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歌创作谈王仕熙被流放海南期间的贡献

2016-04-04段全林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贡献海南

段全林

(三亚学院 人文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从诗歌创作谈王仕熙被流放海南期间的贡献

段全林

(三亚学院 人文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摘要:元代泰定帝时期的参知政事 (副宰相) 王仕熙,被流放海南吉阳军期间,为海南文学和文化做出了三大贡献:最先将“八景”文化带入海南并赋诗《崖州八景》;创作了海南贬官文学中独一无二的一首精美的骚体诗——《云山辞》;是较早为盛德堂题诗的贬官和名人,为“盛德堂”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王仕熙;海南;诗歌创作;贡献

王仕熙,字继学,北海东平人(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为参知政事 (副宰相)。致和元年(1328年)秋,执掌枢密院负责军机、边防和宫廷禁卫的燕帖木儿正留守京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政变。燕帖木儿立怀王即文宗入京登基,王仕熙不从新主,被捕入狱。同年九月,王仕熙被流放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并籍全家。他的好友、侍御史邱世杰,也因此被流放海南万安军(今万宁市),和王仕熙一同渡海。[1]元宁宗至顺三年(1332年) ,与邱世杰同时得旨北还,重新在朝廷任职。[2]

“王仕熙在吉阳军水南村前后五年时间”,[3]创作的较为有名的诗歌共14首,可分为四类:题景诗,如“崖州八景”诗八首和《咏鲁亭》;送别诗,如《别邱侍御》;咏史凭吊诗,如《赠裴氏盛德堂(二首)》、《题东坡书院》;咏怀诗,如《云山辞》。从这些诗中,我们可概括出王仕熙被流放海南期间对海南文学和文化的三大贡献:他是最先将“八景”文化带入海南并赋诗“崖州八景”的人;创作了海南贬官文学中一首绝美的骚体诗;是较早作诗题赠“盛德堂”的人, 为“盛德堂”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接力棒作用。

一、最先将“八景”文化带入海南并赋诗“崖州八景”

中国“八景”文化缘于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60年前后)。其时湖南长沙驿步门外曾建一座八景台,上面描摹当时著名的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沈括《梦溪笔谈》称,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此八景图为其得意之作。”其后,各地文人雅士纷纷仿效,也用四言八句列称其地方景物为“八景”。

作为贬官,作为元朝著名诗人,性格豁达的王仕熙忘情于吉阳军(唐宋时又叫崖州)的山水风物,以此来对抗政治上的打击和表明自己不为权势所屈服的铮铮铁骨。在纵情山水间,王仕熙的“崖州八景”在胸中酝酿,他选择古崖州最具代表性的八处山水田园景观,以四言八句名之,即“鳌山白云”、“鲸海西风”、“边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陇眠鸥”、“竹篱啼鸟”、“南山秋蟾”、“牧原芳草”, 并用七律诗体形式写成“崖州八景”组诗。“崖州八景”组诗,反映了崖州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为研究元代崖州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文献。

八景中有二景在南山,即“鳌山白云”和 “南山秋蟾”。“鳌山白云”名列八景之首。“鳌山”即南山,为崖州首当其冲的标志性自然景观。因为山为一方自然风景形成的骨架和支托,是孕育派生其他风景的母体。“绕谷穿岩飞不定,沧波无际雨潆潆”,呈现的便是春夏时节海边山上气象变幻的景致,颇有迷蒙幽深虚幻飘渺的仙境气韵。

八景中有六景在水南村及其附近。其中《水南暮雨》最显风物人情:

千树槟榔养素封,城南篱落暮云重。

稻田流水鸦濡翅,石洞浮烟鹿养茸。

明日买山添薯蓣,早春荷锸剪芙蓉。

客来疍浦寻蓑笠,黄蔑穿鱼酒正浓。

水南村的傍晚,下起了沥沥淅淅的小雨。沿着宁远河水筑屋而居的水南村民,房前屋后种上了槟榔,即使无官职俸禄的人也借着槟榔富裕起来;城南村庄的篱笆,笼罩着重重的晚霞。稻田无际,流水悠长,乌鸦沾湿了翅膀,鹿角初生时长出细细短短的毛茸。值得回味的是后面两句:客人来了就到大疍港海边找渔民,买来活蹦乱跳的鱼,用黄竹篾片穿起来,提着回去做一锅新鲜的醒酒鱼汤。水南村民富足悠闲的幸福生活让贬客愁容顿消。如此富饶丰盛的乡居生活,深深打动了诗人曾经晦暗的心情。于是,诗人竟幻想着将来退隐,归去耕山种田。

