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迪庆锅庄的保护与传承
——以奔子栏锅庄为例

2016-04-04木丽英德钦县奔子栏文化站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锅庄迪庆歌舞

木丽英(德钦县奔子栏文化站)

浅谈迪庆锅庄的保护与传承
——以奔子栏锅庄为例

木丽英(德钦县奔子栏文化站)

迪庆锅庄的由来

迪庆锅庄流传于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的藏族地域和部分傈僳族地域和纳西族地域。“锅庄”是藏语,意为“圆圈舞”。在迪庆各地域所跳的锅庄舞总称迪庆锅庄。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练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像雄鹰展翅。香格里拉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的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除序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时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维西县保和镇桥头大村、小村这一线流传的纳西族所跳的“禅都”,就是藏族锅庄流传到纳西族地方的舞蹈,是维西茶马古道互市、商贸交易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痕迹。

拖顶傈僳族乡的傈僳族所跳的藏族锅庄,从歌词、音乐旋律等方面都保留着藏族文化,由于他们不懂藏语,原真性地保护传承了藏族锅庄。

香格里拉锅庄舞流传在香格里拉县的藏族地域,各地域的服饰和锅庄舞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迪庆锅庄中,体现了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迪庆锅庄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奔子栏锅庄是迪庆锅庄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奔子栏锅庄舞的历史渊源、内涵、分类、特征和影响力

1.奔子栏锅庄舞的历史渊源

“奔子栏”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由滇西北进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锅庄(卓)是这里最具特色的歌舞,传说,南昭公主“姜萨取追”进藏途经时,每晚与这里的百姓跳锅庄舞娱乐。

奔子栏锅庄,藏语称“卓”,意为圆圈舞,是藏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萨加·索朗坚赞编著的《西藏王臣记》中记载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举行落成庆典时,“臣民们个个唱歌,欢跳卓舞,弹奏毕旺,毫不间断,天天如此”。由此证明,锅庄舞早在公元8世纪前就在民间流传。而又传说,公元641年,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进藏途经今奔子栏时,在这里逗留了数日,每晚与当地的百姓一起跳锅庄舞娱乐。事实上从这里进藏的是南昭公主“姜萨取追”,而不是文成公主,但却说明了奔子栏在1000多年前就有跳锅庄舞的习俗。

2.奔子栏锅庄舞的内涵

奔子栏锅庄舞庄重、稳健、豪放,曲调进行缓慢,节奏较自由,拖腔较长。一场完整的锅庄反映了一场相会的全过程,有迎宾、赞颂、相会、辞别、挽留、送宾等一套完整的程式,其中相会是锅庄的重要部分,用以表达宾主之间互相问候,叙述悲欢离合之情。锅庄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的排比和巧妙的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格式在锅庄词中最为突出。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既有颂玛尼经、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又有颂扬英雄的歌舞,还有表现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3.奔子栏锅庄舞的分类

奔子栏锅庄舞按风格分为“嘎卓”和“筛巴卓”“筛巴卓”是指流传在德钦县金沙江沿岸筛巴地域的锅庄,因“筛巴卓”在奔子栏保存得最完整,故民间又称奔子栏锅庄。奔子栏锅庄还辐射到四川甘孜、德荣、乡城、巴塘、西藏昌都、芒康、左贡、怒江贡山等地,辐射范围方圆几百里。奔子栏锅庄根据曲调、唱腔、舞蹈的快慢,分为“吆”“卓金”“霞卓”“卓草”4种。

“吆”曲调缓慢,拖腔长,音律高低变化,装饰音及颤音较多,高亢悠扬,是锅庄舞的开场。“吆”多以坐唱为主,每唱一段为5~7分钟。“吆”“卓金”“卓草”这3类都可融进祝福、颂扬、迎宾、相会、辞别、挽留等唱词。每晚跳锅庄时,东道主或主人家应准备坐唱席、摆上节日的佐食,如嘎来、水果、青稞酒、酥油茶、咱穷(水酒)等。待来宾、客人、舞者入座,开始唱“吆”,男子领唱,女子随唱,反复3遍,唱几首不固定。到深夜开始唱“冲吆”,唱长腔3遍后,部分男子在舞场中央站成两竖排,8~16人,边唱边舞,另一部分男子坐唱 “冲吆”短调,节奏明快,舞蹈刚劲有力,豪放自如。“吆”的曲调及唱法:“筛吆昂几”(流传筛巴一带“吆”的唱法之一),“筛吆昂尼”(流传筛巴一带“吆”的唱法之二)、“喜拉永”“喜拉能”“永能”“色别昂根”“冲吆”、“甲吆”、(意为颂茶的来历、制作过程)、“穷吆”(颂酒来历、制作、敬酒)、“炯吆”“拖顶共玛”。其中:“冲吆”又分为“拉生水恰贵母”“达令嘎了嘎雄”“吆几玛令去拉”“农布名生恰新”“崩派左”“叶只拉生”“依拉冬叫”等。

