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2016-04-03冯娅妮

关键词:客体动力机制

冯娅妮,陈 靖,宋 伟

(1.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00;2.山东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冯娅妮1,陈靖1,宋伟2

(1.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00;2.山东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信息激励等三个子系统,是他们的有机结整合。从结构上看,其可以分为主体引导力、客体驱动力、介体传递力与环体支撑力四大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存在复杂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方向引导力不足,客体标准公平缺失导致了内在驱动力不足,介体方法陈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力萎缩,环体负面评价飙升导致了外部支撑力降低。从优化措施方面来讲,要建立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利益的引导力;要注重精神满足,提供精神动力;要广泛开展生态德育教育,注重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研究现状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研究,人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阶级社会”问题上,张耀灿、陈万柏等认为,“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1]104。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7。“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3]72。而“动力”是指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社会学意义上的“动力”词汇源于机械学意义上的“动力”词汇。机械学意义上的“动力”词汇源于牛顿第二定律的阐释。牛顿认为:宇宙一切物质都遵循万有引力定律的支配,动力就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20世纪初期以来,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使用和注解“动力”一词,社会学意义上的“动力”一般是指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社会力量,比如社会前进的动力,工作动力、生活动力、学习动力、变迁动力、政治动力、经济动力,等等[4]109。目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到来改变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发展必须关注机制建设问题,并逐步探索和完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本文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结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优化措施三个方面来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结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整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内部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均衡、相互协调的方式。根据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的结合方式,系统可以分为有机系统和无机系统两种;根据系统各要素调整的范围不同,系统可以分为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根据系统内在属性的不同,系统可以分为物质系统、精神系统和信息系统三类。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根据整体的目的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同样道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也可以分为有机机制和无机机制,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信息激励机制等诸多种类[5]17。就当今中国大学生群体来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可以分为主体引导力、客体驱动力、介体传递力、环体支撑力四大方面。

(一)主体引导力

根据主流教育学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涵盖特定时期的国家、政党和阶级等层面;从微观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涵括地方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学校、社区、企业等组织;从中观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各类教师、家长和社会工作人员。从“三观”的作用机理看,宏观主体具有终极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国家用政治权力加以推动的,如果失去了国家藉由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将会步履维艰;最高决策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通过各级地方党政组织、社群组织、学校组织、企业组织和中介组织加以具体实施,这些组织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方向性的引导作用,称为微观主体;仅仅具备了上述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不一定自然实现,因为国家意志和政府决心必须藉由“人”才能得以实现,我们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因素称为“中观主体”。中观主体虽然介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党群组织、社团组织、企业组织的夹缝之中,但其所起的作用却是最大的。离开了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有的道德教育将会举步维艰。一般来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由外(社会发展需要)向内(大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这一过程把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伦理精神传递给大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发挥着引导力的作用。

(二)客体驱动力

就中国大学生群体来说,总体上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大学生的“被教育者”角色一方面是由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人才的特殊成长规律决定的。我们把处于“被教育者”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当然对这一客体的界定也不能千篇一律,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大学生已经适时转换了自己的角色,由“被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并藉此具有了“教育主体”的资格。

一般来讲,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推动力唯有内化为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在认知”才能最终发挥作用,离开了大学生的主观认可和情绪体验,再强的主体引导力也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和指向是客体,因此,客体是根本驱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驱动力来自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需要,这一需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一般来说,客体驱动作用必须在主体提供的教育输出能够满足客体需求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从教育经济学上看,我们把这些驱动因素归结为物质驱动、精神驱动和信息驱动三类。对于物质驱动来说,主要的力量体现在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学业补助、助教资助、课题经费、打工收入和比赛奖励等方面;对于精神性驱动来说,有促动作用的力量来源于各种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比赛名次、奖杯层次、口头鼓励、入党机会、优秀团员荣誉、优秀学生干部鼓励、学业基点、学习成绩等方面;对于信息驱动因素来说,主要的力量来源于各种学习资料的供给、各种考试信息的搜集、各种考研信息考博信息的全透析、各种生活信息的无缝链接、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的全方位供给、各种就业信息的有效供给、各种工作信息的无间断性提供、各种公务员或地方事业编信息的公平发布、各种比赛信息的全接收、各种网络信息的社会化供给等因素。

(三)介体传递力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指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中介因素。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时的思想信息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6]105缺乏有效的教育介体,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将很难发生交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不能成为现实的运动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等。其中,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能够加快客体的接受力;而方法、方式、手段的科学性、适用性、系统性则能够加速大学生的思想朝着社会或教育者的要求发生有效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完成提供持久的传递力。

(四)环体支撑力

所谓“环体支撑力”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围环境和外部条件。“环体”思想来源于波兰生物学家伯恩,他认为:“在某些原子内核的周围广泛存在着与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的云状模糊层,这些不能测定重量的活跃介质起着润色电子运行轨迹、保护原子核运动质量的作用,我们把这些类自由基称为环体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环体理论最早由青岛农业大学的刘启营教授提出并率先论证。刘启营教授指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教育对象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是影响教育客体一切外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主体的决策和实施、介体的选择和客体的思想行为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7]53。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外在环境的影响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环境的巨大影响力一方面源于大学生道德品行的特殊成长过程和演化阶段,另一方面源于人性的极端脆弱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尽管政治权力、经济因素、利益需求、个体追求、远大理想、战争博弈可以成就坚强的人格力量,但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人是宇宙间最为脆弱的动物。一句话既能使人精神抖擞,亦可使人一蹶不振。”[8]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外在环境”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强大动力清醒认识的鲜明体现。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缺陷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长期以来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引导力不足、驱动作用弱化、介体方法陈旧、环体评价负面影响力加大等问题。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多元化导致了方向引导力不足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的引导更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客观来讲,那些没有经过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论培训或学习的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是有缺憾的,但在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广泛存在教育主体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很多民主党派组织、群团组织、社区委员会、各种志愿者群体都领有了“教育工作者”资格;各级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组织也都负有对本部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引导责任;任何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负有对本企业职工进行政治思想引领的责任。按照这样的主体分配逻辑,当今中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资格的人数众多。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根本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各级培训学校的教师,也往往利用各种所谓的“信仰多元化”和“制度多元化”诉求对接受培训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引导和训练。那些大大小小的企业组织,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鼓动员工的生活毅力,竟然采取了“半宗教化”的教育思维,把企业变成了“为老板铁心服务”的“非正规化信仰组织”。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传销组织”和“封建会道门”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规定引向了庸俗、混乱和低下的渊薮。很明显,这些形形色色的教育工作者带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名号”,但他们根本没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涵义,没有厘清中国式思想政治引导的本质是政治方向的引领这一实质性内涵。主体多元化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不明确,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主体动力的不足;主体彼此间缺乏协调、整合机制必然导致教育效能低下,教育主体引导力发挥不足。

