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元素在国画中的应用
2016-04-04曲媛媛
曲媛媛
古典园林元素在国画中的应用
曲媛媛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艺术珍品。它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品质渗透到园林建筑中,通过对自然环境以及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我国丰富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受文学、诗词和绘画的影响,尤其是与中国传统国画有紧密的联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与国画艺术在相同的文化思想指引下,相互影响,一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出现要早于国画,因此古典园林中的构成元素在国画中的影响和应用非常广泛,并对推动国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叠山置石的造景手段在传统绘画中的艺术表现
叠山置石是中国最典型的园林造景手段,在园林界有“石为山之骨,而山为园之骨”之说。它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通过模仿自然环境,将大小不同的石头放置在一起,模拟出真山的意境,用清代诗人袁枚的话来说,就是“以人工而仿天造”,用平凡的石头营造出自然和谐的园林气氛。
要堆出真山的意境并不容易,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明代计成在《园冶·掇山》中表达了想要实现在假山的堆叠中体现出真山的意境,必深求山林自然之野味,才能“有真为假,作假成真”。这种对真山意境的执着追求,正是古典园林艺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体会的表现。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叠山置石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假山堆砌得越来越有真山的气势,并逐渐形成了古典园林山石审美“瘦、漏、透、皱、丑”的五美原则。
而在国画中,对山石的表现参考了很多园林艺术中叠山置石的审美方法,意在体现真实山峦的影像,并以此形成了以勾、皴、擦、染、点五种表现山石的绘画技巧:
1.勾
利用毛笔的中、侧锋,并在运笔中通过各种顿挫和转折、提按,形成变化的线条,以体现山石的整体轮廓、脉络、走势,即为“勾”。在国画的山石画法中,勾法是非常重要的技法,是画山石的第一步,它不仅能表现出山峦的起伏,还能体现出丘壑的高低、远近、转折。
2.皴
到了唐代时,国画技法中出现了皴法,皴法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元素在国画中获得充分应用的最直接体现。
国画中的皴法,目的是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变化和地质构成,实际上就是对园林山石审美中的“皱”的呼应。有了皴法,国画中的山石具有了更强的质感和立体感。根据山石的不同,皴法主要分为体现土山形体的披麻皴和体现山石形体的斧劈皴。随着国画技法的不断发展,中国画人又将皴法发扬光大,形成了三十六种皴法,但按照笔法表现来说,主要分为三类:
以线为主的皴法(线皴),如披麻、解索、荷叶、折带、牛毛、云头皴等;
以面为主的皴法(面皴),如斧劈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等;
以点为主的皴法(点皴),如雨点皴、豆瓣皴、钉头皴、米点皴等。
3.擦
“擦”,其实是在“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能更细腻地体现山石的纹理和结构。擦法一般分为干擦和湿擦两种。干擦是在干纸上用较干的笔擦拭,形成独特的擦痕,以显示石质的浑厚质感;湿擦则是在较为湿润的纸上用干笔擦拭,用浓破淡的方法体现山石的立体感。
4.染
在皴擦完成之后,根据皴擦的程度施以适当的“染”法,以此形成山石的阴阳向背,同时还能调节山石的空间感。一般的情况下,皴擦不足时可施以重染,皴擦足时则须轻染,体现山石明快的特点时不染或少染,而重皴处则要进行重染。
5.点
在皴染之后,进行最后的点苔程序,即为“点”。点法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山石的写意写趣,避免出现山石过于光滑干净的问题而形成的技法,能让画中的山石更具真实性和趣味性。
以上技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置石的理论在传统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将山石的五大审美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园林造景在传统山水画表现中的借鉴
我国传统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的借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古典园林中,关于理水、植物和建筑的设计和布置原则,都能在国画中体现出来。
1.理水
在中国的审美理论中,山与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山是园林的骨骼,那么水就是园林建筑的血液,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的江南园林,与水的关系更为紧密,有“无水不成园”之说。在江南园林中,几乎所有的水池都是不规则造型,水岸的设计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并与山石、土岸结合,映衬着山石、土岸,没有明显的边缘线,与自然水面的效果非常相似。
