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竹山房写金戈
——清代戏曲家蒋知节生平及创作考述

2016-04-03蒋国江

影剧新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戏曲

蒋国江

秋竹山房写金戈
——清代戏曲家蒋知节生平及创作考述

蒋国江

江西铅山人蒋士铨是清代杰出的戏曲家和诗人,这已为现当代戏曲研究者所熟知。蒋士铨的次子蒋知节继承其父的戏曲创作天分,创作有反映平“乱”题材的剧作三种(即《阿修罗》、《背子厓》、《平海记》),这点鲜为人知。本文全面考述了蒋知节的生平、交游及创作,尤其对他的戏曲创作成就进行了深入地考述及探析。

一、生平及诗词创作考述

蒋知节(1755—1813),字冬生,一字守初,号秋竹,又号竹城,江西铅山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戏曲家蒋士铨次子。据《清容居士行年录》,蒋知节生于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九日,时年蒋士铨三十一岁。另据同治《铅山县志》卷十六《文苑传》,蒋知节“弱冠入邑庠,同邑编修张绍渠美其才,以女妻之”。乾隆四十四年(1779)秋中“本省乡试十三名,复出钱蘀石先生门下”(《清容居士行年录》)。后“公车北上,名益盛”,乡先达曹秀先尚书与熊枚尚书见知节之制艺文,大加称许,认为必擢高第。故屡试,但都未能如愿。虽得学博,但非其素志。“于是短衣匹马,从缊侍郎度紫荆关,沿大同出塞阅诸部兵,酒酣耳热、驰骋校猎,以吐其抑塞磊落之气。”[1]另据其现存词作可知,他不仅曾游历河洛中原,北走燕赵,还曾东游齐鲁、西行三秦,行踪遍及北方各地。

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黔楚发生苗变,镇箪镇(今湖南凤凰县北)苗民吴半生、吴陇登、吴八月及乾州(今吉首市西南乾州镇)苗人亦共同起事,后围困永绥(今花垣)、乾州。同知宋如椿被杀,贵州总兵珠隆阿被围于正大营,苗疆大震。二月,乾隆帝诏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及湖广督抚合兵征剿。[2]而蒋知节亦参加了这次战事。据同治《铅山县志》卷十六《文苑传》:“福贝子经略黔楚,延入戎幕,治军书劳勚甚著,而未尝求进一阶。”福贝子即福康安,贝子为其封号。

能两度赴边疆参务军事,尤其是被乾隆朝重臣福康安延入幕府,可见蒋知节具有不俗的军事谋划才能以及其父的匡济天下之志和“任侠之风”。后因长兄知廉(1752-1791)、三弟知让(1758-1809)先后病卒,便辞归养母,先后主讲安徽紫阳、扬州广陵两书院,藉脩脯以供甘旨。其间,于嘉庆乙丑(1805)年,参与由南丰人曾燠组织、有吴锡麒、乐钧、郭频伽、刘嗣绾、金学莲、彭兆荪、江藩、储玉琴等名士参与的消寒社集。[3]另据《林则徐集·日记》,嘉庆十八年(1813)正月十二日,林则徐往扬州安定书院拜会山长吴锡麒,十七日赴廖都转之席,演春台部,蒋知节(掌广陵书院讲席)亦在座。不久,蒋知节“丁艰以忧瘁,亦卒,年五十有九”,“以孙志章官,累赠至资政大夫”[4]。

除了与吴锡麟、乐钧等人有共结诗社的交谊,蒋知节还与赵怀玉、吴嵩梁(号兰雪,东乡人,蒋士铨门生)、凌廷堪、严骏生、潘逢元等诗文名士交游唱和往来。其中名列“毗陵七子”之一的江苏武进人赵怀玉(1747-1823)有《洪同年梧招同蒋学博知节包孝廉扬州世臣善田上人及儿子焈同游湖上用少陵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韵》《立夏前二日江户部涟汪太守端光扬州蒋广文知节贵观察征招同吴祭酒锡麒洪太守梧泛舟湖上至桃花庵看牡丹用东坡泛颍韵》《吴祭酒锡麒以余有关中之役招同江涟洪梧蒋知节三同年南馆汪太守端光贵观察征饯于小香南馆各有赠句而无五言古诗因补是体用以留别》三首诗,记载他与蒋知节及吴锡麒等于嘉庆十五年、十六年的游冶唱和之事。另据清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卷五:“苕庵(潘逢元)又有同兰瘦竹刺史、蒋秋竹孝廉观魏长生演勾栏院本《金缕曲》……”[5]则蒋知节(即秋竹)还曾与潘逢元(字苕庵,扬州人,擅填词,曾游幕津门)在京津勾栏剧场共同观看名伶魏长生之戏曲表演。

