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花鸟画当代创作研究
2016-04-04郝孝飞
郝孝飞
没骨花鸟画当代创作研究
郝孝飞
没骨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它在题材、技法、材料以及观念上都突破了原本的形式,创造出新的风格。本文结合当代没骨花鸟画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当代没骨花鸟花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对新技法、新材料的运用及问题进行探讨。
没骨法;花鸟画;创新
一、没骨花鸟画的演变和发展
没骨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分支,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骨”是指墨线轮廓,没骨即不借助墨笔对物象轮廓进行勾线,而强调以色彩或墨块来表达物态的一种绘画技法,不再拘泥于线的限制,从而隐去墨线,追求雅逸之韵致,重在蕴意依势行笔。
和其他绘画形式一样,没骨花鸟画也有其发展历程。“没骨”一词,首见于宋代。“画无笔墨骨气,惟用色彩画成。”北宋时期著名画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最早用文章记述了“没骨”的概念。
追溯没骨画的起源,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西汉前期的帛画最早具有没骨痕迹。这时期的彩陶主要以黑、红、赫、白等单色填充,并非使用勾线填色。如《舞蹈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等,泥坯上的图案不用线条勾勒,直接用墨色绘制,素净而均匀,流畅而简练,可以说开启了没骨画的先河。《中国绘画源流》中提到:“河南临汝出土的彩陶,属庙底沟文化时期有一陶瓮上绘有鹤、鱼及石斧图像,只用色彩布成,不加钩勒,可谓为没骨画的先驱。”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寺院壁画盛行,张僧繇大胆吸收印度佛教技法,开创了晕染法,用朱红和青绿渲染出花卉的向背,使其呈现出凹凸的花纹,看似平面,远观去又具备立体感。南宋楼观曾题识:“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墨笔,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没骨法,驰誉一时。后惟杨升学之,能得其秘。”张僧繇“凹凸花”属于积色法,作画时多为叠色、积染为主,借助层层积色以及色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物像,为后来没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用色观念的进步。
继张僧繇的“凹凸花”之后,五代布衣大夫徐氏祖孙的出现,才进一步推进了没骨画的发展。根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记载,徐熙的孙子徐崇嗣被历史记载是最早画“没骨花”的画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徐崇嗣继承了徐熙的“落墨花”技法,后来他又效仿宫廷画院黄家的画法。通过文献记载来看,徐崇嗣所创造的“没骨画”与今天我们所定义的“没骨画”其实有一定的不同。在古时,草芍药的别名是“没骨花”,徐崇嗣是用此花进行描绘,并以该花命名,题写在了画面上,谓之“没骨花”。虽然徐崇嗣的真迹难以追寻,但从相传为北宋著名画家赵昌所临摹的徐崇嗣作品《杏花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该画面中并没有使用双钩填色的方法,而是只用颜色敷染。苏辙在《栾城集》里也提到徐崇嗣的作品,认为其特点是:“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这与后来形成的没骨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画的旁边还有题款“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从这些迹象可以说明,“没骨”技法在那时已经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并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尽管“没骨花”是草芍药的别名,但是“没骨画”却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成为一种新绘画技法的代名词。
元朝时期,没骨花鸟画曾经有被冷落的趋势,明清时孙隆、恽寿平、任伯年等人的出现,使没骨画大放异彩,达到高峰期。恽寿平是清代没骨画最高成就者,作品呈现出新面貌,他主张“画以简贵为尚”,创造了“色染水晕法”,将墨当作颜料来用,在色彩的运用上也采用了许多新技法,舍弃前人一贯的浓重色彩,而改用较为清新雅致的色调,非常看重色块之间的联系和墨与颜色的冲撞。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居廉、居巢把西方传过来的立体观念和对色彩理论的认识与当时以写生为主的没骨画相融合,开创了“撞水”、“撞粉”技法,即在画面未干时撞上水和粉色,形成略带立体感的肌理,画面清秀新颖,物象生动,将没骨花鸟画向前推进了一步,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现代没骨画展”,展出了包括李魁正、彭培泉等八位现代没骨画家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吹响了没骨花鸟画新生的号角。这些没骨花鸟画作品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时代感,充分利用现代技法和元素,又不失传统没骨画精神。作品强化其他表现手段,弱化传统中的技法元素,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现代没骨绘画风格,使传统没骨画推陈出新,更加富有现代感,这种大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使“没骨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使我们看到了没骨画宽广的未来。
