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演唱与教学训练中的声乐表演艺术

2016-04-04昌龙飞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

民族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声乐技巧

昌龙飞(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

论声乐演唱与教学训练中的声乐表演艺术

昌龙飞(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

发展声乐艺术,提高演唱技术水平,使我们的声乐表演艺术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声乐表演工作者和声乐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者的目的是用熟练的发声技巧和嘹亮的嗓音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观众。当然,发展和提高声乐表演艺术,需要研究和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声乐艺术的基本功与艺术修养问题,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结合,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结合问题,没有一定的声乐技巧就很难唱好歌,那么有好的声音、好的技巧就能唱好歌吗?就能感染观众吗?

声乐表演艺术及教学训练中的常见问题谈几点浅见: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声”与“情”

笔者28年的声乐表演工作中,发现许多声乐演员及学生,其中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他(她)们往往只单方面注重了声音及声音技巧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如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板,死气沉沉,练声就只练声,唱歌就只唱歌,毫无生气与朝气,缺乏奋进的激情。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气息、咬字、吐词、技巧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好的歌唱不仅技巧好,更重要的是内容表达得好。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在现代社会,更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歌曲写得好,还要靠歌者唱得好,表演得好,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曲应当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富有感染力的、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

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存在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看法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融化的过程。所以,表演工作中,我主张技艺结合,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因为“声”是基本功,没有唱“声”之功,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也就没有声乐表演艺术,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

古代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犹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使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让听者索然无味。这就是说,只有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也是“技”与“艺”的关系。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对于声乐表演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技”与“艺”的完美结合,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声乐表演及声乐教学训练中,如何把握“声”与“情”结合

在以往的声乐训练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好的声乐演员,既要有美妙的嗓音,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还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常说的“好的悟性”,人们往往是只注重声音的训练,有些甚至生搬硬套,这种缺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人不能理解怎样才能唱好一段练声曲或一首歌曲。没有激情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那么同样,没有激情的教师当然也不是一名好教师。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她)们内在的感情,这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

以前,我们在学校声乐教学训练中,要求带有感情去练声,不要只是刻意地追求音质的美,而忽略了启发学生们的激情。比如,当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唱“咪、妈、依、呜”之外,只是讲求声音的流畅、声音的位置、气息如何贯通、口腔如何打开等等。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说得他(她)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等到上完一节课下次上课时,学生还是木然。即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虽然会有一些提高,但是收效甚微,成效并不显著。当然并不是说,学习声乐,通过一些启发式的教育,激发他(他)们的感情,就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歌唱家。声乐教学是不能追求速度的,是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声”“情”结合的意识,使他(她)们在声乐训练中更牢固地掌握基本功。可能有人会说,练声、唱练习曲也需要“情”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在学校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有的教师学的就是声音的美,只要声音美,曲子唱对,词唱清楚,就认为一首歌曲作品或者一段练声曲就算完成了。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学生在唱母音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很严肃的甚至是很威严地要求学生,应当这样、应该那样,不去从情绪上激发他(她)们如何唱。学生不能理解,板着脸很用心地唱来唱去,仍然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是其一。其二是,当他(她)们因为学不会,掌握不了方法而苦恼、感到枯燥的时候,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那么,作为一个声乐的教学者,为什么不能循循善诱的引导他(她)们呢?你可以告诉他(他)们,就像站在高山上,或海边,面对浩瀚的云海、大海,伸出双臂,尽情地深呼吸,心情开朗地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轻松地歌唱!

除了填词的发声练习外,选用一些歌曲的片段作为练习曲。对初学声乐的初级水平学生,选一些简单的歌曲片段,如民歌类的《小白杨》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珊瑚颂》等,边练声边练咬字,再加上一些对歌曲理解表现手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唱会轻松、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歌曲内容的理解与声乐技巧的结合

在起初的声乐表演工作那几年,本人同样是练声练声再练声,唱歌唱歌再唱歌,但收效甚微。自己也感到很枯燥、单调,当我看了一些歌剧的表演及一些声乐艺术家们的表现之后,茅塞顿开,突发了一个想法:即用歌曲及简单的唱词作为练声曲的练习,多唱歌,用歌曲来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我想起了一位老师所说的“声乐的方法是局部紧张、局部放松”。即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她)们进入歌曲的情境中去。既练了方法又练了表演,提高了表现力。因为每首歌曲,内在的情调是通过词曲表达的,而这些情感必须由声乐演唱者把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那么,就要求演唱歌曲的演员(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当根据歌曲的要求,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形体语言、面部表情、歌曲感情等各个方面去完整体现。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极尽的熟悉歌曲内容,包括歌词与曲之间内在的感情联系。当你完全进入歌曲的角色之后,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歌曲中所描写的世界,你的眼前是歌曲中展现的环境,你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全融入到了歌曲所给你的特定的氛围。你的声音充满了激情,你忘记了发声吐字方法给你的压力。这时候,平常你上不去的高音上去了,你潜在的情感会因为动情而爆发。这是“情”带了“声”,“声”中有了“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达到这种感觉,也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因为它要求你在综合素质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提高。当你拿起一首歌时,你根本不明白这首歌词是什么意思,不明白这首曲子为什么这样写,不知道曲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高音,为什么音的跳动这么大等。你能唱好吗?回答是肯定的,“情”本身就是表现力、就是表演。表演不单单是肢体动作。歌曲感情的处理,同样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一个方面。

