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危机之编剧危机
2016-04-04陈雯
陈 雯
浅谈戏曲危机之编剧危机
陈 雯
危机者,《辞海》的解释是: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中国戏剧的现状是这样吗?候宏先生曾经说过:“在我看来,戏剧工作者进行自救的功力是充足的,积极性是高涨的,潜在力是源源不断的。”你看,戏剧的生命力是这样旺盛,这样的生机勃勃,关键在于潜在力的发掘。
戏曲危机,有主、客观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归根结底,还是观众、剧作者、演员的危机。我作为一个剧作者,对此,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
我在中国戏曲学院读本科的时候,有幸参加了首届全国知名编剧高峰论坛。如何不断提高戏曲创作能力,专家们的许多宝贵见解和经验,对我而言真可谓受益匪浅。然而,在受益的同时,我也深深感到作为一个年轻编剧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认识到写戏难,写好戏更难。
罗怀臻老师的发言给我印象颇深。他就当代戏曲作家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几点意见。他说,戏曲文学有着代代相传的脉络,不可能抽掉其中的一段,在当代戏曲文学的锐气受到挫伤的时候,我们要在延传前人的创造法则和美学艺术的前提下,勇于创新。而面对社会给予的一系列挑战,如泛评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他说,艺术的繁荣可靠金钱营造,而艺术的发展靠的是思考。作为一个剧作者,要淡化结果,坚持艺术的良知,坚持作家应有的尊严,要清醒自己的使命意识。
戏曲在当代社会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戏曲的生命何在?戏曲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困扰我已久的问题。就观众而言,戏曲较注重程式化,一板一眼的唱腔、动作,令很多年轻的观众不能接受,以至于现在剧场里大龄观众较多。偌大的剧场,稀稀拉拉的只有这些铁杆观众捧场,每当我想到这批观众也会慢慢老去,不禁感叹万千,悲从中来。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最终是通过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人们在关注戏曲命运时,常常把精力集中于戏曲舞台的兴衰荣辱上,却忽视了戏曲的艺术之源——剧本。一出戏好不好看,首先要看剧本是否有人物,有故事,有些戏的观念极其陈旧,远离时代,这不但培养不了年轻观众,反倒会吓跑他们。就编剧而言,根据调查显示,戏剧编剧是目前戏曲行业最缺乏的人才,社会需求量与日俱增,但同时编剧队伍素质和剧本质量不断下降,由此制约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造成戏曲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此,我认为编剧奇缺已成为戏曲发展的瓶颈。目前一些地方剧团面临人才大量外流的严酷现实,戏曲演员纷纷跳槽或转行,戏曲编剧队伍的人才流失情况更为严重。许多剧团的编剧走的走,散的散,所剩无几,只有原来的几个老编剧硬撑着,随着他们慢慢老去,戏曲编剧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危急时刻。
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上,戏曲编剧是一件十分艰辛的工作,是一个要能耐得住寂寞的行业。创作一部成功的作品不容易,纵然经过长年的努力,最后能捧出创作成果也非常困难,这使得年轻一代对戏曲编剧这一行业望而生畏,或转行或选择从事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客观上,由于当地政府对剧团实行差额拨款,剧团经济陷入困境,全团艺员收入低下,加上创作经费严重不足,使剧团在招引和留住编剧人才方面缺乏吸引力,一些有能力从事编剧工作的人员对编剧事业敬而远之,一些已经从事戏曲编剧工作的剧作者也纷纷选择告别“清水衙门”,远走高飞。
随着影视等娱乐产业的发展,影视编剧逐渐成为走俏的热门职业。相比之下,戏曲行业不景气,编剧收入得不到提高,因此编戏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原来从事戏曲编剧的作者纷纷转向影视剧的怀抱。
如果说行业不景气造成的戏曲编剧待遇不高是编剧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那么戏曲编剧本身专业方面的难度则是内因。戏曲编剧必须精通音乐和唱腔,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外,如果不了解和通晓音律、节拍、韵脚等一系列曲艺知识,就不可能当一名合格的编剧。另外戏曲编剧还要熟悉舞台、灯光、唱腔甚至方言等,要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比如我们福建的高甲戏、歌仔戏等,属于典型的民间戏曲艺术,主要流传在福建闽南地区,唱词都是当地的方言,要懂当地方言的人才能写剧本,这无疑又加大了编剧的难度。
以上种种困难,要求我们年轻一代的编剧必须多看、多想、多写,关注生活,多发现、多积累。在吸纳传统的基础上,要创新、要飞跃。创新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一切戏曲作品成功的要旨。但是又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失去作品的真实性。此外还要切忌写一些空泛的、概念说教似的作品。写戏要的是天然,不是妄加修饰的那种华丽,而是作家发自内心、灵魂深处的东西,那些矫揉造作的、合成的东西一定是不好看的。因此我认为,编剧写的东西必须是自己喜欢的,一个自己都不了解、不喜欢的故事,是绝对写不好的。所以,戏曲编剧必须要确定自己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深度。
陈雯:福建省浦城县文化馆
责任编辑: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