二、对当代没骨花鸟画创作困境的思考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当代没骨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一脉,不少艺术家正在进行刻苦的创作实践,为使其在当今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今天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体现没骨花鸟画题材的时代性。“艺术有其时代的共通性,但不能因此认为艺术是超时代的,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传统没骨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多技法和题材,标志着没骨花鸟画的发展从萌芽到成熟。然而,技法和题材的固定表现形式搭建出来的没骨花鸟画的审美体系,既让我们能快速地理解传统,掌握中国画表现语言,又容易形成固化的历史枷锁,遮蔽人对生活、自然的直观感受,令身处其间的画家难以自由穿越。这就要求当代创作者应从更广泛的视角认真体察生活、亲近生活、积累素材,丰富观念和情感,将触动人心的景致用自己最擅长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时代的精神内涵。只有那些真正关注生活、凝练生活、符合时代、富有创意、充满情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着实打动观者的内心。
二是要创新没骨花鸟画创作技法。自“凹凸花”开始,没骨花鸟不断进步和发展,清代恽寿平创造了“色染水晕法”,进一步丰富了没骨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将没骨画的创作技艺推向了顶峰。随后,孙隆对撞水与撞色法的完美运用,是对传统的绘画技法的又一大突破。笔墨本无先进、落后之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思想、新观念、新形式不断出现,当前的笔墨已经不能完美地呈现当下社会生活。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出现程式化倾向,固化的笔墨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有些单调和乏味。
在当代,创作者对技法的研究投入尚不足,一直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如何将没骨法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没骨花鸟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些画家已经开始探索,他们采用新的颜料作画,包括现代岩彩色、金银箔等,这些颜料色相上更为丰富,彩度更高,性质更为稳定,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利用色相、颗粒不同能产生不同的质感和形式变化,丰富了当代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绘画载体也由传统的宣纸和绢,发展为多种材料,他们利用布料、草皮纸或者木板的质地、纹理、色泽等潜在的内驱力激发出没骨画的多样化表达。
三是增强没骨花鸟画创作的民族性。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家由原本封闭、单一的传统思想变为开放、多元的观念。随着中西方交流的融合,大量西方的艺术观念、艺术著作以及绘画出版物的涌入,让不少画家浸润在西方当代艺术创作理念中,投身到融合中西方表现手法的艺术探索道路上,甚至用西方艺术理论将没骨画改造得不伦不类。
没骨画法虽没有像工笔画那样强化边缘轮廓线,但对客观物象的造型准确性、韵律、节奏等都有相当的要求。当下很多画家并没有真正掌握没骨的技巧,完全抛开古人的基础而大谈创新,使画面异常尴尬,失去作品原本的意义,观者也无法领会作品的精神。这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对没骨花鸟画理论渊源的研究,而局限在以“术”求“术”的艺术思维之中,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根基。当代只能是传统的当代,纵观历史上的没骨花鸟画家无一不是以传统为基础,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我们追求创新固然重要,但不可脱离传统之根本,要想在传统中求变化,推动传统绘画前进,必须要掌握传统笔墨精神及笔墨形式的基本功。
除上述之外,当代没骨花鸟画的发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尤其是新时代的画者,更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对没骨花鸟画进行创新和解构,丰富其形式语言,表达多元化背景下内在的民族精神。
总之,在当下东西方交流增多,各种艺术思潮、风格的彼此碰撞,相互渗透,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融合是必然趋势,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时代所能给予我们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因素,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以新的技法和视觉效果使没骨花鸟画这种传统又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光彩、绽放生机。
郝孝飞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
[1]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李魁正. 没骨画的表现特质与时代机遇[J]. 丹青文萃,2008.
[3]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李魁正. 时代与民族精神·论文集[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5]林若熹. 没骨的现代意义[J]. 美术观察,2004.
J212
A
1009-4016(2016)04-0097-03
2014年度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基金项目(JD-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