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无”中生“有”
——探讨生态设计理念在艺术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2016-04-04荣树云山东英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荣树云(山东英才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设计:“无”中生“有”
——探讨生态设计理念在艺术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荣树云(山东英才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本文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人类学、传统生态道德伦理观、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力图理清生态文化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设计尊重生态”,“生态补偿设计”的观点。
生态设计理念;艺术设计;“无”;“有”
当下,人类在生存环境的种种危机,不得不自觉地重视生态系统的和谐性。“生态学”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予以重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问题,引起设计师的重视。进而,生态设计理念逐渐渗透到艺术设计领域的各个层面。生态设计理念,它不是一种纯粹的设计实物,而是一个设计过程、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设计价值观①贾德祥:《生态设计之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生态设计理念强调艺术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最高商业价值,也不是设计形式与设计风格的追求,而是通过设计作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消费观、生态观,凭借艺术设计的感染力正视人们的生命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好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艺术设计的“无”与“有”展开讨论,其中阐明“无”是从中国传统生态道德伦理观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设计理论依据,“有”是在“无”的设计本质上结出的有生命感动的艺术果实。并进一步说明设计师在生态设计理念下,如何实现艺术设计实践“无”中生“有”的条件与诉求。
一、“无”——艺术设计本质的探求
艺术设计的使命并不仅仅创造靓丽的形态,而是不断探求潜藏于事物与人类之间的那种肉眼看不到的关系,让人们意识到隐含在日常生活的背后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诸多本质性问题。设计就像一个“容器”,他能规定或者鼓励人们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跟别人相处。设计师不是在具体设计一种功能性的东西,而是设计一个场所,一种生活氛围,一种文化,一种未来的生活。这个“容器”我们应该去中国哲学体系中的“无”去探寻。
1.“无”——艺术设计中的内在本质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无为”思想被国内外大艺术家所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对天道所做的唯物主义的解释。其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是“拙”之美学概念的渊源。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进一步阐发,他认为,理想的人格就是无条件的与自然合一的“至人”(《庄子·逍遥游》)[1],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这种人道观应用于美学中,就生发成了所谓的“自然朴素之美”,这种美被称作艺术理想之美的典范,并且“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这一理念可以理解为朴素之美就是要顺应自然,应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人力的添加要顺应自然之本性,保全其“真”美,主张无雕饰的朴素美。
基于当下生态设计理念,艺术设计中“无”的概念,与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朴素、自然之美”有相通之处,它要求设计者以“生态本质”为出发点,追求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顺其自然,杜绝无病呻吟、夸夸其谈、虚假欺骗的艺术效果。例如:日本建筑家竹山圣设计的“无何有”旅馆,其设计理念是将“无”的设计内涵注入建筑构造之中。“旅馆的中心有一个长满杂木林的庭院,这个庭院不像日本的京都寺院那般讲究造型,而是让枫树、松树、山楂树等树木自由开阔的生长,让这些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若浑然天成。当春天来临树叶发芽时,令人心软的鹅黄绿犹如洪水般从庭院中溢出来。旅馆的所有客房里,都有一个直接面对庭院的大窗户,此时,那些新叶的绿意成为穿越时空的一道道光线倾泻到室内。顿时,所有置身旅馆中的房客,都会接受庭院景观中‘无’的时间与‘空’的质感。”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无何有”旅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基于生态设计理念下的“无”的思想,笔者认为,这里的“无”不是真空,而是“真实”,是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
基于生态设计理念下的“无”的概念,听起来有点“虚”,其实,“无”的设计理念是要求设计师打破大脑中固有的设计思维,置身于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中,着眼于生活细节的观察与考究,不断发现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具有“美好诗意”的设计作品,即“设计应该尊重生态”。
2.“空”——艺术设计中的无限潜能
“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或“零能量”。在很多情况下,它是指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有待将来被内容填满。这种“空”也是焦躁社会下为人们内心寻找释放情绪、平静内心的一种心理暗示。在生活实践中,从这一角度来理解“空”,将形成一种有效沟通的能量。
将“空”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的是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原研哉,作为无印良品的首席品牌形象设计顾问,他的作品《寻找地平线》,其设计理念就运用了“空”与“虚无”(EMPTINESS)。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又能容纳百川的容器。原研哉认为:“所谓‘传达’,并不是单向度的发出信息,首先应该明确广告要传达给大众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然后用清晰、易解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传达都必须遵循这一准则。有时候,可以用空无一物的容器取代信息本身,为受众留出想象的空间,他们所给出的意义填充于容器,共同来完成信息传达”[3]117。
