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
2016-04-04曾文雪
□曾文雪
( 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西 南昌 330006)
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
□曾文雪
( 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西 南昌 330006)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存在出版专业知识有待加强、缺乏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责任主体意识有待提高、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性质认识不足等短板。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需要加强自我修炼,外因是学科边界的不断拓展要求青年编辑提升知识结构,内因是青年编辑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有职业梦想和期待,这些都促使青年编辑要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学习,严守职业操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学习生态圈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编辑稿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碎片化学习,虚心向老编辑求教进行业务学习,利用概念图等途径进行碎片化学习。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自我修炼;碎片化学习;学习生态圈;概念图
科技期刊是发布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研究上具有创新见解的知识与研究成果,推进学术信息交流,促进学科进步与科技发展,是指导构建国家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的重要平台。[1]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与编辑的职业素养是直接正相关的,而青年编辑又代表着期刊的未来和方向。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如何提高职业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短板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是指年龄在35岁之内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青年,这些人的特点是大多具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有较好的英语阅读及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多媒体应用操作能力。但与老一辈的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相比,存在情绪不够稳定、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不够强、求成心切、易受外界干扰等不足之处。具体来说,有如下短板。
(一)编辑出版专业规范知识有待加强
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一所高校专门为各科技期刊培养编辑人才,换句话说,也没有一所高校的一个专业能培养胜任各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都是各高校的硕士或博士进入编辑部,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的,或者说是半路出家的。这种现状决定了他们在入职前没有接受过编辑出版专业规范知识的培训。所有的编辑出版专业规范知识仅来源于自己曾经撰写的一些论文。从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到编辑部骨干,有一个学习、探索、实践、提升的成长过程。编辑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专业规范知识,通过手头的工作,强化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经过若干年的积淀,才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
(二)缺乏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科技期刊的编辑同其他报刊的编辑人员一样,要求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遣词造句及文字表达能力。而科技期刊的实际是,青年编辑人员学科专业背景大都是理工科,在校期间培养的主要是科研实验和动手能力,缺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字方面的专门培训。而编辑工作主要是和文字打交道的案头工作,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仅应该是熟悉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还应该是文字能力较强的人员,对于作者的来稿,在判断其具有学术创新性准备采用的同时,要能通过粗览——细读的审读方法[2]发现文章中的病句、残句或逻辑不通等问题,提出问题,返还作者修改。因此,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需要青年编辑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总结。
(三)责任主体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以80后一代为主体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与60、70年代的编辑人员相比,接受的新知识更多,思维更加活跃,价值追求也更加多元化。 在责任主体意识方面,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忠诚度不够强,对编辑工作也缺少发自内心的热爱。有一位老一辈编辑曾动情地说:想办好刊物,需要与刊物保持一辈子的恋爱。这是一位老编辑发自内心的呼唤,表达了对编辑工作一生的挚爱,也体现了其内心价值追求与对职业的认可。在这种对职业认可的前提下,编辑人会有着强烈的责任主体意识,会把办好刊物当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会主动自觉倾注心血其中。与此相比,青年编辑则更多的是市场意识,付出希望回报,责任主体意识有待提高。
(四)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性质认识不足
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成为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成为科技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在对科技论文甄选的过程中,对于青年编辑而言是一个选择和学习的过程。经过初审,决定给专家送审后,专家的审读意见又是青年编辑的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有别于其他文化类杂志的编辑工作,工作的过程不仅是文字的加工和文化的创新,更是科技进步的推动与创新。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必须对自己的岗位有新的认识,有广阔的视野、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碎片化学习的现实性
碎片化是近些年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热起来的一个词汇,它是与整体性学习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曾有学者将两者类比:整体性学习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是先整体再局部;而碎片化学习则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是先局部后整体。这是两种学习方式,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碎片化学习相对整体性而言,灵活度更高、针对性更强,同时吸收率也更高。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碎片化学习更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编辑工作是一项综合多门学科、多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这就要求编辑不断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学科知识及专业知识,关注所分管栏目的学术热点问题,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碎片化学习完成的。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不仅要做好文字的加工和排版工作,更要求编辑懂策划、擅营销,精管理,现代社会要求的是集写作、编校、经营、管理、谈判等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科技期刊走向市场,为出版业改革打下基础。而这些知识的习得,不可能是编辑通过较长时间的集中培训来完成的,现实的做法是编辑通过自己的点滴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积累,掌握多种知识,以满足工作所需。
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自我修炼是时代的要求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概括起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理想和职业作风。[3]
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综合在一起的工作,要求编辑既具备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又有专业技术知识,同时熟悉政策法规,要求编辑人员一专多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是刊物的未来,青年编辑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和走向。因此,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必须加强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通过后天修炼弥补先天不足。[3]
(一)职业知识的要求:学科边界的不断拓展要求青年编辑提升知识结构[3]
青年编辑走入职场,对职业有着美好的憧憬和规划。原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能完全满足工作所需,加上新交叉学科的出现,要求编辑提升知识结构,了解所负责栏目的相关学科动态,关注名家名师新作。国外科技期刊的编辑通常就是某一学科很有建树的专家,国内的科技期刊编辑目前离编辑学者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编辑学者化是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努力的一个方向和必由之路。
