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沈阳”建设问题研究

2016-04-0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沈阳建设发展

何 序 哲

(沈阳大学 幸福城市研究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21)



“幸福沈阳”建设问题研究

何 序 哲

(沈阳大学 幸福城市研究中心, 辽宁 沈阳110021)

通过对建设“幸福沈阳”的背景和重大意义的分析和阐述,界定了幸福城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幸福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重要启示;从而阐释了建设“幸福沈阳”的历史方位、总体环境、建设周期的分析;探讨了推进 “幸福沈阳” 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幸福沈阳; 意义; 启示; 历史方位; 原则; 目标

一、 建设“幸福沈阳”的背景和意义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说过:“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1]。追求城市更美好,生活更幸福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沈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宜居之都建设取得实效,城乡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以需求为导向的各项民生工程让全市810万人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要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3]。建设“幸福沈阳”是沈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紧密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和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总任务,充分把握沈阳市现阶段发展特征,满足人民幸福新期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1. 建设“幸福沈阳”的背景

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各主要经济体分化趋势明显,由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引发的不确定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沈阳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对改革的复杂、敏感和艰巨程度有充分的估量。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整体向好,新产业、新业态孕育的新动能不断壮大。更要看到,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的重要战略、沈阳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城市多年来发展积累奠定的雄厚基础、沈阳拥有一支善谋实干、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还有全市人民期盼和追求幸福所凝聚起来的强大合力,这些都是我们推进振兴发展,建设“幸福沈阳”的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

2. 建设“幸福沈阳”的意义

推进“幸福沈阳”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4],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作为判断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的重要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沈阳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跨越提升,实现发展指标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 建设“幸福沈阳”,是实现沈阳全面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宝贵经验。牢牢把握沈阳全面振兴发展梦是全市人民幸福之梦这一本质,以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切实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沈阳发展振兴的全过程,必将凝聚全市发展力量,万众一心,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生态宜居之都建设,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沈阳梦”。

(2) 建设“幸福沈阳”,是主动引领新常态、实现发展动力根本转换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6]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转型。面对沈阳市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挑战,以建设“幸福沈阳”为目标,能够带动全市供给侧改革,以新理念新动能,推动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保障改善民生所涉及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环境生态工程,以及智慧城市、文化创新、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业态项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消化房地产存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新城新镇建设,形成新动能、新引擎、新力量,对于沈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造福沈阳人民幸福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3) 建设“幸福沈阳”,是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建设“幸福沈阳”,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理念,树立“精明增长”和城市治理的系统思维,从城市发展要素、结构、功能着眼,突出问题导向,有效化解我市发展中已经出现的诸多“城市病”,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打造“惠民、兴业、善政”三位一体的沈阳模式。通过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提升沈阳市发展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完善沈阳市发展系统性;统筹民生、科技、文化,解决我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实现沈阳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尊重民意用好民智,实现沈阳市发展共建共享性,开创沈阳城市治理新局面。运用城市智慧管理,促进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服务水平、城市运行效率,努力让沈阳的功能更优、品位更高、环境更美。

(4) 建设“幸福沈阳”,是对全市人民幸福迫切期待的庄严回应。建设“幸福沈阳”是一项全方位的惠民工程,也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集体行动。系统总结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经验,围绕创新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创新改革带动民生建设的工作取向,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尽快完成沈阳“十三五”规划民生事业发展各项民生工程和今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实施10大民生工程的分解落实,确保各项惠民措施真正落地生根、早见成效,使我市改革发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以民生实际行动回应人民对“幸福沈阳”的新期待。通过强化公共服务,让市民出行、办事、就业、上学、看病、住房、养老更有保障;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让沈阳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城更净;通过提升城乡品质,让全市人民工作生活更具舒适感、愉悦感和幸福感。

二、 国内外“幸福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启示

1. “幸福城市”的含义和标志

简单地说幸福城市是能让市民体验到幸福感的城市。广义的幸福城市指市民对城市的经济、政治、人文、社会、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有较高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外界对城市有较高的向往度和美誉感。

幸福城市至少包含四个标志:

(1) 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创新、创业、就业环境良好;注重民生,收入分配合理,基尼指数较低。

(2) 较高的市民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较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环境、整洁的城市卫生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教育发达,宜居宜业。

(3) 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具有延续的城市文脉和较高的城市文化自觉;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特色,具有鲜明的城市精神。

(4) 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安全稳定;市民文明素质较高,社会风尚诚信;管理文明,服务贴心,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

幸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一般通过城市发展状况的客观统计指标和市民 “城市幸福感”主观评价指标权重综合衡量。

