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明代“问题皇帝”研究
——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

2016-04-04朱忠文

关键词:社会史皇帝政治

朱忠文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评《明代“问题皇帝”研究
——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

朱忠文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在明史乃至于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政治史是偏旧的研究领域,而社会史则是趋新的研究范式。以社会史的范式对于传统的政治史进行研究,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吴琦先生和赵秀丽博士的新作《明代“问题皇帝”研究——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堪称此类研究的典范。

本书基本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总结了明代皇帝的趋向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明代“问题皇帝”的共性特征。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围绕着明代“问题皇帝”产生的环境机制进行的研究。其中,第二章分析了明代储君的险恶生存环境对其成为“问题皇帝”的作用;第三章分析了明代皇位继承制度在催生“问题皇帝”方面的作用;第四章论述了教育以及祖训规制在“问题皇帝”的产生上所负的责任;第五章探讨了监察制度以及文官制度未能阻止“问题皇帝”产生的原因;第六章分析了明代官员与宦官对“问题皇帝”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到第十章,是围绕着明代“问题皇帝”对于政治、社会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其中第七章论述了明代“问题皇帝”对于明王朝命运的消极影响;第八章论述了“问题皇帝”在明代政坛风气与士林风气转变中的作用;第九章和第十章论述了包括“问题皇帝”在内的明代皇帝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影响。

明代“问题皇帝”频出的现象长久以来都受到学界的关注,此书之所以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与作者如下研究特点与创新之处是分不开的:

首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本书体现出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社会学与心理学最为典型。生搬硬套社会学概念是相当多采用社会学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学者的通病,这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学理论不够深入理解的结果。而本书的作者在研究中选择了“社会类群”而不是“社会群体”的概念,这种谨慎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准确把握。

本书对于明代“问题皇帝”本质的探讨成功地运用了社会角色理论。作者认为,中国皇帝身上各种不同角色的要求、规范与义务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矛盾。而明代“问题皇帝”群体性的出现,本质上是角色扮演失败所导致的。而在近年来兴起的新清史研究中,许多海外学者关注到清代皇帝在不同族群面前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而论证“满洲特色”对于清朝成功统治中国的意义。此观点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其从社会角色的角度对于清朝皇帝进行的全新解读与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对于明代皇帝“问题化”的内在原因,作者运用心理学的办法进行了成功的探究。比如在分析明代“问题皇帝”们即位前的险恶处境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时,作者运用儿童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被父母虐待的子女会产生不安全感,对于威胁的反应更为明显。成长于这种环境的明朝皇帝的心理健康势必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而在分析明熹宗如何从即位初期的勤政到后期的怠政时,作者借用心理学家舍夫的观点,认为文官在细节问题上与明熹宗的分歧使他感受不到来自文官的肯定和认同,导致处于青春期的他对政务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从而走向荒政怠政。

其次,长时段的观察视角。为了探索明代“问题皇帝”产生的机理,作者对于明代储君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门研究。虽然“问题皇帝”主要集中在明代的中后期,但是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在明代前期的“非问题皇帝”身上也有体现,因此在论述时往往并没有将后者排除在外。此外,作者还对于明代前期奠定的一些政治传统在催生“问题皇帝”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究,比如政治生态恶化、相权被废、后妃出身低微、宦官受到重用等等。

作者的观察视角并没有局限于明朝一朝。比如在探究明代政治生态的恶化在催生“问题皇帝”上的作用时,作者将其与宋代政治生态在纠偏皇帝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比较。而在论证明代皇储与皇帝教育缺失对于皇帝“问题化”方面的作用时,作者又拿宋代与清代的情况进行类比。为了分析明代皇帝的寿龄特征对整个明代的影响,作者对汉代、元代、清代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与比较。这就把明代“问题皇帝”放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时段内,突出了其典型意义。无独有偶,张邦炜先生在《宋代皇亲与政治》中,也将唐代的政治状况与宋代进行对比,从而凸显了宋代皇亲政治地位的特点,本书的研究方式与此十分相似。