这首诗除了给我们美感外,还为崖州文化的研究保存了许多鲜活的素材,比如当年大疍港的舟楫繁忙,鱼品交易的活跃,村民待客的状况都可在诗中找到佐证。

如果说《水南暮雨》最显风物人情的话,那么《稻陇眠鸥》则最具原生态田野风光,它犹如一幅绝美的原生态画,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请看:

稻陇眠鸥

水鸟不惊人语寂, 夕阳无限野云寒。

闲依翡翠眠芳草, 静看鹪鹩(jiāoliáo)下远滩。

万里客来机事息, 买田还把钓鱼竿。

前三联描写田野雨后的黄昏景象, 突出其恬美、宁静。从构思来说,诗人紧扣题目“稻陇眠鸥” 中的“稻”、“鸥”、 “眠”,依次展开,描绘了三个画面。首联“北江春暖雨声残,稏凌风露未干”侧重写稏(即稻),以江、雨、风、露等景物作陪衬。水南村,因为在宁远河的南边而得名,因此称宁远河为“北江”,意即水南村北边的河。“残”,将尽的意思。首联从远景写到近景,勾勒出“北江春晚图”:远处的宁远河静静地流淌着,在这春暖时节,傍晚的雨声将要停歇;往近处看,雨露从稻禾中滴下,稻禾在风中摇曳多姿。颔联“水鸟不惊人语寂,夕阳无限野云寒”, 侧重写“水鸟”,即沙鸥。同时把夕阳、野云、人语等景物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夕阳水鸟图”:尽管笼罩在田野上的烟雾和阴云(“野云”)尚未散去,略感寒意,但夕阳把满是稻子的田野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在这样的景色中,人一言不发,欣赏着这田园风光,而鸥鸟则不受惊扰、自由自在地觅食、嬉戏。颈联“闲依翡翠眠芳草,静看鹪鹩下远滩”,侧重写“眠”字,进一步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勾勒出“人鸟相依图”:人竟然悠闲地依偎在翡翠鸟身旁,在芳草中甜美地躺着, 静静地看着鹪鹩向宁远河的远滩走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画,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诗人赞美崖州的田野风光,一种原生态的田野风光,它是那么恬美,那么宁静,那么安详!

王仕熙之后,即从明代起海南历代志书中都出现了“八景”,如明代“万安八景”,有“华封仙榻”、“象岭牛眠”、“仙河云影”、“白石湖光”、“金牛望月”、“天马腾宵”、“连峰耸翠”、“龟渚回澜”。明代“澄迈八景”,有“独珠回峰”、“双滩赴海”、“永庆丛林”、“大胜参天”、“北岸渔歌”、“西风牧笛”、“通潮飞阁”、“伏波灵祠”。民国“文昌八景”,有“紫贝晴云”、“清澜夜月”、“天塘瀑布”、“龙潭钓竿”、“石鼓涌泉”、“霞洞绚锦”、“长岐济渡”、“分水飞帆”。海南“八景文化”遂蔚为大观。海南古代除了琼山县和昌化县,其它州县基本上都有八景之说,有些县的八景还有新旧之分,像崖州、陵水便是如此。比如,清代崖州知州钟元棣的“崖州八景”组诗,被人们称为崖州新八景,以区别于王仕熙的“崖州八景”(被后人称为 “崖州旧八景”),而清代另一崖州知州嵇震的“崖州八景”组诗则是王仕熙的崖州旧八景的和诗。王仕熙留下的八景诗对后人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王仕熙是最先将“八景”文化带入崖州、带到海南的人,在他之后,尤其是明代以后,“八景”文化成了海南各地正儿八经的政府行为,“八景”景点由官方严格挑选并听取民意之后固定下来。这些景点确定后,往往会吸引众人前去观光,赋诗与和诗,名气往往会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的聚宝盆,积淀起丰厚的人文底蕴。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和事、情和景被反反复复传诵、物化,遗存给后人一座座建筑、一幅幅山水、一个个故事……

