,引导境象生成,使作品呈现出不一的艺术面貌及意境美感。画者只有用心体察自然,笔下的物象、意象、境象之间才能谋求到一种相对舒适的平衡点,这也是艺术作品和画者在“外师造化”“审美突悟”“艺术转换”“艺术生成”之间相辅相成的过程。

注释:

①徐善.傅抱石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1]康育义.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宋晓峰.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山水画分析[J].人文地理,2012(6).

[4]刘思东.地理环境与山水画风的关系[J].书画世界,2011(3).

[5]刘娟.地域自然环境与山水画表现技法的关系[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陈德强刘亚璋,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画者气韵物象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蒙马特与798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撕画
请尊重美术家的劳动成果——敬告随便就开口向书画家索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