另外,广阔的研究视野。本书虽以明代“问题皇帝”为研究对象,但却将视野拓宽到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人物群体。其中既包括作为他们家人的父母、后妃和宦官,也包括他们在政务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官僚集团。除了关注人物群体之外,作者对于与“问题皇帝”相关的一些明代制度也进行了研究,如皇位继承制度、皇储与皇帝教育制度、内阁制度、监察制度等等。通过这些研究,作者不仅探讨了这些人和制度在“问题皇帝”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对其本身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而本书作者研究视野的另一突出之处是注意到了明代“问题皇帝”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学界长期以来对于皇帝群体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缺乏深入的研究,而本书作者将明代“问题皇帝”的种种荒唐特征放在明代中后期社会的转变的视野下进行重新认识和探讨,这为学界探究明代政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为一部成功的明代政治史研究著作,本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认识论方面,笔者认为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学界乃至大众的两个问题:在“问题皇帝”频出的恶劣政治环境下,为何中后期的明朝还能够长期保持国内的基本稳定?为何这一时期在社会的许多领域还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景象?作者认为,明代皇帝严格防范后妃与外戚干政,时刻让宦官处在自己的掌控中,人事任免权与军权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官员严加约束,不滥用恩荫并厉行科举,从各个方面确保了自己对于国家政权的控制力,从而保证了国内的基本稳定。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结构更接纳和切合皇帝的无为而治,“问题皇帝”的怠政正好适应了这种结构。其次,“问题皇帝”大多专注于自身价值与意义之所在,活动范围仅限于宫廷以内,对社会的破坏力有限。另外,“问题皇帝”的种种爱好客观上适应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的趋势,而“问题皇帝”自身也对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持开明态度,这些对于社会的高度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一直存在着浓厚的伦理批判色彩,这是受自古以来道德史观影响的结果。这种倾向并非全无道理,但有时却无法解释一些主体的恶与客观结果的善之间存在着悖论的问题,本书作者所回答的两个问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本书之所以能够比较完满地回答这两个问题,主要在于作者能够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努力探索历史事实背后的合理因素。哲学上有句常用的名言:“存在即是合理。”这个合理,指的并不是既存事物在道德上的正确性,而是它们之所以存在的客观因素。探究一些历史上悖论性现象背后所存在着的合理因素,其意义往往可以超出认识悖论性现象本身。

本书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则是向学界展示了政治史研究的新方向。正如本书作者指出,在社会史的学术风潮下,学人眼光纷纷下移,学术发展的天平严重失衡。而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杨念群先生曾在《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中认为政治史研究必须与地方史研究相结合,从而体现一种整体性历史观,并将政治史与个人活动相结合,兼顾二者的地位与作用。刘风云先生在《理论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清史研究三十年》中也认为新的政治史研究不应该是重复传统的政治史研究范式,而必须在方法上吸收社会史、文化史、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从理论的思考上开拓研究视野。而本书的研究,堪称新式政治史研究的典范。

学界之所以不能忽略政治史研究,从根本上讲与政治因素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有关。在中国传统社会,君主专制王朝的延续长达两千多年,政治因素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力远非西方社会乃至其他东方专制主义国家可比,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承认。如果忽略以皇帝为首的政治集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甚至将其排除在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之外,不仅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也难以彻底还原传统社会的真实风貌。

因此,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社会史是一种学术范式,包括国家、政治甚至皇帝在内的所有历史问题都可以成为社会史的研究对象。近年来通过社会史研究方法来研究政治史的杰作层出不穷,如蔡明伦先生的《明代言官群体研究》,洪早清先生的《明代阁臣群体研究》,齐畅先生的《宫内、朝廷与边疆:社会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研究》等,充分说明了本书作者的研究方法代表了政治史研究的新方向。

最后,笔者也想对本书作者乃至学界提出一些新的期待。首先,本书在论述明代“问题皇帝”与社会的互动时,关于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着力较多,而对后者影响前者的论证则不够充分。“问题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本质上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明代中后期以来的社会转型究竟是如何对包括“问题皇帝”在内的明代政治集团产生影响,则是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其次,在论证“问题皇帝”对于明代社会的影响时,本书在某些方面的论据有所不足。如本书第八章第二节的研究表明,“问题皇帝”的荒诞举动与明代中后期士林风气某些方面的转变有相似之处。而通过本书第九章前两节的论述,不难发现“问题皇帝”与明代中后期社会同时存在导淫、逐利的倾向。笔者不否认这些事实,但是作者据此认为“问题皇帝”对此两方面产生了影响,似乎论据不足。明代中后期士林风气的转变以及导淫、逐利的倾向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个人意识觉醒的结果,其本身存在着内在理路,并不能仅仅因为它们与“问题皇帝”的荒唐举动具有同时性,就认为它们受到了“问题皇帝”的影响。

另外,本书作者在论证中广征博引,但是从总体上看,本书的参考资料仍旧局限于传统文献,对于民间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挖掘尚不够深入,对于实物资料的运用也不够充分。对于明代“问题皇帝”这样一个传统的研究问题进行全新的研究,新资料的运用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6-05-10

朱忠文,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K 248

A

1672-6219(2016)05-0115-02

猜你喜欢

社会史皇帝政治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皇帝怎么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古代皇帝的称呼
展现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评《宋代社会史论集》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