而在我国的传统山水画中,园林艺术模仿自然的手段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发挥。国画对于水的表现亦以“曲”为贵。我国的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宋代画家马远的《水图》。此图原为十二幅册页,后被装裱在同一长卷之上。它将水作为单独的表现题材,通过十二种不同的曲线“曲尽水性”,水图十二,不同的水,不同的线,笔法变化多端,手法因景情而异,尽得画水之理,无疑是对园林艺术中理水原则的最好表现。同时,在国画中还有一种“画水不画水”之说,即画水应靠周围景物的倒影为其增色,这正是园林艺术中通过水映衬周围的山石、土岸形成的“自然之美”在国画中的体现。
2.植物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最能表现生命力的元素是植物。植物在园林中与山石、水体、建筑相互衬托,为园林内的风景增加了生动的绿色景观。同时,由于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也为园林创造了更多变的风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还是园林设计的重要题材,也是传统园林写意抒情、表达个性的重要元素。古代国人赋予林石、花竹以特有的品格,如“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傲霜迎雪,“四君子”梅兰竹菊的高洁空幽,通过这些植物状物言志,表现他们内心的高贵品质。纵观中国古典园林,这些植物几乎从不曾在园林的景观中缺席,或一棵老松,或数竿修竹,或几朵幽兰,立一两块湖石,立成一景。
中国历代画家将古典园林对这些植物的情怀移植到了国画的创作中,画竹突出其“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也虚心”的气节,画梅尤显示其“令人疏、令人高”的高士之态,画兰则体现其“孤芳自赏”的坚毅,将园林物质构建产生的“景外情”“象外意”充分地体现在画作中,从而实现在画作中强调人格价值的目的。
3.建筑
建筑,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不仅要满足居住的需求,同时也要与园林中的其他元素相配合,形成独特的景观,做到可望、可行、可游。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亭、台、楼、阁、廊、榭、舫等,建筑的位置在园林中非常重要,它们往往隐藏于山、水、花、木之间,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在我国的山水画构图中,古典园林关于建筑的布设思路得到了充分贯彻,讲究建筑的“贵在位置,精在体宜”。在进行构图时,需要考虑到透视关系,使画作中的建筑元素与其他的元素和谐一致。建筑物在画中的位置,如同它在园林中的位置一般,极少把它置于过于显露的地位,通常都是用树木或峰峦石壁把它遮掉一点,虚实藏露互相结合,以此实现与画面整体的笔墨效果相协调的目的。
三、园林景观与传统山水画立意的共性
在我国,每一处成功的园林都有明确的立意,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构思,进行园林建造的立意,并将其作为园林建设的指导,将景观元素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园林的结构相形度势、顺理成章,达到不着痕迹的模仿自然的效果。
如无锡的寄畅园,利用其地理优势,通过合理规划,从惠山引来泉水建“八音涧”,依惠山东麓山势布置假山如惠山余脉状,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营造出锡山、惠山“不在园中却就在园中”的氛围,突出了借山建园的立意思想。而拙政园的立意则突出以“以小见大”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体现大自然的美景,整个园林中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重在表现自然风光。
而我国的传统山水画在立意上与古典园林的建造思路不谋而合,讲究作画的立意要来源于生活,而不是出自画家的冥思苦想、主观臆造。画家除了必须有深厚的绘画技巧和文化素养,更需要深入生活,融入自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在进行画作的立意时,无不遵循源于自然的“师造化”创作。如在山水画方面独树一帜的董源、巨然,爱画中原、太行高山峻岭的荆浩、关仝,痴迷中南、太华一带高原景物的范宽、郭熙,偏好雨景山水的米家父子等,都师法园林艺术,从自然中寻找立意。
四、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与国画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受到同一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核心思想的体现和表达上存在着共通性,同时还有共同的组成元素,而这些元素对于二者的发展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1]蔡芝坚.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朱良志.中国美术十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