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发展的维度及价值

2016-04-04周子强

影剧新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艺术

周子强

微电影发展的维度及价值

周子强

许多知名电影艺术工作者的直接参与,把常规电影的艺术风格直接带入到微电影的制作中。它们制作精良,画面精美。顾长卫、蔡明亮、许鞍华、姜文、张艺谋、高群书、王小帅、陆川,滕华涛等知名导演纷纷加入。如顾长卫导演的《龙头》是一部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影片。三个作家坐在一起谈论生死。许鞍华的《我的路》讲述边缘变性人的路。一面是来自家庭中妻子的不理解,一方面是来自同类人的鼓励支持,何去何从,只是自己要选择的路。他们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微电影的艺术水准。

影视艺术创作传播过程具有三重角色的属性,“文化人”、“社会人”、“经济人”。“文化人”指人的文化属性,是对文化价值的追求。“社会人”指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观。“经济人”指的是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渴望获得回报,在影视艺术中,表现为对票房与收视率的追求。微电影这一艺术样式,对于这些知名导演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人”与“社会人”的价值追求,他们通过微电影,进行更为自由的艺术创作。他们所做的,是艺术实践与思想启蒙的路。

微电影的精英化与艺术化的维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不至于微电影沦落为无节操无水准的粗制滥造之作。

微电影近些年发展如此迅速,得益于广告商对于微电影的广告价值的追捧。营销性微电影在宣传中具有巨大的魅力,如广告微电影《一触即发》、凯迪拉克的广告《66号公路》、佳能的广告《让我留下》,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广告商在微电影那里找到了新的方案,优秀的广告不是把商品硬性地塞给观众,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让观众去接受。 微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微箴言”:粉丝过百,你就是一本内刊;粉丝过千,你就是一个布告栏;粉丝过万,你就是本杂志;粉丝过十万,你就是份都市报;粉丝过百万,你就是份全国性报纸;粉丝过千万,你就是省级电视台;粉丝过亿,,你就是CCTV。如果一部微电影的点击过千万过亿的话,它的宣传效果并不亚于在各电视台投入的广告。

微电影中穿插了各种各样的广告,通过特定镜头、背景环境、台词植入等方式宣传相关的品牌,也会通过影片的片头和结尾植入赞助商的LOGO。微电影的广告效果,让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扶持,这是商业化发展的一个方面。

微电影的商业化发展,还包括专业的视频网站制作的付费微电影频道。当前,一些视频网站拿出制作资金,邀请专业人士,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微电影,专门设立的频道,让观众付费观看。观看这样的一部微电影需要付费五元,如果点击量大,付费观众多,微电影就走出了一条盈利的模式。土豆网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微电影原创中心,走高端路线,选用名导演,名演员。

为了追求点击率,商业化的视频网站也给普通网民提供了上传的平台。优酷网推出了专门的微电影项目——幸福59厘米,鼓励普通民众上传他们的微电影作品,爱奇艺推出城市印象系列,展现各地的人物和故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每一次技术革新,最终会带来人们在意识和观念上的更新,进而对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正如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说:“我们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 此言深刻地揭示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成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类似于此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将会开创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给人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微电影,正是这样一种表达的手段。

这类微电影由普通网民自发拍摄,纯属自娱自乐。它打破了传统电影导演、编剧、摄像的分工,对于平民百姓而言,电影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形式。与微博一样,微电影也具有平民化,去中心化、碎片化表达的特点,成为了一种自媒体。微博通过文字来表达自我,而微电影则用影像的方式,对一般民众而言,这是一种更为艺术化的表达。而且,这种表达不是单身式说教式的,而是交互式娱乐式的。受众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观看,在观影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暂停、快进,并且发表对影片的评论。甚至,受众可以参与到剧本的编写、影片的拍摄、后期的制作中。电影制作成为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实践。不管是影片的拍摄者,还是受众者,都从这种艺术实践得到成就感。

网民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一部微电影时,就会把它转发到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如博客、BBS论坛,微博、以及各类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等等,也会通过即时传播通讯,如QQ、微信等方式进行分享。 这个过程中,受众的角色转化为传者的角色。除了可以顶一下、踩一下、甚至可以写出自己的评论,而不去转发。当今的时代给予了每一个人自由表达的权利。一部微电影,网民可以在后面自由跟贴与点赞,这就形成了一个“部落社会”。麦克户汉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这是一个著名的公式。一部微电影的众多粉丝聚集在一起,他们找到了归属感,他们的关系,如同一个部落的人。[2]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类型,其产业潜力巨大。这种潜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拓展了电影产业链。我国电影产业最大的瓶颈是票房独大,产业链拓展乏力,而微电影之于电影产业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链拓展力度上。可以说,微电影是数字新媒体时代我国电影发展的产业先锋。

目前,微电影放映基本还处于免费状态(收费微电影尚未取得主流地位),微电影从放映的环节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收益来源只能来自制作环节,这也是微电影最早与广告结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目前微电影的产业链拓展而言,微电影在广告产业、旅游产业、网络产业、游戏产业等方面均有所涉足,尤其以广告产业的产业链拓展最为成熟。其二是微电影为电影产业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呈井喷之势的微电影创作热潮在某种程度上点燃了全民参与电影创作的热情,也为电影人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提供了丰腴的土壤。对于电影产业而言,微电影剧本层出不穷的创意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微电影与大电影产业形成互动,成为大电影产业的有效组成部分。微电影产业不仅培育了一批拍电影、看电影、欣赏电影的人群,还为高质量的电影制作输送了一批创意人才。文化新载体的微电影借助新媒体、新渠道,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新亮点和新趋势,取得了以小博大的成就,为大片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总之, 微电影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微电影的艺术特征使之能承载社会思考,凝结文化品位,彰显个人才华,实现与社会的对话、与世界的对话,传递中国梦想。同时,微电影的产业属性,也引起投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将会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开发和制作以及周边产品方面不断创造产业价值。可以利用微电影这种崭新的文化传播语境将中国情感、中国梦推向海外,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书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2] 王文娟:《探讨电子媒介时代的部落化》,《东南传媒》2010年第7期。

周子强: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吴建军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身边的艺术
可爱的艺术罐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