二、创作了海南贬官文学中一首精美的骚体诗——《云山辞》

王仕熙被贬吉阳军(今三亚市崖城镇)住“水北新居”时创作了《云山辞》:

山氤氲(yīn yūn烟雾弥漫)兮出云,

又泠泠(líng形容清凉)兮以雨。

倏(shū一会儿)日出兮云飞,

山青青兮极浦(pǔ水边,河边)。

横(横亘)浮云兮水粼粼(lín形容河水清澈、明净)

搴(qiān拔取)杜若(一种香草名)兮采白蘋(pín一种水中浮草)。

葺(qì)荷宇(房屋)兮桂为栋,

临(登临)江皋(gāo河边的高地)兮怅怀人。

所谓“云山”,指海南三亚崖城镇水南村南边的南山岭。所谓“辞”,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体裁,介于词与赋之间,是诗歌的一种。笔者认为,《云山辞》是一首受屈原《离骚》影响,具有“楚辞”特点的精美的骚体诗,抒发了作者忠贞与独立不迁的人格。

首先,从景与情的结合来看。

作者紧扣题目中的“云山”来写,紧紧抓住“云”和“山”两个意象展开描写。先描写雨前云山的景色:“山氤氲兮出云”,写南山氤氲(烟雾弥漫),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又泠泠兮以雨”, 即又吹来一阵阵清凉的风啊而下起雨来。接着用三句话写雨后云山的景色:“倏日出兮云飞”, “山青青兮极浦”, “横浮云兮水粼粼”,意思是说一会儿太阳出来啊彩云飞舞,雨后的南山一片翠绿啊一直延伸到最南面的河边,南山山腰横亘着白云啊山下河水清澈。诗中的红日、青山、白云、绿水,构成了一幅淡远而略带迷蒙的美妙画卷。然后作者回忆当年来吉阳军时采香草修建“水北新居”的情状:“搴杜若兮采白蘋”,“葺荷宇兮桂为栋”,意思是说拔取杜若啊采撷白蘋,修葺荷叶覆盖的房子啊桂树作栋梁。最后在登临河边的高地中,抒写胸中的块垒:“临江皋兮怅怀人”,登临河边的高地啊失意地怀念远方的人。抒发对远方的人,即对元代泰定皇帝的思念,表达报国无门的惆怅失意之情。这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有,雨后的红日、青山、白云、绿水,还有各种香草等景物,统统具有清新洁净、高雅脱俗的特点,蕴含着作者不同流合污,忠贞高雅、洁身自好、独立不迁的君子品行。这是景中寓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迷蒙淡远,颇有屈原的名作《离骚》、《山鬼》、《湘夫人》的特点。

其次,从比兴手法来看。

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4]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比兴系统。《云山辞》具有“楚辞”性质的“香草美人”比兴特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香草以配忠贞”,即借香草以表现忠贞思想和洁身自好的人格;二是“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即用飘风、浮云等意象喻指皇帝身边的奸邪小人。具体表现在:第一,诗中的杜若、白蘋、荷、桂等意象,都属于“楚辞”系统的“香草”名,借这些“香草”,表现作者不与燕帖木儿等人同流合污的独立不迁的人格以及像香草那样的高雅、洁身自好的品行。其中的“桂”(桂树),为自指,“桂为栋”,喻指作者为国家栋梁。这样的国家栋梁,被流放天涯,无所作为,无奈中作者发出“临江皋兮怅怀人”的叹息。“怀人”,即对泰定皇帝的思念。因而,用“香草以配忠贞”之意,蕴含其中。第二, 诗中写“葺荷宇兮桂为栋”,回忆当年被流放吉阳军时采香草修建“水北新居”的情状,同样具有比兴象征意味。“王仕熙当年被流放吉阳军时,吉阳军守闻王仕熙来,打算让他先居于城中官舍,然而王仕熙到崖城,则‘恶其完美’,不愿住,就借居于城西陋地茅屋,并取名为‘水北新居’,同时还在附近筑江亭,作为游息地。”从这一段话来看,作者居住并修葺“水北新居”,象征他洁身自好、高雅脱俗、独立不迁的人格。第三,诗中多次出现的“云”、 “浮云” 等意象以及由飘风造成的“云飞”、“又泠泠兮以雨”等景象,也有比兴象征意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日月是光明之物,是诗人经常歌颂赞美的对象,有时候它们的光辉会被浮云遮蔽,敏感的诗人因此产生联想,于是出现了以“云”“浮云”比喻奸佞小人、邪恶势力的手法。最早运用这种手法的是宋玉《九辨》:“何泛滥之浮云兮,蔽此明月。”朱熹解释说:“言浮云之蔽月,以此比谗贼之害贤也。”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指的是皇帝周围的奸邪小人。王仕熙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这一比兴传统,他在本诗中的“日”,喻指皇帝,而“云”、“浮云”则喻指皇帝身边的奸邪小人。由飘风造成的“云飞”、“又泠泠兮以雨”等景象,暗喻燕帖木儿等小人的飞扬跋扈以及发动的宫廷政变,使得元代泰定皇帝的统治风雨飘摇。浮云蔽日、奸臣当道,因而作者发出了“临江皋兮怅怀人”的叹息。其中的“临江皋”,意为登临河边的高地,寥寥一笔,一位独立不迁的形象又一次跃然眼前。而一个“怅”字,抒发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因被流放而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