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

谈起这个问题,很多的人会立刻想到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也是声乐表演的一方面。原来我们训练的时候,一般只注重声音的技巧、气息的运用、吐字的清晰等等。这就涉及声乐演员及声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除了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技巧之外,也要在提高声乐技巧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知识。诸如文化知识、古代汉语及现代文学、音乐、声乐发展史、诗朗诵、形体训练、歌曲分析及欣赏等等。有的教师,除了教声乐,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从不予过问,久而久之,学生知识显得非常匮乏,分析起作品来不知所措,因为不知道怎样分析作品、不知道怎样处理歌曲,当然做起动作来也是无的放矢,所表演的动作与歌曲也是风马牛不相及。记得教我的声乐教师曾经所过,要想唱好一首歌,就必须学会朗诵歌词,了解歌词的内容和含义,了解了这些,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曲子处理好。一首歌完整与否,音符唱对了,吐字清楚了,只能说完成一半,而另一半则是表演——即再表现力。

比如当你让学生唱毛主席诗词的时候,他们从来不了解、不知道“长征”是怎么回事,不理解每首诗的背景及表现的创作意图,怎么能唱好歌呢?综合每次各地电视台的声乐奖赛,有些演员的文化素质确实比较差。那么现在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大声乐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又如,有位声乐前辈说得好:“唱歌等于朗诵,你能把诗词读得好,读得有意义,那么,演唱也就有意义了。”有些歌曲,需要思想集中,去造成幻想与意境,并保持这种氛围,使它聚合不散,带动你的形体动作,听众因为你的想象力,而被带到故事里,这就是表演艺术。

事实上也是这样,当教师为学生选了一首歌曲或一段练声曲,歌曲中表现的第一人称的你,就是角色中的“自我”,而当演唱者表现出来的是与己无关与故事无关的感觉,实际上这首歌已经失败了。当你唱悲伤的曲子时,自己丝毫不感动;欢快兴奋的歌曲,毫无表情地演唱,更会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本应铿锵有力的歌,唱的软绵绵的;抒情的歌,唱得硬邦邦的。就不是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问题,而是声乐表演中所说的“情”的问题。因此,训练学生发声,提高技巧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情”的表现与“情”的运用和提高。

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如听音乐会,观摩歌剧、戏曲、曲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碟及唱片,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包括一些杂志报刊。知识丰富了,声音的表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或提高了。记得有一位男高音朋友在唱世界名曲《我的太阳》时,每次让他跟着声乐大师唱这首歌时就很轻松,他想的是“自己也能唱上去”。但当关掉唱碟后,他就唱不上去,他失去了直观的感染力,也失去了自信,就唱不上去。针对这类情况,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具体问题,清除顾虑,用歌曲中的“情”来调动演唱者的激情。“情”可以带出“声”,“声”可以传“情”。以“情”来减少歌唱者对声音技巧的压力,使局部(喉部)放松,以免造成喉头肌肉紧张。

有的声乐教学者认为,一个好的声乐演员,只要完成技巧上的训练就可以,其实这是不对的。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或是声乐演员来说,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他(她)们的感情,这种方法从学习声乐时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因为听众要求歌唱家的,是通过诗词、音乐、声音和他独到的见解得到一个完整的真、善、美三者相一致的艺术形象。为什么常常听到一些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只使人感到卖弄声音呢?感到那声音是空洞的(当然,他的声音技巧也许大大的值得称赞),但是他(她)们表现出来的却不是歌曲内容中的感情,不知道自己应当表现什么或不应当表现什么?例如:作为爱情主题曲的歌曲,你心中没有爱的目标、爱的对象、爱的经历,也不知道什么叫真爱,试想唱出来的“我爱你”这首歌,不是空洞乏味吗?一首歌、一段练声曲,甚至很经典的名曲,它的诗词和音乐毕竟是死的,但是必须通过演唱者把它唱活了,才能使观众感受到它的感染力,这就是声乐工作者、专业或业余演员应当努力做到的。

声乐学习和演唱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劳动过程。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工作者都应当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现在也许不是,但不等于将来不是。作为一个歌唱艺术家,不是诗人和作曲家的奴隶。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一方面受着歌曲和形式以及产生作品时代的限制,同时又必须在学习及演唱之时有自己的领会和独特的再创作,没有这种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创造,没有声音技巧(而技巧又是靠气息来支撑)、音乐感、文化以及文化修养、责任感、创作的感情的统一,一首练声曲或歌曲就注定要被唱“死”了。学习声乐的时候也同样是这样。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声音技巧不重要,声音是重要的,没有声音技巧就谈不上演唱。“演”和“唱”是“声”与“情”的统一,没有声音技巧,就无从谈以“声”传“情”。声音技巧不是目的,但声音(尤其是美的声音)是传达语言及作品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技巧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声音技巧越高,就越有演唱再创作的条件,你的演唱水平,就会有飞跃的提高。

一首再好的歌,它的词曲终究只是写在纸上无生命力的东西,要靠歌唱者创造性的发挥,才能将它唱活,一个好歌手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歌曲细致的分析,在体会歌曲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自理,用深切的感情、充沛的激情、咬字、吐字、气息、共鸣、声音技巧以及面部表情、肢体恰如其分的精巧装饰,将歌曲内容深刻地有特色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声乐表演艺术。

一个优秀合格的歌唱者在演唱中能准确的调节气息、字正腔圆,能把歌曲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充分地表现出来。歌唱者把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之中去,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一曲唱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就说明了声乐表演艺术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对生活、对音乐有深刻地理解,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和较高歌唱技巧,才能通过表情将自己的心灵的感受用具有丰富色彩和特有风格的美妙声音去拨动观众的心弦。这就是声乐演唱与教学训练中的表演艺术。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声乐技巧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指正要有技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