2. 国内外“幸福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幸福城市研究肇始于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首次将“幸福”纳入到城市规划的理想目标中,强调城市的本质是满足市民安居乐业需要的家园城市。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率先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概念,涵盖政府治理、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环境保护四类指标,引导社会发展向国民幸福最大化转变。此后,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和北欧各国都把国民幸福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

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目标应当是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精神和生态等多元需求,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幸福城市”。我国比较系统的“幸福城市”建设实践始于江苏省江阴市,早在2006年该市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目标。据统计,目前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幸福城市”发展目标。比较具代表性的有建设“五民五好”的江阴模式、致力“民生幸福”的深圳模式、打造“ 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长沙模式、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杭州模式、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成都模式、创建“人民幸福”的武汉模式、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青岛模式。

3. “幸福城市”建设的重要启示

从国内各城市建设“幸福城市”的具体实践来看,可以总结出建设“幸福城市”的两种思路:一是结合各自特点和发展基础,找准定位、扩大亮点构建“幸福城市”;二是以增强市民幸福感为目标,构建主客观相统一的指评价体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战略。国内“幸福城市”的具体建设实践,可以给人们七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1) 把人民幸福作为最高追求,致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实现城市更美好与人民更幸福的协调统一,高度契合。人民幸福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梦。在城市建设中把人民幸福落到实处,首先体现在“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理念上,同时既与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又与城市建设中文化是否发达,管理是否有序,服务是否高效,环境是否宜人相关。国内“幸福城市”建设实践启示我们,推进“幸福沈阳”建设,必须注重将发展的成果与市民共享,逐步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 要把加快均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建设经济发达的“幸福城市”,不断做大做强实现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是考察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人民经济收入的持续增加是幸福感提升的根本保障。要以提高人们幸福感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建立与人们幸福感、满意度提升高度融合的新发展模式。

(3) 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致力建设民生进步的“幸福城市”,统筹民生领域各项配套改革。民生问题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的幸福感直接相关。任何涉及民生的难事、小事,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柴米油盐都可能对人民的幸福感造成逆转和否定。因此,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幸福城市”建设的永恒主题。

(4) 要把宜居、宜业作为重要约束,致力建设生活舒适的“幸福城市”,实现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民幸福感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体现环保优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与提升人民幸福感结合。要坚持低碳发展理念,以美化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公共满意度为根本,加强城市绿色生态建设,全面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5) 要把文化繁荣作为强市发展战略,致力建设精神和谐的“幸福城市”,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文化消费、心理消费的比重和需求不断增加,这意味着精神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建构一种具有内在的张力和平衡,才会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幸福城市”建设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提升市民城市文化自信、自觉、自豪作为追求的目标。

(6) 要把社会安全作为有力保障,致力建设安定有序的“幸福城市”,提高城市应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城市安全对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着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和幸福感水平。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各类风险源排查,切实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坚决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劳资纠纷、公共安全等各类城市隐患,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社会安全和谐稳定。

(7) 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幸福城市”,建构独特的“幸福符号”。每一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使得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等方面必然产生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也会在特定城市特点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带有某种相似性和统一性的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因此,在体系的层面上推进“幸福沈阳”建设,就需要结合沈阳的地域特色,建构独特的、能够影响沈阳市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幸福符号。

三、 建设“幸福沈阳”的历史方位、总体环境、建设周期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家园,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关乎百姓福祉。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创新改革的攻坚期,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期,也是实现共享发展,全面建设“幸福沈阳”的紧要期。

1. 建设“幸福沈阳”的历史方位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十三五”规划和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发展10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能够在全国起到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城市形态”[7]。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创新中心,把沈阳打造成具有重大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构成加快推进“幸福沈阳”建设的历史方位。

建设“幸福沈阳”,必须准确把握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方位,以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统领沈阳城市建设,以“创新沈阳”为动力,以“智慧沈阳”为载体,以“宜居沈阳”为依托,以“生态沈阳”为支撑,以“平安沈阳”为保障,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推进“幸福沈阳”,让城市发展进步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建设“幸福沈阳”的总体环境、发展基础

(1) 总体环境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在深度融合和不断调整中缓慢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业态方兴未艾,全球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同时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从沈阳市看,经济趋稳向好,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经济规模、产业基础日益壮大,新兴产业、新经济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的出台、国家把沈阳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为建设“幸福沈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建设“幸福沈阳”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2)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沈阳市紧紧围绕“五大任务”、“三大目标”,全面改革创新,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4年底全面实现小康程度达92.7%,其中,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分别为:96.96%、81.83%、89.5%、96.61%、91.49%。

