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创新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6-04-04宋维民
宋维民
习作创新的有效教学策略
宋维民
习作“创新”是指学生在习作中进行的“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教学中,要树立习作需教的思想,坚持生活化与个性化原则,构建易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
习作创新 有效策略
一.准确定位习作创新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标准》将中小学学生的写作分为“写话”“习作”、“写作”三个不同的阶段,反映出写作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但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其性质和写作是一样的。对小学生来说,习作“创新”肯定与专业人士的创作有着本质区别,它是指学生在习作中进行的“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学生在写作内容、表达语言、表达方式、习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全方位的“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所谓“新尝试”,横向上是指“我”的习作与他人习作的不同之处,纵向上是指“我”这一次的习作与“我”以前习作的不同之处。
二.树立习作需教的思想。还有不少教师在作文课上的作法是: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与要求,肤浅地零乱地讲一讲学生很难懂得的所谓理论,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写作。这种作法,缺失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教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教师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样“具体”地教作文,致使学生在黑暗的死胡同里瞎摸索——凭着感觉走或胡编乱造。其实,“习作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在“教学”,“习作”在此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目的,即习作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作,学会习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的前期工作是“教”。小学生由于身体、心理、认知上的原因,其学习过程主要依赖老师(有时候是完全依赖)。当学生进入作文这个新领域时,只有老师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规规矩矩跟着老师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地由依赖走向独立。
三.坚持生活化与个性化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习作教学要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指导学生把“生活”作为写作对象,进行创新。同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让习作过程成为一种生命的倾诉与表达,成为一种凭借文字的个性生长。个性化作文教学涵盖“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与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两个层面。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是指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的一种理念;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喜欢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特殊体验的文本。每一位老师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教学经验等各不相同,所以,选择的教学思想也就显示出个性特征了。由于作文是表达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认识的,“自己”的就是个性的,具有独特性,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最大的空间,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事、景、物,体现内容的个性化,不给学生写作内容的限制。
四.构建易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指导基层老师构建了“范例阅读——范例模仿”的教学模式。范例阅读就是让学生细细品味老师提供的具有规范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典型例文,再从写作的视角指导学生感悟“写什么”与“怎样写”一类的理性问题。这种阅读是动态的、功利的、主动的,而不再是毫无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领悟,这必然会促进阅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收获。人类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和刺激,并在长年累月的学习、积累后才能熟能生巧,因此,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前提条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倾吐,必须先吸收。小学生作文的最大困难不是作文技巧的不够,而是语言的匮乏。语言积累的最佳途径是大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和启发学生。“导”指贴切的示范、必要的讲解、巧妙的训练;“启”即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有新的顿悟,让思维显示出灵活性、多样性、深刻性。范例模仿就是指学生的“学”和“创”行为。“学”包括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