如果我们仔细留意一下那些取得成功的品牌广告,就会发现,他们运用了原研哉所揭示的设计原理:以多元解读的向心力为核心,让人们寄托自己的各种期待。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虚无”就是将这一原理意识化。有些人觉得它符合生态学,有些人喜欢它简洁的设计,有些人喜欢它内在的洗练……这也许就是“空”的无限潜能。
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中的“无”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态度,而“空”则是人类交流的一种空间,“无”的本质正如“容器的空”,原指什么都没有,但这里面其实蕴藏着很重要的一种价值观。另外也指,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其内涵却很丰富。这种设计理念产生的可能性,将会带来异常丰富的设计效果。
二、艺术设计中的“有”——设计实践的再认识
艺术设计中的“有”,指的是设计作品的物质概念,是一种设计的结果,体现了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技术、技巧、风格、感官等具体形式的糅合,艺术设计中的“有”,要求设计师面对设计主题,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与人文景观,以最平易近人的诉求方式,来探求艺术设计的本源与初衷。
1.文质彬彬——艺术设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多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鄙;文采多过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君子。“文质彬彬”的要求,应用在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中并不过时,无论是品牌经营还是艺术创作,都要做到“文质彬彬”,既要有内容又要有形式,内在品质与外在包装缺一不可。例如在当代包装设计中,如果质胜文,则产品不能悦人耳目,打不开市场;如果文胜质,则虽能畅销一时,但后劲不足,不能长久。也就是说,如果包装过度豪华超出它的使用范围,则是一种浪费,应该杜绝,如果包装粗俗简陋,没有“有意味的形式” 则体现不出产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因此,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固然重要,需要不断地创新,但是必须与内容相辅相成,一旦变成形式上的争奇斗艳、哗众取宠,就会流于肤浅与虚空,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自然睿智——环保技术与设计的结合
对于一项具体的设计,生态设计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材料和技术而实现的。因此,这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合理地选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的生态设计。在现代设计中,技术已经不是单纯的设计手段和途径,它反映的是人们理智的、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能更真实的表达生态生活的需求。
以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日本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为例,该建筑的主要理念即自然与建筑的融合。“融合”的亮点让我们领略了新技术与设计的未来趋势。一是为美术馆专门研制的曲线型钢构支架,以满足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而设计定制。二是其正立面主入口处的门庭钢结构是整个建筑结构技术的集中体现,采用了专门针对该项目研制的“九梁节点”。对于该美术馆而言,不只是建筑本身的设计,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展示和收藏间的空调系统设计。美术馆所有的展示间都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进行配置,这一奇特设想的目的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这样就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以保护珍贵的美术品。
从这点上看,该项目也可以说是一个高科技建筑。铝质框架、玻璃天幕、Magny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因此,科技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与自然共存,这也印证了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技术愈进步,我们越接近大自然”的设计理念。
3.天人合一——艺术设计中生态与设计的关系
在中国哲人看来,自然宇宙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人应“上下与天地同”,天、地、人三者共生存,故人与自然应处在情景交融之中,同时体悟造物之寓意,陶冶性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决定了它以情的宇宙为基础,力求人的创作与这个有情的宇宙相交融,从而把人的感情渗透到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交融、物我合一、天人无隔的境界。即是主客、情景、天人、无我的合一,也即是盎然生命与自然的契合与同趣 。
“君子比德”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他突出了自然美学观念,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自然观,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与“德”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此类社会品格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自196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通过公益环保设计作品提醒世人关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的状况,目前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20万支持者和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公益广告网站。再如,体现“社会健康”、“社会焦点”、“希望工程”、“环境保护”等公益广告,正是这种“仁”与“德”品格的体现,开启了艺术设计崇尚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质朴之美。“比德”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相处就是“等待”,等待着,等待着……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感受到了自然的丰饶[3]155,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态补偿设计”。
冯友兰说:“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福,它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如果他们将来并不这样想,中国四千年的心力也会白费。这种失败的本身会警告我们的子孙不要在人心的荒原上再寻找什么了。”这段话无疑发人深省。西方人强调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许多西方学者为自然生态问题所困扰时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智慧的根本缘由。
