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编剧遇上形体戏剧
——观形体戏剧《吾爱至斯》有感
2016-04-03李茂云
李茂云
当编剧遇上形体戏剧
——观形体戏剧《吾爱至斯》有感
李茂云
形体戏剧自上世纪50年代在欧洲形成并发展以来,便在欧美及世界各地流传。运用人类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方式——身体语言、外在的情绪加上面具与戏剧形式进行有机融合,以动作为主体替代语言表现局限的形体戏剧( Physical Theatre),在国际戏剧界已成为业界颇具时尚的戏剧表演形式。尽管他的演剧形式内涵是那么丰富,令观众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与角色共同来完成他们的舞台创造,但在艺术形态上我们是否可以将形体戏剧理解为哑剧的后裔,只是在演剧形式、剧情容量和对演员个人的素质要求方面,形体剧较之哑剧的表现内容更丰富、更复杂、更具有多意性。
近期,笔者有幸在北京观摩了由三拓旗剧团创作演出的形体戏剧《吾爱至斯》。剧情简介如下:城市中行走的一对老人,转身瞬间误把彼此丢掉,相伴一生的深情与记忆,被命运无情剥离和嘲笑。余下的生命之中,找回对方是他们唯一共同的目标,然而时间在飞逝,蹒跚的步伐将希望一点一点消耗。庞杂与喧嚣,毫无头绪的寻找,孤独与渺小,难辨归途的大道。……但依旧有愉悦和欢笑,她和他在迷失之中不经意的重温美妙。整个九十分钟的演出演员没有一句台词,也不换景,偶尔只有演员(角色)在情绪高涨时发出吱吱呀呀的表达内心情绪的声音。诚然,舞台灯光和音响伴随着演员情绪的起伏而变化,是角色情绪的外在表现、形体语汇指向性更明确,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理解。演员运用肢体语言、表演技巧来诠释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某些特殊情形下的强烈情感,使演员的表演对人物性格的表达更富有节奏感、更具有张力,对剧情的发展更具有指向性。
从演员表演的层面来看,形体戏剧演员的表演技巧、综合素养要求更全面。作为业内人士,我们此前接触的哑剧、形体戏剧,多为小品、片段或者是某一类特定题材,如前不久在某视频网站流传的哑剧表演《流行色》。而以哑剧、形体戏剧的形式演出一部大戏,有完整故事情节、人物情感的大剧,对演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因为无论是话剧、音乐剧还是戏曲,都可以以唱、念、做、打来释放演员表演的情绪和艺术感染力,来影响观众,即便是无言的舞剧其舞蹈演员的表演也是在初始的训练中就养成了的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艺术形象的内心情绪,他们是素面面向观众,故事情节较戏剧显得更简约,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理解,剧情不如形体戏剧那么复杂、曲折。而且多是人们熟知的故事、传说,即观众已有对原作品的记忆。如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把酸枣》、《梅兰芳》等等,舞剧的指向更直白、明了,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但形体戏剧从题材到演员的表演较舞剧要复杂的多。观众的注意力始终处于寻找、判断、理解的过程,观众在观演过程中始终跟随演员的表演,在寻问、在思考,甚至有点儿累,没有舞剧那么容易被人接受。而且舞剧的表演,全剧可以通过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乃至群舞来细分故事,以提示观众注意。
此外,当编剧遇上形体戏剧可能就得抓瞎。舞剧的编剧可以有更多的舞台提示。而形体戏剧更多、更主要的是在导演的多次实践、演绎之后。在每一次的演出之后都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使之更符合剧情的要求。正如《吾爱至斯》的导演赵淼介绍创作体会时所介绍的:我们会用六到八天,迅速把一个不尽完善的故事梗概搭出粗架子,这样可以建立演员的角色感和把握基本的行动。细排重点是形体的细扣和丰富,我们会为了一个场景和细节准备三至四种表现方法,轮番尝试,选择最为恰当满意的保留下来,这个时候在手段上,我们开始做加法。如形体戏剧《6:3III黑故事》演出八场,形体表现内容将近改了2/3,直到最后一场,才是我们最满意的。我想,他们的这种创作更多是舞台实践,是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在舞台呈现时的最佳状态,是与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较为贴切的满意表达。而这一切,似乎跟编剧的表述无关。因为编剧在创作之初已经把故事的立意、人物的性格类型、剧情的发展提供给了导演和演员,在二度创作方面,形体的语言可能与编剧的创作渐行渐远,这也许是形体戏剧与其他舞台剧的本质区别。尤其在形体戏剧舞台呈现过程中,二度创作只需要根据编剧初始的创作纲要进行完善,在舞台排练过程中找到形体最能表达编剧语言的感觉,才算完成了编剧的意图。而这一实践、调整的过程,可能与编剧毫无关系 。
《吾爱至斯》表现的是一个并不时尚的话题,但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一对走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老年人,由于偶然的走失,引起了他俩近乎疯狂般地相互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他们或许擦肩而过,或许直面对方,但由于双方都患有老年人的常见病:老年痴呆症(阿尔兹海默症)、孤独症等等,更由于如今喧嚣的世界,满世界的低头族,以及民众的信任缺失,为他们的寻找更加增添了几分辛酸和无奈。虽然这一切是用了形体、夸张、变形的手法在表现,但我们却能从表演中看到社会的喧嚣、人的自私、迷茫。
艺术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关键是创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切入,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前些年关于老龄题材的舞台剧,如北京人艺的话剧《甲子园》,还有电影《飞越老人院》等等,而今三拓旗剧团用形体剧的形式表现这类型题材,对从事编剧的我而言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启示。同时,当编剧遇上形体剧,是高兴还是沮丧,每个编剧的感觉肯定不尽相同。
李茂云:景德镇艺术创作研究所
责任编辑: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