再次,从句式、选词和“兮”字的运用来看。

全诗用六字句或七字句,句式参差灵活。诗中运用了三个叠音词“泠泠”、“青青”、“粼粼”,还用了一个双声词“氤氲”,增添了诗作的音韵美。更重要的是,每句都有一个“兮”字来舒缓语气,表情达意。这些都具有“楚辞”的鲜明特性。

总之,《云山辞》是一首受屈原《离骚》影响,具有“楚辞”特点的精美的骚体诗,抒发了作者忠贞与独立不迁的人格。从现有资料来看,笔者认为《云山辞》,是海南贬官文学中独一无二的一首骚体诗。

三、作诗题赠“盛德堂”,为“盛德堂”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接力棒作用

盛德堂,在崖州水南村,是宋代昌化军守(官名)裴闻义住宅。裴闻义的先祖裴瑑,原籍河东郡(今山西省)闻喜县,乃唐宪宗时著名宰相裴度的十四世孙,裴度曾率军平定淮西,擒斩军阀吴元济,被赐爵晋国公。北宋末年裴瑑任雷州(今广东海康)太守,任满入觐(jìn)衍期(违背限期),被贬谪为吉阳(今三亚市)军守,任满之后,因中原战乱,不能回去,因此入籍海南吉阳军,后来安家水南村,成为裴氏入琼始祖,是裴度后代的一个分支。裴瑑的儿子裴闻义于南宋初年因其父辈之功勋而推恩得赐官爵,即所谓“荫补”,为海南昌化军守。

宋代名相赵鼎被贬谪到吉阳军时,就住在水南村裴闻义之宅,并在这里终其身。后来胡铨被流放到吉阳军时,也住在这里。八年之后,抗金名宦胡铨被召北归,离开前为了感谢裴闻义的恩义,亲笔为其宅堂题名曰“盛德”(意即高尚品德、大恩大德),还即兴写了四言诗《盛德堂铭》:

猗欤休耶,儋守裴公。

震风凌雨,大厦帡幪。

迁客所庐,丞相赵公。

后来云谁? 庐陵胡铨。

三宿衔恩,矧此八年。

胡铨成为最早为盛德堂题诗的人。在这首四言诗(铭文)中,胡铨首先赞扬盛德堂主人裴闻义的高尚品德,感谢裴公把住宅让给赵鼎和他居住,赞扬裴公的情与义,最后表达了报答裴公大恩大德的决心。

到了元朝,被称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范椁,任海南海北道廉坊司照磨(官名)时,曾到水南村瞻仰“盛德堂”,正好碰上“盛德堂”重修和扩建,除捐款之外,他还作诗以赠,题名曰《盛德堂》:

有后深知晋国贤,伤心不为海南边。

相逢莫笑无多赠,犹是词垣旧俸钱。

这首诗的前两句赞扬裴闻义能继承先祖裴度的盛德,不为迁居“海南边”而伤心,后两句表明诗人为官清廉,虽然仰慕“盛德堂”的盛德,却无法捐赠更多的钱来重修和扩建盛德堂。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王仕熙被流放到吉阳军,他首先拜见的是赵鼎、胡铨居住过的“盛德堂”,不久便与盛德堂主人裴豫交往甚密。据《崖州志》载:“裴豫,字时敏,号守素居士,水南村人。元文宗天历年间(1328-1330),王仕熙与之友善,赠以诗。”有一次,裴豫不顾王仕熙的“罪臣”身份,邀请他来到盛德堂。遥想一百八十多年前,胡铨为盛德堂题名题诗后仍少见大诗人为盛德堂题诗,于是,在裴豫的邀请下,王仕熙欣然写下了《赠裴氏盛德堂(二首)》,请看其中的第一首:

洛下当年将相乡,海南一种玉芝香。

青云只照堆床笏,白日长留听讲堂

断简灯花秋对雪,古垣蜗迹夏凝霜。

文鸳早奋丹山翼,舜乐于今动八荒。

这首诗无论其艺术水平还是流传范围都比范椁的那首要大得多。诗人紧扣“盛德”而写,赞扬裴氏祖先裴度的功勋名望,赞美裴度子孙后人功德的源远流长。“洛下当年将相乡,海南一种玉芝香”:洛阳是当年裴度的家乡,裴度在海南的一支后代也盛德远扬,就像灵芝那样香飘四溢。这首诗也赞扬海南裴氏家族继承祖先的盛德而勤奋苦读、诗书传世的家风。“青云只照堆床笏,白日长留听讲堂”:只要看看放在盛德堂内架子上的大臣们上朝用的手板,就知道裴家祖宗做过高官显爵;裴氏的家风熏陶着他的子孙后代,就像阳光长留在听讲堂一样。还有,“断简灯花秋对雪,古垣蜗迹夏凝霜。文鸳早奋丹山翼,舜乐于今动八荒”:裴氏子孙住在破旧的小房子里,不管酷热的夏季还是严寒的秋冬都刻苦读书。在祖地山西闻喜,裴氏子孙读书有成早已闻名天下,出将入相者不计其数;如今这种家风已传到崖州这个边远的地方,盛德堂子孙的名相门风,使居于八方荒远的作者由衷地产生了敬仰之情。

到了明代,盛德堂精神和文化兴盛不衰。盛德堂后人出类拔萃者有裴士龙、裴盛等人。裴士龙于明永乐年间以岁贡升送京师国子监肄业,时值明成祖诏命编纂《永乐大典》。裴士龙以其才学卓越,得以参与这部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事后被授以承事郎知县之职。士龙之子裴盛,于宣德元年中举。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裴氏后人的名相之家风:裴盛当年赴省城应试途中经琼台,旅舍旁有位八旬和尚托他把80余两白银带给肇庆天宁寺某位僧人,说已有20余年不通音信了。裴盛把银子如数送达时,僧人诧异道“我与他分别已久,以为他已去世,况且他又怎么知道我还活着?这些银子你本来可以不用交给我的。”而裴盛则说:“受人之托,安可负之?”君子古风,令人感叹!正因如此,明代有更多的名人和名宦,来瞻仰并题诗盛德堂。如丘濬的《赠盛德堂》(二首),王佐的《崖州裴氏盛德堂》,赵瑶的《赠盛德堂》,张习的《盛德堂》等。至此,盛德堂精神和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可以说,自胡铨为“盛德堂”命名并题诗到明代的丘濬等人瞻仰并为“盛德堂”题诗,中间穿越了三百年左右,在这期间,如果不是范椁和王仕熙等名宦的传承,很难想象盛德堂精神和文化会继往开来,也许早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总之,王仕熙被流放海南期间,面对孤苦的谪贬生涯和命运的巨大转折,宠辱不惊,淡然以对,“惟劬(qú)书酷咏为娱,恬然不见其去国之意”,为海南文学和文化做出了三大贡献:最先将“八景”文化带入海南并赋诗“崖州八景”;创作了海南贬官文学中独一无二的一首精美的骚体诗——《云山辞》;是较早为盛德堂题诗的贬官和名人,为“盛德堂”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接力棒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庆江,周全根,陈圣燕.海南历代贬官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302-303.

[2]柯行廉,王集门,黎月光.水南村诗钞[M].北京:中华出版社,2005:70-72.

[3]郭兴良,周建忠. 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6-67.

[4]曾庆江,周全根,陈圣燕.海南历代贬官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302-305.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16)01—0057—05

作者简介:段全林(1965-),男,河南安阳人,三亚学院人文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收稿日期:2015-09-14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贡献海南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贡献榜
为海南停留
海洋贡献2500亿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