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演奏钢琴乐曲前应做好的几点准备工作

2016-04-04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音响机能乐章

罗 婷(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演奏钢琴乐曲前应做好的几点准备工作

罗 婷(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要想更加高效、完善地完成一件工作,先将有可能用到的工具磨砺得更加锋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演奏钢琴乐曲之前应做好一些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云南当代钢琴家陈劲松教授也在其论著中指出,在准备弹奏钢琴伴奏乐谱之前,也要做好读谱、识谱、再读谱和再识谱的准备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有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准备工作,迫不及待地就开始练习,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那么,在弹奏钢琴乐曲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又如何去做呢?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这和他们的家庭出生、成长经历、性格爱好、所处的社会阶层、社会变革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都有极大的关联。如果对这些信息没有足够的认识,要想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是很难的,就更不用说深刻演绎了。因此,了解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作品的创作寓意,掌握作品的音乐表现都是格外重要的。

例如:《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顶峰之作,也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其中,第一部分以雄浑的重板和断奏,给人以深邃、凝重、热血沸腾的感觉。第二部分则富于流动感。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整个乐章充满了抒情的气氛,形成3个段体。作者用柔和的旋律驱散了第一乐章凝重的情感。第三乐章则采用了急速回旋的快板。亲切、活泼,给人一种青春的不安和自信。

据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该作品时,他的父母不幸去世,有人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前半生生活的写照。因为它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的执着性格。但结合作品的标题来看,更像是要表达一种不可阻挡的生命活力。再结合社会变革来看,整部作品是贝多芬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生活的精神写照。因此,演奏者应该如何感受它,把它演绎得恰如其分,确实需要在演奏前充分准备,在演奏中才能更好地体会。

不可或缺的机能训练与技术练习

在弹奏乐曲前,有针对性地进行机能训练和技术练习,类似于运动员的热身训练。技术练习可分为单纯机能训练和结合音乐要求的练习。例如,手指练习、跳音练习、各种双音练习、手腕练习和八度练习等,属于单纯机能的训练。在手指的练习中也有具体地针对小手和左手进行的练习,而在哈农《钢琴练指法》这样的教材中,更囊括了各种类型的音阶、琶音、八度进行、震音和颤音的练习,这些练习对于手指灵活和独立程度的改善与提高、力度的控制,以及锻炼手腕的柔韧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明确了每一种练习的功能和要求,才能在弹奏准备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当然,针对乐曲中出现的指法、踏板和音色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则应该相应的进入到乐曲实际的“语境”中去练习,这也是前文中提到的所谓结合音乐要求的练习。

笔者认为,技术与机能训练既是钢琴学习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同时也是准备弹奏乐曲前临时性、突击性的热身训练,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那些远远超出自身技术能力的乐曲。任何一个钢琴学习者都知道,除了大量的练习曲之外,还必须相应的选择一些乐曲来弹奏,这些乐曲不仅能够将单纯的机能训练和乐曲内涵结合起来,更能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摄取大量的音乐知识。毕竟,“技术”是“艺术”的基础,没有“技术”,“艺术”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质

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和音乐史论等理论知识与钢琴作品演奏都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视唱练耳课程结合了视、听、触觉的教学,自始至终把发展学习者的音乐听觉,特别是内心听觉放在首位,使之成为学习者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技能训练;乐理课程中包含了音程、和弦、节奏和调式音程等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了解、掌握音乐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通过分析曲式框架、和声结构与旋律手法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使我们对钢琴作品的理解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认识,所以全面提高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实际钢琴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同等熟练程度基础上,具有良好音乐素质的学生在弹奏钢琴作品时往往更加得心应手。

即使是没有机会正式接受音乐理论课程学习的钢琴学习者,也应该由钢琴老师带领进行必要的“补课”。这也对我们从事钢琴教学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利用文献资料与音响资料

1.查阅文献资料

很多学生拿到一份新的钢琴曲谱时,就开始埋头练习,直到发现了一些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地方才会停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致使整个学习的效率受到影响。针对在整首曲谱中出现的一些感情术语、速度和力度记号,我们也应该查阅工具书籍,同时做出标示。

只有提前对整个钢琴作品做全面而又细致的观察、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品在感情变化、节奏变化、音乐风格和表现上所要传达给演奏者和受众的寓意。

2.多听音响资料

有的学生从来没有针对需要演奏的作品听音响资料的习惯,没有对参考音响资料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会听音像资料,却不知道如何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地选择参考资料。从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正版音响资料看,笔者认为其演奏大多还是比较规范的。

在面对一份新的钢琴乐谱时,无论在节奏把握、音乐处理还是旋律走向问题,都只能是试探性地进行,但这样的练习是缺乏效率的。反之,如果在试探性弹奏之前就摄取过必要的音响资料,其学习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对整个作品有了视听上的初步感受,演奏时在把握速度、音色甚至踏板处理的问题上也就找到了“捷径”。另外,在欣赏和比较不同演奏人员对同一作品演奏时,自己往往会很受启发——在整体风格把握和细节处理上,避免形成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这样,就能根据不同演奏技巧总结出不同的音乐表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只有多听、多看、多想,才能使学习更加高效。但是,切不可一味模仿音响资料,而应该广泛学习对比,有主见地参考借鉴,将一切优秀的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演奏能力。

此外,努力提升音乐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音乐应怀有“博览众长”的谦虚心态。有人认为,专业之“专”在于精通,而忽视了音乐甚至整个文化构成要素之间普遍联系的规律。笔者认为,音乐领域各个所谓“专业”,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相反,钢琴与其他乐器,甚至声乐之间有一种相得益彰、促进提高的关系。只有经过长期不断地积累,才能使自身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在钢琴学习和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更加充满自信。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心态和循序渐进、业精于勤的专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法宝。作为一名艺术类高校钢琴教师,更有责任从自身做起,探索创新、改革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们少走弯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童道锦.钢琴艺术研究(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陈劲松.钢琴视点民族艺术人文思考.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音响机能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谱写肌肤新乐章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诚实音响
“三理”机能实验在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探索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