“吆”的唱词第一段必须唱“生冲雄,阿鲁拉能冲雄”为序曲,一般为七言句或八言句。唱词最后一段必须唱“生茸雄,阿鲁拉能茸雄”。唱词多为赞颂词。

“吆”唱完后,众人慢慢站起,唱起舞歌后,在老锅庄艺人的领唱下,按长幼顺序围成圆圈开始唱“卓金”。“卓金”曲调缓慢悠扬、节奏自由、拖腔长、装饰音多,调式变化明显。每段唱腔为10~15分钟,舞步随唱腔的变化,微微抬脚,动作为左手左脚、右手右脚,抬手不应高于头部,随唱腔缓缓舞动,弧度不大,似抬非抬、似舞非舞、似迈非迈。每段唱腔起时,舞随唱腔慢慢摆动,先抬左脚,后抬右脚,再抬左脚,抬右脚时缓慢地顺时针向前跨一步。“卓金”的唱腔每首都是固定的词曲,“卓金”是母子唱法,母为长腔“卓金”,子为短调“卓金卓草”。先唱长腔3遍后,再唱短腔,每唱短腔前跳“霞卓”一遍,唱短腔的次数不固定,可根据唱词的多少而定,至“卓金”结束。唱“卓金”时“永恰日瓦(意为祝福吉祥)”唱段是“卓金”的开场序曲,也是每次跳锅庄时的开场曲。

“霞卓”,无音乐伴奏,无固定节拍,靠舞者对该舞的感应来相互协调,它的舞蹈动作类型有“香日贡哟”(朝4个方向舞脚)、“当珍定主”“嘉呱”(模拟起飞的动作)、“书追”“嘎只玛”(9次舞步)、“香日贡尼”(朝4个方向轻跺脚)、“哈冲”(类同于面具舞)、“木都”(花舞)、“亚安玛”(牦牛尾巴舞)、“德追玛”(7步舞)、“嘎教”(用脚分节奏跺9次)、“喇嘛曲巴”(贡舞)。表演程序为男女舞者围成圆圈,先由男方领唱“卓金”,女方按照男方唱调回复一遍,这样来回唱3遍后,男方跳“霞卓”后跳唱“卓金卓草”一遍,女方照男方跳唱一遍,来回3遍,女方快结束时,男女双方齐唱完第3遍,女方领唱时,也同样按上述程序跳唱,1首“卓金”结束。

“卓草”,曲调悠扬舒畅,节奏明快,词意丰富多彩,词曲套路多样,但大都有固定的歌词句式,唱词以相会内容为多,结构必须相对工整。茶马古道上有一首民谣对奔子栏锅庄舞有这样的赞誉:“天上有多少颗星,卓草就有多少词;山上有多少棵树,卓草就有多少调: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草就有多少舞步。”

4.奔子栏锅庄舞的特征

奔子栏锅庄舞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舞者下身坠地,上身飘逸,动作稳健豪放,变化多样,其动作基本为踢蹋舞袖,左右摆步,四步一变,弓腰抬脚,单脚跺步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传统锅庄中弓腰低头的动作,以舞动长袖为特征,舞步和唱腔从十分缓慢至轻逸加快到最快。

5.奔子栏锅庄舞的影响力

奔子栏锅庄舞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歌舞,无论男女老少均都喜欢,只要能走路的老人,只要会走路的小孩,都喜欢跳锅庄舞,他们认为,跳锅庄舞是祈求地气旺盛、世界和平、吉祥安康的一种最好的娱乐活动。

近几年,奔子栏锅庄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99年10月底奔子栏锅庄舞作为具有典型藏区特色的藏族民间歌舞,应邀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第4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分别在山梨县、青森县、东京庆应大学参加演出并参加了民间艺术研讨会,在艺术节表演中,奔子栏绚丽斑斓的服饰与异彩纷呈的歌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备受观众欢迎,成为第4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最引人注目的参演节目。2000年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演出。2002年参加了由日本、中国、英国等国家在日本广岛举行的《关于藏族的工艺美术和民间文化及它的现在与将来》的国际艺术交流研讨会。此后,奔子栏锅庄曾先后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演出,深受欢迎。

2013年“8·28”和“8·31”地震之后,在余震不停的情况下,民间演出团依然坚持排练,并参加了2013年12月6日的云南省第8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荣获一等奖。奔子栏灾区人民以歌舞的形式向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和前来救助重建家园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目前锅庄舞经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民间艺人的培训,已作为奔子栏小学的课间操在小学中铺开推广,传承方式新颖独特,效果十分明显。奔子栏锅庄舞在藏族民间歌舞中保留比较完整,具有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在迪庆州乃至其他藏区有较大的影响力。

奔子栏锅庄舞在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传承纽带断层。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流动带来了文化生态的改变,民族文化的家庭传承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教育体制改革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集中规模办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条件的确得到了改善,但长年的寄宿生活使少数民族学生与家庭的接触大大减少,使得那些原本依附于本民族文化之上的儿童的个人行为和经验日渐淡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也随之减弱。

(3)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少年热衷于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很浅薄,参加每年锅庄舞会时,仅仅只是为遵守村规民约而被迫参与。奔子栏锅庄舞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4)村子里自娱自乐的歌舞文化活动氛围不浓,缺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

2.措施

(1)奔子栏锅庄舞的传承从儿童抓起。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人才队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才能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来吸引和感染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不仅对学生起着引导、激励的作用,也对学校民族文化建设有着导向、规范等重要影响。

(2)重视“非遗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促进民族文化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力杠杆。

(3)有计划地组织编撰、设计既富有时代感,又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奔子栏锅庄舞乡土教材内容,同时积极鼓励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旨的、自主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从而有力地推动民族传统歌舞文化进课程、进课堂。

(4)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带头,组织民间自发的歌舞活动。通过社会活动和家庭传承活动,熏陶青少年,培养他们对民间歌舞的爱好兴趣。

(5)非遗保护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动员全民参与。

奔子栏锅庄舞的保护传承,应调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特别是学校教育,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全社会肩负起歌舞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责任,提高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奔子栏锅庄舞的永续发展和传承。

猜你喜欢

锅庄迪庆歌舞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一起歌舞吧
锅庄舞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研究
迪庆藏族歌舞内容和形式演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