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2016-04-04于海峰
于海峰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于海峰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读为本的,教师要扮演好阅读课的角色,在教学中要学会“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学生的学习伙伴,注意淡化教的痕迹,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死书”,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出错,同时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张扬自身的个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方法枯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自由读书和感情朗读训练,削弱了对学生进行静思默读、读书勾画、读书归纳概括、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等方面的训练,整节课都表现为学生自由读书,或者教师强调“带着什么语气”“带着什么心情”的朗读训练,结果是学生课文没有读通、读顺,更难实现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的目的。
2.阅读教学中目的不明、要求不清。阅读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阅读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情,三者缺一不可。有些教师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各年级教学的要求不清,导致了随意性“滥读”现象的产生。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针对各年级学生要求偏高或偏低问题的出现,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重讲轻读,课堂提问随意。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常担心学生不懂,过于注重讲解和提问,占用时间多,导致产生“满堂灌”现象。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多为对字词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提问的方式多为“是什么”“怎么理解”等问题,缺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几乎没有自主阅读的时间,缺少对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章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品味,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营造轻松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就有探知的欲望。同样,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快乐的阅读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兴趣激发,就能使学生思维敏捷,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语文课也因此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阅读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第一步泛读,即浏览,粗知文章大意,理顺文章写作思路。在阅读过程中,词义、句义、语段的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即理解性阅读,即要求学生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阅读内容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知识。第三步,精读,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文章所蕴含的美,然后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使他们能结合问题理解文章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现代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优化教法,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没有标准,学生的兴趣、经历等各不相同,教师要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阅读体验与理解,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不限制学生的思考,反馈不要过早,以保证学生能在不受教师的影响下做深入地思考,对学生的回答也不要过早表态,多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指引学生自己悟出正确的见解。
4.重视课外阅读的评价。在实践中,许多老师均有同样的感慨,由于学生数、作业量,以及实际工作量限制,及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课外阅读有布置无检查,或者检查不力,导致了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课外阅读面的拓展,制约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的课标》中有关课外阅读目标的达成度大为降低。这已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的“瓶颈”,甚至在有些学校,有些班级已成为了“肠梗阻”,这就需要一定的评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总之,只有进行了有效的阅读,才能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才能和作者达成共鸣,才能领略文章的美。此外,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的阅读能力会使小学生受益终身,对他们今后的学业和人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实际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