蒋知节本人亦工诗擅词,“多才多艺”,其诗名文才在当时“声望甚高”(同治《铅山县志》)。其文宗先正,诗守家法,《铅山县志》著录其《冬生诗钞》,但未见流存。其词雅而别致,在当时享有盛名。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论及“蒋知节词”云:“心余太史颇以工词称……其嗣君秋竹广文(知节)词独清妙,吴兰雪香苏山馆集中,附其体牛坳吹笛图洞仙歌云:‘谁家牧子,下斜阳樵径。短笛声清四山应。任吹来天籁,略带宫商,浑不减、五月落梅风韵。知音桓子野,倾耳风前,一样青云动幽兴。悬簿遍高门,挟瑟吹竽,难陶写、骚人情性。便白石南山宁生歌,也不令斯时,溷人清听。’可谓别具妙心,自饶雅韵。”[6]

《全清词》辑录蒋知节词十一首,其中《洞仙歌》词十首(《全清词》据吴嵩梁《新田十忆图咏》辑引),《水调歌头》一首(《全清词》据严骏生《餐花吟馆词钞》附词辑引)。《洞仙歌》满纸写景抒怀之丽词俊语,描摹出山乡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致,并以真切的语句展露了词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及拳拳思乡之情。如《洞仙歌》其一云:“春晖昼永,散晴霞一片。棉样花光护庭院。正杖扶鸠玉,觞献鹅黄,更不数,世外桃源仙眷。软红尘土里,待借全林,回首家山隔乡县。艳说五侯鲭、沾禄何时,争忘得、兰陔馨膳。依旧是年年介眉时,但南望停云,祝亲长健”;其第六首则提到其短衣匹马、南游北走西行的壮游经历,如词中云“素秋千里接,石磴红泉,相近麻源第三谷。短策走中原、入洛游梁,又来听、燕歌秦筑”。《水调歌头》则为抒怀言志之作,作于寓居济宁时(前有小序云:“任城寓所读小秋词稿,倚此题赠”),系读严骏生(1772-1824,字小秋,江苏上元人)词稿后的题赠之作。词中“襟怀净冰雪,文字足波澜。彩笔干霄气象,绮岁早登坛。几许柔肠旖旎,几许壮心慷慨,开卷集悲欢。为君浮白堕,累我写乌阑。三生恨,百年事,十分难”[7]等语,称赞了严骏生词的襟怀坦荡、跌宕多姿以及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思考,这应该亦是蒋氏的自况和期许。

二、戏曲创作考述及探析

除了能诗擅词,蒋知节同样继承了其父蒋士铨的戏剧创作才能,撰有《阿修罗》《背子厓》《平海记》三种,《曲目新编》著录,注为“铅山蒋知节作”。前二种题作《秋竹山房二种曲》,各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后一种《平海记》则已佚。秋竹山房是蒋士铨所筑藏园内的景点之一,蒋知节号“秋竹”,其戏曲作品又题作“秋竹山房”,显然是有意赓续铅山蒋氏擅长戏剧创作的家学。

值得注意的是,蒋知节的三种剧作题材皆与平“乱”有关,《阿修罗》是平定魔界之乱,《背子厓》是平定湘黔苗人之“乱”,《平海记》虽因久佚不详内容,但从剧名来看,显然亦与平海“寇”有关。清代戏曲多教化忠节的节烈题材剧,据有关人士统计,清代节烈剧多达41部,而这类作品尤以蒋知节所生活的乾嘉时期居多,蒋知节之父蒋士铨,蒋士铨的友人周埙、唐英、董榕等皆有著名节烈剧传世。[8]而清代节烈剧繁盛的原由正如学者林叶青指出的,“戏曲发展到清中叶,随着封建儒家文化的全面回归,广大儒生士子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出发,以封建伦理道德劝世、喻世,一时蔚为风气,伦理说教剧充斥剧坛。”[9]但蒋知节没有迎合这种戏剧创作思潮,亦没有延续其父之创作风格,而是另创新风,嗜好与平“乱”靖边、保国安民有关的社会斗争题材,并为此连作三剧,这显然与他曾随大军北征、南征的独特经历有关,从而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史贡献了三部奇异内容题材的剧作,并且从题材到人物都独具风情、别开生面,不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及文学价值,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阿修罗》及其艺术特色