第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 610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8.6%;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5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6%;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已经投产或正在建设,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载体和平台;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机器人、航空、IC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进入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行列;金融、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沈阳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试点区域。

第二,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各专项改革深入推进,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验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国有企业改革稳步向前,非公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登记“三证合一”试点;金融、科技、生态、社会治理等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前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5.8亿美元,累计进出口总额实现535亿美元。

第三,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预计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6 630元,是2010年的1.65倍,年均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 525元,是201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4年人均消费支出24 223元,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945元,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 360元,增长12.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1连涨”;物价整体稳定,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2。

第四,文化科学蓬勃发展。城市文化品位持续提升,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稳步开展,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发明专利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开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五,社会事业建设取得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农合大病保险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就医条件显著改善,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保障性住房工作荣获省“推进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工作突出贡献”先进城市称号;一大批城建计划稳步实施,便捷快速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形成;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幸福铁西、幸福沈河成效显著,成为全国社会组织创新管理示范区;各领域重大预警机制普遍落实,平安沈阳建设成绩斐然。

第六,宜居生态明显提升。“青山、碧水、蓝天”工程扎实推进,辽河、浑河、蒲河、棋盘山、卧龙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治理效果明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7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0 m2,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5%;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库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3. “幸福沈阳”的建设周期

根据国内外体量相同城市的实践和上述沈阳所处的总体环境、难得机遇、发展基础综合分析,幸福沈阳建设周期不宜过长,以1~3年为宜。

四、 建设“幸福沈阳”的原则和目标

1. 建设幸福沈阳的基本原则

(1) 富民为先原则。要大幅提升沈阳的综合实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富民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同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2) 民生为本原则。要以持续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市民的健康水平,从而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突出特色原则。以问题为导向, 突出沈阳特色。一是要依托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设,以及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创新制造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发展定位,凸显特色。二是要结合沈阳独特的文化,在“幸福沈阳”建设中实现从“功能城市”向幸福的“文化城市”转型。

(4) 循序渐进原则。建设“幸福沈阳”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安排、循序渐进,稳步推动。应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的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推进幸福沈阳建设。

2. 建设“幸福沈阳”的总体目标

建设“幸福沈阳”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3年的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实现“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

“让城市更美好”是过程目标。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共享式发展”模式,让人民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从城市发展中得到实惠。

“让人民更幸福”是建设“幸福沈阳”的最终目标。要求政府把民生主线始终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之中。

3. 建设“幸福沈阳”的预期目标

建设“幸福沈阳”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沈阳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实现预期目标,一是政府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更有的放矢,更顺民心;二是要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所为,最大程度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4. 建设“幸福沈阳”的阶段目标

研究表明,城市幸福综合指数达到75分,表明进入幸福城市的初级阶段,市民感到比较满足和幸福,对物质层面的关注大于精神层面;幸福综合指数85~90分,是幸福城市中级阶段,市民整体感觉很幸福,对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大体同等关注;幸福综合指数90分及以上,进入幸福城市的高级阶段,市民以居住这个城市为荣,更重视关注精神层面。

建设“幸福沈阳”的阶段目标,建议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6年初步进入幸福城市,幸福综合指数达到75分以上。第二步,2017年幸福综合指数较2016年明显提高。第三步,2018年幸福综合指数达到85分以上,市民总体感觉生活幸福,在全国幸福排名名列前茅,实现“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的美好愿景。

[1] 欧文. 略谈古今社会状况所造成的一些谬见和弊害[M]∥欧文选集:第1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220.

[2]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 人民日报, 2012-11-16(04).

[3]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N]. 人民日报, 2016-02-24(01).

[4]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N]. 人民日报, 2015-12-31(01).

[5] 习近平.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N]. 人民日报, 2013-03-18(01).

[6] 何序哲. 优化党的政治生态建设 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612.

[7] 郭宏颖. 潘利国接受新华社和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采访时指出十大优势助力沈阳建设中心城市[N]. 沈阳日报, 2016-03-16(01).

【责任编辑李美丽】

On “Happy Shenyang” Construction

HeXuzhe

(Research Center of Happy City,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21, China)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ppy Shenyang” are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features of “well-being city” are define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and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being city”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ummarized;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verall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cyc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ppy Shenyang” are analyzed; and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ppy Shenyang” are discussed.

Happy Shenyang; significance; enlightenment; historical orientation; principles; objective

2016-04-07

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5adj001); 2016沈阳市政府智库办重点课题(2016SYZKB002); 2016中共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双服务”重点项目(沈教科办[2016]28号); 2016沈阳社科联项目(SYSK2016-18-17)。

何序哲(1969-),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2095-5464(2016)04-0400-06

D 64

A

猜你喜欢

沈阳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