三、如何实现艺术设计的“无”中生“有”
实现艺术设计的“无”中生“有”,要求设计师不仅具备“无”的职业情怀,也要具备“有”的职业技能。
1.生态理念——艺术设计师的人文素养
在艺术设计中,生态环境、人文关怀、普世价值观,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设计构思元素,观念的形成有赖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而这种素养又会直接体现在设计作品中。当下我们的设计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不缺乏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但缺乏对人文情怀、生存态度、设计价值的深层追问。在成长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有意识的体验和学习正确的生态设计理念、生态伦理道德设计观。生态人类学理论中的生态理念,为艺术设计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生态意义和发展意义,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采取的具体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树立起“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的信念,成为一个有责任的设计师,主动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吸取设计的睿智,将生态设计理念在实际设计中应用的出神入化。这样才能做出深入人们内心的设计作品,让设计发挥自身的价值。做到“设计引领生活潮流,更贴近生活本质”。
2.生态技术——艺术设计师的科学实践
生态设计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怀的“深描”,它是拥抱美好事物的能力,商业设计美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级”,并不仅仅为了赚钱和盈利,而是为他人创造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空间,让他人聚集在一起去拥有或者体验这种设计的美好,这都需要情怀去驱动。你觉得这个东西美并认可它,才会持续的去关注和创造商业生活美学的一个存在状态 。它不是当下理解的商业,而是一种理想主义情怀糅在里面,把生活糅在设计中的一种社会学层面上的设计。
生态技术是设计师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一种科学实践,它需要设计师对自然、科技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科技不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设计师的使命不是单纯关心美的法则与形式,而是有节制的开发并利用人类的现存资源,运用设计这个工具把技术、艺术与文化糅在一起,将自然与生命的融合所达到的极限推向未来。设计师对生态技术的掌控,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感受性、敏感性 ,才能将高科技通过创造力转化成“生态产品”[4]。
3.人类学视野——艺术设计师的践行精神
以往的设计学领域虽然强调“设计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去审视设计产品的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它不从人类学的自觉状态去关照艺术产品与人的关系。人类学中的文化互为主体性、全球同质化、情景实践、文化多元性等的理论观点,为寻找现代化与民族化提供了理论根据,实现世界各国设计“和而不同”的规律。如结构主义理论包含着工业产品在消费社会里的意义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以及由此带来的设计分层问题上的思考。1980年代产生的以“实践理论”为主的人类学研究,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实践”的含义,并用于设计实践中。指出实践作为可见的“客观”,不能离开“时空”去理解社会现象,应重视主体、实践、习惯与场域之间的关系,反对把设计的主体与客体孤立起来,强调主客体的糅合是设计存在的基本特点[5]。
在国外,运用人类学理论介入工业,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到了70-80年代就有人类学家离开艺术界,以人类学家的身份做市场顾问,把人类学的观点运用到工业产品设计上。在国内,杭间教授以《工艺“机制”——工艺人类学联想》开始了对“设计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觉思考。中国艺术研究的刘佳教授的《工业产品设计与人类学》,探讨了人类学理论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主要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认识、理解“人”与“人工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的理论依据、方式方法和可行性方案。在实践方面,国内外的设计师为了寻找好的设计素材与灵感,可以长时间的对某个地方进行考察。这种践行精神与设计手段是每个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值得借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法”。
四、小结
生态设计不是奢侈,而是必须。生态设计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而不像传统设计那样,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把设计看作是一个单纯的、高雅的艺术过程。生态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中,让艺术融入生活,进行开放性的设计。在人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了的情况下,将人们的生存态度引入“诗意的生活”向度,这不仅美化人们的外在生存景观,也让美深入到大众的生命中去,这也许是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有效手段。
生态在今天已不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我们应致力于创造一个健康、美观、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用生态设计新理念指引我们向绿色设计前进,实现“设计尊重生态”,同时“生态也能补偿设计”。
[1]黄寅.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141.
[2] 刘晨. 论语[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6.
[3] 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 Japan Creation实行委员会. 隐忍兴趣的媒介[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刘佳. 工业产品设计与人类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责任编辑:王 璇)
J502
A
1008-9675(2016)06-0023-04
2016-07-20
荣树云(1979-),女,山东潍坊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访问学者,山东英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