《阿修罗》,全剧共十二出,接近传奇的体制,《曲目新编》著录,但收入杂剧续补遗之中。有清乾隆间秋竹山房刻本。一册。封面题:“外史传奇,阿修罗,秋竹山房。”卷前附《法苑珠林》,本事出于此。“阿修罗”系梵语,略称“修罗”,意译“不端正”、“非天”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经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系六道之一。《立世阿毘昙论释》云:“阿修罗者,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听种种教化,其心不动,以憍慢故非善健儿,又非天,故名阿修罗。”据《法苑珠林》引《长阿含经》云:“阿修罗大有威力,而生念言,此忉利天王及日月诸天行我头上,誓取日月以为耳珰,渐大瞋恚加欲捶之。即命舍摩梨毘摩质多二阿修罗王及诸大臣,各办兵仗往与天战。”另据《法苑珠林》引《观佛三昧经》,阿修罗后又与帝释和解,并以女适之,取名悦意;其后因帝释与诸采女游冶,悦意心生嫉妬,遣五夜叉往告父王,于是阿修罗重又举兵进犯天阙。蒋知节《阿修罗》一剧搬演的便是须弥山罗睺阿修罗与帝释斗兵事。

1、神魔题材的别出机杼

全剧十二出,即《天诫》、《魔构》、《缚魔》、《聘美》、《星迓》、《粲归》、《缘障》、《诬报》、《灵集》、《恩原》、《风驱》、《会庆》。剧叙帝释憍尸迦历修万劫,位极九天。某日,月孛星官来奏,须弥山四面氛雾甚恶。帝释召见太阳太阴二星君,以阿修罗法大有法力、难以调伏,要他们多加提防。果然,须弥山摩婆帝城罗睺阿修罗召见麻哈各拉,商议取日月二丸为耳璫之法,并邀来毗摩质多阿修罗王助战。帝释为护日月,召来紫炁月孛等神兵天将与阿修罗奋战。阿修罗战败,毗摩质多阿修罗被擒。罗睺阿修罗只得返回妙高山。其女舍脂有八万四千姿媚、绝世无双,帝释欲选为天妃,便遣老人星前去说聘。罗睺对帝释心衔旧怨,但拗不过老人星及阿修罗夫人一再劝说,遂答允这门亲事。天庭令天喜红鸾等星下界迎娶舍脂,封为悦意夫人。罗睺护女心切,遣婢仆小罗罗陪嫁天宫。帝释与悦意夫人同游天界欢喜园,适逢十二品妙莲花开放,帝释欲由众侍女陪同向荷香深处游,遂令夫人先回。喜欢搬弄是非的小罗罗,以与侍女同游有违圣德劝阻帝释,遭帝释痛斥,衔恨在心,密遣五夜叉下界禀报。闻知此事,罗睺阿修罗大怒,请来勇健威势修罗王、奢婆罗修罗王、舍摩利修罗王、勇跃修罗王、华鬘威势修罗王与鞞摩质多修罗王一同兴兵进犯天庭。帝释召来五岳、四渎、四镇、四海诸神前来助战,神魔恶战斗法。见众修罗难以降服,天神乾达婆献计,让帝释入天堂诵持无上咒语,驱动风神助战。风刀狂舞之下,众修罗四处逃窜,钻入藕孔逃生。妖氛尽扫,日月重光。帝释设天清地宁之会,神灵同庆。

仅从题材类型来看,《阿修罗》是古典小说戏曲中常见的神魔题材作品,与西游、封神、东游等大致可归为一类;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深深打上中国文化烙印的描写三教之争的神魔题材作品,而是取材自《法苑珠林》及所引录的《长阿含经》《观佛三昧经》等佛教原典著作,成为中国古典戏曲及文学史中罕见的以阿修罗和帝释为主人公的作品。可能正是看到阿修罗题材前人未有涉足,说的又是自己熟悉的征战平叛之事,蒋知节才创作了此剧。剧中出入的主要人物,如端居善见城的帝释憍尸迦,居住在须弥山摩婆帝城的罗睺阿修罗及其妻女,毗摩质多阿修罗等六路阿修罗以及魔将麻哈各拉、天神乾达婆等皆为古印度佛教或西藏密宗中出现的神魔人物,他们在中国传统神魔小说戏曲中罕有出现。其所搬演的阿修罗与帝释憍尸迦争胜后又结亲讲和,之后又受人挑拨兴师动众进犯天庭,最终败于风刀、从藕孔逃脱等极具佛教原典色彩和古印度异域风情的奇异故事,亦与中国古代传统神魔题材小说戏曲判然有别,让人新奇和大开眼界。