(二)职业理想的期待:青年编辑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有职业梦想和期待
青年编辑是知识分子的一员,有着知识分子的共性特征:重精神追求,有职业理想。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千百年来培养的读书人的经国济世的情怀,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青年编辑大都具有人生梦想。在科技期刊这一平台,青年编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沉默积淀,编辑部或杂志社将是青年编辑实现人生理想的摇篮,是梦开始的地方。
(三)职业道德的规定:青年编辑要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学习,严守职业操守
青年编辑富有朝气,更思进取,有创新精神。但在工作过程中,须加强出版专业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学习,守住学术道德底线。作者在科研成果的发表过程中,青年编辑应该成为学术阵地的守望者,或者说学术把关人、守夜人。[4]青年编辑在初审稿件的过程中,须把学术质量作为稿件取舍的唯一标准,拒绝质量低劣的“人情稿”“关系稿”,不能让刊物成为职称评定的基地或平台[3],而应让科技期刊成为学术成果展示的舞台。
四、碎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
碎片化学习,古已有之。北宋欧阳修提倡要随时随地学习,抓住点滴的碎片化时间,如马上、枕上、厕上进行知识的积累。温家宝也曾说过,“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这句话的本质就是让人们利用点滴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更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爱学、善学的优良传统,在全民学习的社会,利用候车、坐车或会前的闲暇时间,阅读跟工作相关或提高自身素养的文章,或关注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碎片化学习。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学习生态圈进行碎片化学习
互联网时代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正将学习全民化、社会化,科技期刊也可以试着建立基于社交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生态圈,构建“乐学乐享”的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5]
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有一大优势,就是比较精通互联网技术。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可以充分发挥在工作实践中。例如,通过本刊物的投稿系统结识的审稿专家,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或QQ群,在群里有针对性地发布一些与刊物有关的组稿或学术动态等有关信息,在这样一个小众化的学习生态圈里,作者、读者、编者、审稿专家可以探讨问题、畅所欲言,加强刊物学术影响力,同时也增强编辑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二)通过编辑稿件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碎片化学习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由于在涉入编辑部之前没有经过编辑出版专业的相关专业学习和培训,在工作中不免会经常遇到疑问。这些问题就是最好的碎片化学习的材料。可以通过利用零碎时间查阅编辑工作手册进行编校规范方面的业务学习,也可以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等相关学术网站进行学术方面的求实、求证,或用百度及知乎等查询学习。这些面对问题再通过相关手段进行查询求证的碎片化学习,长期积累下来,就是一个编辑的成长历程。
(三)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与老编辑建立友好工作关系,虚心求教进行业务学习
青年编辑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如英语水平较高,网络技术较强,还有对外界新生事物敏感,有活力,充满朝气。如果在编辑部内部,能够发扬自身优势,在老编辑遇到电脑软硬件等问题时及时帮忙解决,在网络技术方面能热心地给老编辑们回答相关问题,就会营造一个友好、愉快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在这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氛围中对于青年编辑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青年编辑在工作中遇到疑惑,虚心向资深编辑求教,由于彼此关系良善,资深编辑也愿意将自己所知晓的倾情相告。这种每日的工作积淀是青年编辑成长的基石。
(四)利用概念图进行碎片化学习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6]
对于青年编辑来说,遇到不能理解或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可以借用概念图的形式,把相关问题进行图式化描述,展开联想。这个概念图可以不停修改、添加、删减,当一个一个的小问题通过碎片化学习加以攻克,这种看似零打碎敲进行的,但集腋成裘,这种碎片化学习的效果将非常可喜。也可以说,随意的无心的众多的碎片化学习串起来,就构成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坚实的成长路径。
五、结语
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信息载体,承担着繁荣科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7]我国科技期刊目前的现状是山头过多、缺少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网络化建设落后等阻碍了科技期刊的世界化。科技期刊要走向世界化,[8]青年编辑必须通过利用点滴时间,通过碎片化学习提升素养及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注:本文获“第十四届(2016)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入选大会论文集。
[1]姜伟华.对科技期刊现状的思考[J].世纪桥,2009(11):146.
[2]张建合.学术期刊编辑初审探微[J].编辑学报,2003(1):23-25.
[3]钟晓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自我修炼之路:碎片化学习[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35-138.
[4]肖坚.学术期刊评价的“守夜人”角色思考[C].北京: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十二届(2014)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5]盐田网.建立学习生态圈 企业大学未来转向智慧运营[EB/OL].http://iyantian.sznews.com/yantian-news/contents/,2013-11/11.
[6]陶侃.微时代视域中期刊编辑的碎片化学习[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5):57-61.
[7]刘浩芳,陈树勇.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作用及其提高措施[J].编辑学报,2011(4):361-363.
[8]李来福,刘莹娟,刘培一.近10年科技期刊办刊队伍建设研究[J].编辑学报,2014(6):532-538.
本文责编:赵凤媛
On the Self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of Young Edi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Zeng Wenxue
(Depart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The young editors’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ci-tech periodical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solid language skills are lack, the awareness of the subject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tech periodical editing work is lack and so on. The young editors need to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because the external cause is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boundary, which requires the young editors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 cause is the pursuit of young editor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the career dreams and expectations, which prompts the young editors to strengthen legal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and strictly stick to occupation ethics. The Young edi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can conduct fragmented learning by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build learning ecosystem, by finding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editing the manuscript, by asking for advice modestly to the old editors, and by using concept map and so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young editors; professional quality; self-cultivation; fragmented learning; learning ecosystem; concept map
2016—09—06
曾文雪(1983—),男,江西信丰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讲师,中药学博士。
G232
B
1008—8350(2016)04—00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