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
2016-04-04于海涛
于海涛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
于海涛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禁锢,初中政治课堂呈现的依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导致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受到抑制,教学效果也一直处于低效和无效状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传统教学经验和新的教学方法相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 初中政治 有效性
一.初中政治课堂学生学习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知识接受者的位置。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甚至根本不知道政治是什么的主要原因。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往往会采用一种“变相体罚”的方式,也就是对于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或者较为经典的答案模式,会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抄写或者背诵。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或许可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但是,从长远效果来看,由于教师并没有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合作交流。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作为政治教学而言,只有营造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身观点,才能消弭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走出政治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误区。
2.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技术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把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的课堂,给学生感官的刺激,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通过图片、影像和视频呈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
3.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轻松、愉悦的环境有助于降低人们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水平。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采用的往往都是借助板书或者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抑感和恐惧感,从而使其无法真正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为此,我们可以经常采用一些如分组讨论、辩论以及案例讨论等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4.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承认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地位的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将学生看作一个会变化,有思想、意志、情感、个性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将话语权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教师要采取目标学习指导法,让学生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浓缩指导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国家制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几个点来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有效性。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实施初中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在目前的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就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去沟通的,语言的表达直接的反应了学生们自身的思想观念,只有让学生们学会良好的语言表达,教师在日后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候,学生才可以非常自然的将自己的理解与思维方式等等表达给教师。教师才政治课堂进行教学时候,还要对学生在听课时候的思维动向以及知识理解的深浅做到了然于胸。从而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特性进行相对的教育。在课堂上,学生们的主要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回答课堂问题上,因此教师要想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要在课堂上增加一些问题设问,也可以指定两名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设问和回答,以充分的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去进行更多的表达,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可以对一些涉及到政治观念的问题,对学生们进行多层面的提问,一个问题,让每名学生逐个去进行回答,且回答的答案可以不一样,让每名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回答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从而使初中的政治教育实施有所提升。
6.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时事政治。虽然我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也颁布了新的教育条规,但是政治实时在发生的变化,政治教材中的很多知识、事件,很快便成为了旧闻。而教师不能让学生学习政治的内容依然停滞不前,而应采取相关的措施,让学生的思想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当前的时事政治。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自身就应对当前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进行关注并分析,然后才能在课堂上讲解给学生。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