2、人物塑造更具复杂性和多面性

虽然全剧自始至终贯穿着邪不压正、以下犯上必败的主题思想,但难能可贵的是,剧中对帝释、罗睺阿修罗等神魔人物并没有像古代同类题材作品一样进行单一化、脸谱化描写,人物塑造更具复杂性和多面性,一洗前人窠臼。

比如剧中两大主角各有优缺点。帝释是天庭之主、众神之王,“历修万劫,位极九天,统驭三光”,神通广大,天庭在他的治理下天清气宁,天神们亦对他无比敬重;但他迷恋女色,闻知阿罗修之女貌美,便不顾神妖之别,将其聘为正妃,婚后又移情别恋,抛开正妃,与侍女私自往荷香深处游嬉,因此作者借小罗罗之口,批评他“不守伉俪之好,内作猥亵之游,有亏圣德”。罗睺阿修罗出身异类,“出食淤泥,长成异相”,是阿修罗之首、魔界之王,法力无边,为人喜怒无常,又擅用妖法惑人心志,有魔王的本性,但当帝释遣老人星前来求聘其女时,他不是暴怒推却,而是礼貌接待,并与夫人商议后,听从劝告答允了这们亲事,借此与天庭修好,可见他亦是个有礼有节、尊重妻子和明白事理之人。后来之所以重新反叛,也是帝释有负其女、圣德有亏在先。而且他还有个贤德敢谏的夫人以及才貌双全又贤淑的女儿舍脂,后来舍脂被聘为天妃。可见阿修罗家庭生活之和美温情,这显然有别于大多数古典文学及戏曲作品中对妖魔鬼魅及乱臣贼子的描写。

当然,蒋知节《阿修罗》的缺陷也比较明显。有限的十二出篇幅,描写各路神祗、妖魔上下场的篇幅就占了将近三出(即《缚魔》、《星迓》、《灵集》),且这些上下场描写大多雷同冗长;而对阿修罗与帝释法力神通、神魔战斗场景以及其他富有戏剧冲突的场景的描写则比较单薄,故事情节还不够丰满。因此还可以浓缩精简上下场等重复多余内容,留下有限的篇幅去铺叙其他情节,增添波澜及戏剧性。

(二)《背子厓》的创作及价值

《背子厓》,《曲目新编》著录,但收入杂剧续补遗之中,且题为“贝子岩”。有乾隆间秋竹山房刊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封面题:“外史传奇,背子厓,秋竹山房。”

全剧共八出,即《苗愤》、《帅侦》、《神芘》、《孽狂》、《筹幄》、《饵蛮》、《梦叙》、《崖化》。剧叙世居黔楚之间的苗人,自猎自耕。乾州官府要他们每年立春时,选美貌苗女抬阁戏耍,乘机奸淫,又对苗人盘剥无度。苗民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攻打官府,苗疆总管落荒而逃。福将受命领兵平叛。在当地乡老的引领下,剿抚并用,挥师深入苗地。苗人攻打永绥城,前来民苗疆寻夫的民妇吴氏请缨杀敌,土地神杨潄变化作民女为守将报信。永绥城之围解,苗民头领吴老登情愿投降,并先献另一头领吴老秋请赏。福将初欲收苗人之心,未杀吴老秋。吴老秋之子遣家人前往探监。老秋告之且慢降,看官兵胜败另作计议。见其子不降,福将将吴老秋凌迟示众,然后大举进攻横岭苗寨,并召来金川士番兵为开路先锋。土番兵献屯兵计,智取苗寨。途中,马援、武侯托梦福将,令他激流勇退、五湖潇洒。福将率兵攻至背子厓,在吴老登帮助下,降服苗寨全部。大赏众人后,福将坐化登仙。

1、《背子厓》创作缘起

据笔者考察,《背子厓》是剧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稍加艺术虚构创作的一部时事剧。剧中所叙事件及主要地名、人名与清人魏源《圣武纪》之《乾隆湖贵征苗记》所载相同或相近处甚多,如:剧中苗人首领吴老登(即《圣武纪》中吴陇登)、吴老秋(即《圣武纪》中吴八月)等攻占乾州,清军主帅福将(即《圣武纪》中云贵总督、贝子福康安)招抚吴老登,擒获吴老秋,吴老秋之子负隅顽抗,最后福将率兵攻占背子厓(《圣武纪》作坝子岩)并卒于此。比如《圣武纪》之《乾隆湖贵征苗记》载苗人反叛,后清军主帅福康安等率军平叛,攻战龙角硐,苗乱首领吴陇登归降、吴八月被擒获,以及清军主帅福康安卒于军之事,云:

(乾隆六十年)乙卯正月,贵州铜仁府苗石柳邓妖煽其党,官扑之,遂叛,焚掠松桃厅正大营。湖南永绥黄瓜寨石三保应之。永绥副将伊萨纳、同知彭凤尧以兵六百往捕,狃于勾补之役也,贵苗缚献。而镇箪镇总兵明安图,亦以兵八百携绳索以往,会营鸭酉夜苗,忽数千焚鸭酉。镇箪镇苗吴半生、吴陇登、吴八月及乾州三岔坪苗同蠢动,火光照百十里,军中止短刀,无火枪,镇箪路绝,议向永绥,……

九月下诏,暴诸苗罪状,晋封福康安贝子,和琳一等宣勇伯,以风厉将士。十月奏克毛豆塘、摩手寨、龙角硐,进牛练塘,围鸭保,距平陇贼巢尚七十里。时苗酋皆许官爵花翎散苗,优以金钱,吴陇登亦许擒吴八月自效,然吴八月虽被擒,其子廷礼、廷议复与陇登仇杀,负隅自若。……

(嘉庆元年)五月,大学士忠锐嘉勇贝子福康安卒于坝子岩,赠郡王,谥文襄。六月,和琳复乾州,使额勒登保等进攻平陇 [2]

故此可以说,《背子厓》一剧是蒋知节据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元年福康安等率兵征苗之事稍加虚构而成。

福康安卒于嘉庆元年,蒋知节卒于嘉庆十八年,则《背子厓》当作于嘉庆元年至嘉庆十八年间。乾隆后期,严禁戏剧关涉清朝字句或扮演清朝服色。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乾隆颁布谕旨,其中提到“如明季国初之事,有关涉本朝字句,自当一体饬查”[10]。另据四十六年江西巡抚郝硕《覆奏遵旨查办戏剧违碍字句》:“又《红门寺》一种,扮演本朝服色,应呈请查办。”[11]《红门寺》,现有京剧同名剧目,剧演总督于成龙查办红门寺恶僧法炳强占民女之事,属于清官戏。蒋知节据福康安征苗事迹写成的时事剧《背子厓》作于禁戏令颁布之后,虽说其在剧中竭力讴歌了福将的用兵如神和赫赫战功,剧末还将其神化,但此事毕竟有违朝廷禁令,而且剧中福帅原型还是深受乾隆宠幸的元勋重臣福康安,所以这份胆识与魄力还是让人惊叹!

2、《背子厓》的创作价值及意义

尽管蒋知节创作《背子厓》的主观意图是宣扬皇朝天威不可

侵犯和美化福康安的善于用兵,但客观上为古典戏曲史贡献了一部罕见的描写古代苗疆地区生活和斗争场景的作品。比如第二出《帅侦》中被召来问话的乡老说到:“所有苗子家山沟之下,薄有水田,可耕,山上有水而无草,尽可屯兵数万,不愁枯渴,大兵只由山顶前进,沟中居人势必倒戈归顺矣”、“苗子有穷富无贵贱,每当有事相争,力能雇养千人者,即带千人打仗,或多或少,按日给粮,与敌相持。利于连战速战,不能旷日持久,久则有日减无日增。”又如第四出《孽狂》写吴老秋儿媳前来探监时,对这个苗女的服饰穿着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小旦苗女戴长大银首饰大耳圈大项圈锁花衣赤脚花鞋上。”这些描写有助于后人了解古代苗人生活及生产状况。

此剧还无情揭露了地方官吏对苗族人民的盘剥无度和欺男霸女,道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如第一出《苗愤》开篇麻老巴(花扮)云:“况且乾州官儿每年要我们美貌妻女装扮立春抬阁戏耍,乘便奸淫,十分可恼。那江广两省客家又从买卖中大戥大称,多方盘剥,尤为利害。我们想想总是一死,不如反了罢。”作者不仅借苗人之口道出了他们凄惨境遇及造反原由,还直接通过主人公福将之口来鞭挞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表达对当地人民的同情。第二出《帅侦》写到:

我想这班苗民,虽是异类,亦复可怜。闻得地方官与客民鱼肉其人,致生变乱。自为剿抚并用,方不伤天地好生之心,朝廷爱民之德也。

【锦缠道】恨庸奴坏官方骄贪更奢,那管万民嗟。激人心学螳螂奋臂当车。为甚的舍残生情甘捕蛇,遇循良争欲留靴。恩泽但多些,便传颂清明不迭。况这些穷苗呵,饥寒岁月赊,怎当得奸民迫胁,便轻生舍命舞镆锄。

苗人等南方少数民族遭到历代统治者及士人的普遍蔑视,斥为蛮夷“异类”。曾为征苗出谋画策的儒生蒋知节亦难免有此成见,但可贵的是,他对苗人的苦难还葆有一份同情之心,并且清醒认识到,正是地方官员的骄奢贪婪、欺凌奸淫才引发了民不聊生的苗人的铤而走险,从而客观上让这出戏具有批判现实价值。

就剧情而言,尽管该剧纪实色彩较强,但还是围绕着征苗战事增饰虚构了不少人物及情节线索,使主题更为深邃,场面更为阔大,剧情更加丰满。而这些增饰内容主要着眼于衬托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得道多助,着眼于表现主帅福将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第三出《神芘》虚构了深入苗疆寻夫的民女吴氏请缨杀敌和土地神杨潄化作疯女为永绥守将报信的故事,以衬托这场征苗战争的得道多助。招抚吴老登,准许苗女苗婆探视吴老秋,召集众将为朝廷谋划永久治苗方略,以及重赏激用金川土番、使他们效死力为攻克横岭作前锋等情节,则有力地烘托了福将剿抚并用、分化瓦解的策略以及善于用兵和统筹、知人善任的大将风度。最后二出写福将与诸葛武侯、伏波将军马援于梦中叙聊,之后福将在背子厓向众将交待后事,然后荣归仙界,这显然是将他比作历史上的军事家诸葛亮、马援,以衬托其非凡谋略与功绩。

(三)《平海记》的创作与作者台湾情缘

据《曲目新编》,除了《阿修罗》与《背子厓》,蒋知节另撰有《平海记》。《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提要》云此剧已佚。内容不详。疑其与《背子厓》一样,皆为反映乾嘉时期战事的时事剧。蒋知节曾辅佐的福康安不仅率兵讨伐过黔楚苗变,还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率兵平定台湾林爽文之叛,而这是乾隆年间罕见也是影响极大的一次海疆战事。据《平台纪事本末》,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台湾彰化奸民林爽文作乱”[12],杀死府县官员,震惊朝野。清廷先后派闽浙总督常青、两广总督李侍尧赴台镇压。后又改调陕甘总督大学士福康安以钦差协办大学士挂将军衔统兵赴台镇压。直至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事件才得以平息。另据台湾鹿港珍藏的福康安僚属德明额撰《敕建天后宫碑记》及福康安奏折,清军渡海赴台期间,发生过妈祖显灵护佑官兵的异象。故此,《平海记》一剧很可能是蒋知节根据福康安率兵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之事,稍加神迹附会创作而成的。若是如此,则蒋知节当时亦可能追随福康安入台,因而据此撰成。而其子蒋立武后来还任过台湾凤山县令,并在当地留下政绩,则蒋氏数代与台湾有缘矣。

[本文为2014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乾嘉时期戏曲散论》(项目编号:YG2014290Z)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同治《铅山县志》卷十六《人物·文苑》.

[2](清)魏源. 乾隆湖贵征苗记[J].圣武纪(卷七) [C].世界书局,1936.

[3](清) 参见曾燠《题襟馆消寒集分咏》,《赏雨茅屋诗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84册;乐钧《题襟馆海棠将罢,怅然作诗》,《青芝山馆诗集》(卷二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90册等.

[4]同治《广信府志》卷九之三《人物·文苑》.

[5](清)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卷五)[M].道光二年单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6](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八)[M],蒋知节词条.

[7]以上转引自南京大学文学院编纂.全清词(雍乾卷·十三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黄义枢.清代节烈剧的成因与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1).

[9]林叶青.“循吏”理想的错位追求——论蒋士铨的伦理教化剧[J].戏曲艺术,2001(4).

[10]傅瑾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1]史料旬刊,第二十二期(《江西戏曲志》转引).

[12]平台纪事本末[A].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史料选编[C].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蒋国江: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吴建军

猜你喜欢

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现代戏曲——养儿防老
明代戏曲乐师顿仁考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清代中后期戏曲表演理论的演进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