(二)客体标准公平化缺失导致内在驱动力不足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大学里,存在着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缺失的现象,比如对客体成绩评定的主观化取向,也就是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的“人情化”现象和“拉关走后”现象。普遍的成绩评价机制乱象导致了大学生学习方向性的迷失,有些学生甚至走向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各种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现象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下滑。不公平公开公正的标准化认定机制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的迷失、生活的无序、学习的迷茫和就业导向的混乱。也就是说,客体标准公平化缺失必然导致内在驱动力的不足,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逐渐式微。

(三)介体方法陈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力萎缩

方法是达致目的的手段,当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各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来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和方法论;二是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课堂教学来推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三是通过专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推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述三大手段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孕育了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未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了与各种专业学院一样的政治地位和学术资格,因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权威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非科学化又导致了教育效能的下滑;一方面满堂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使学生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成绩决定论的教育评价机制又把大学生政治素质引导机制异化到“分数决定论”的深渊;一方面专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整天忙于上课等事务之中,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又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欠缺和对教育方法创新的渴望。缺失了有效的方法,纵使教师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有效推行道德素质的提升计划和政治素质的优化计划。

(四)环体负面评价飙升导致外部支撑力降低

古语有云:与善人交,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犹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此话是说,人的素质和成就与客体所处的外围环境紧密相关[9]250。总体看来,当今中国大学生群体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学校环境而言,存在着少数学生理想意识低迷、学习价值无用、生活意义散乱、人生目标无序的现象;就家庭环境而言,独子现象导致的团队意识缺失、唯我独大想法容易导致自身消费异化主义的盛行、个人英雄主义的滋生、单打独斗思维的博兴和独断专行品格的形成;就社会环境来说,核心信仰的缺失容易导致边缘信仰的昌盛,在信仰真空的境遇里,各种封建迷信、奇形怪状的信念、神道仪式便会引起道德堕落、人性颓废、行为怪异、语言庞杂、思维混乱、信仰失真[10]72。信息时代的知识拓扑性分散虽然满足了大学生的资源数量需求,但难以满足客体的生理需求、感官需求、情感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求,这些需求虽然可以通过网络加以便捷联系,但难以最终在现实世界中满足,于是在物质欲望得到缓释之后,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做的就往往只剩下无聊的上网游戏、虚拟的感官刺激。由此可见,在上述环体的境遇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优化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利益的引导力;必须注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必须广泛开展生态德育教育,注重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具体而言,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利益的引导作用

现实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充分考虑客体的切身利益,充分保障其权益,发挥利益的导向力,调动大学生接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现实层面,应建立大学生权益保障机制,构建大学生权益的增长机制,逐步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

(二)注重精神满足,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而人的精神是最难把握的。客观来讲,精神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内在动力。在当代社会,一些事件所呈现出个别人的精神空虚、精神内耗、精神疾病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1]50。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需要改变一些不正风气,因为如果不能医治社会上的一些疾患,则家长的精神诉求难以最终实现、社会的精神价值难以最终体现、教育主体的精神要求难以最终实现、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慰藉难以得以抚平。医好社会上的一些疾患,最根本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要做到权为学生所谋、利为学生所想、事为学生所办、情为学生所发。外在环境的优化必然簇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幅提高,正所谓环境造就人,环境亦可毁掉人。

(三)开展生态德育教育,注重方法创新

生态德育强调各种教育方法的相互关联,注重公民教育效果的普遍性。国外公民教育普遍具有实践性、服务性、生活化特点,内容具有显著的务实性,于无形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美国很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公民价值观中的作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及课堂教学的补充性特点,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课本,而是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校园、社会和社区,发挥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使公民通过广泛地参与而受到教育熏陶[12]131。内容上,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侧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法律素养、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引导和规约。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理论和实践的生态融合嵌入到学生思想和灵魂的深处,要注重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要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多元启发式教学模式。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才能建立起来。

[1]王升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3,26(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郑忠梅.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J].中国市场,2006,40(10).

[4]隽鸿飞.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新阐释[J].学术交流,2005,(7).

[5]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12,(6).

[6]李木柳,叶莉英.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概念与特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

[7]刘启营.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8]冯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4-06-10(15).

[9]李春红.《孔子家语·六本》篇所记事迹言论略考[J].新学术,2008,(6).

[10]曾杰.21世纪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11]冯东飞.精神动力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8(6).

[12]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

(责任编辑杨爽)

2016-01-1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5CKSJ10)。

冯娅妮,女,山东聊城人,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陈靖,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书记,讲师,教育学硕士;宋伟,男,山东高密人,山东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副教授。

G641

A

1672-0040(2016)05-0095-05

猜你喜欢

客体动力机制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