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2016-04-03刘秀琴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词语交际

□董 娜,刘秀琴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董 娜,刘秀琴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禁忌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敏感且不容忽视,禁忌语又可分为语言禁忌(称谓、灾病、神灵、动物等)和非语言禁忌(手势、目光、表情、距离等)。对外汉语教师应通晓禁忌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目标。

禁忌;文化差异;语言禁忌;非语言禁忌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被学者们重视并进行研究,禁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地域差异,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忌讳的语言、动作、行为、习惯等。对外汉语的教授对象以母语为英语的西方留学生居多,因此了解汉英禁忌文化的差异,对于顺利完成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

禁忌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初起源于人们对于未知力量的恐惧,以及人类在不断与大自然抗争过程中所取得的有限经验。不同文化背景发展下的不同民族,禁忌文化也各不相同,它体现的是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语言禁忌与非语言禁忌。

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禁忌

在日常交际中,语言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禁忌语更是组成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出于某种原因,有些词语人们在交际中会尽可能的避免直接说出口,这些词语说出口或使人尴尬、或词语本身被认为是危险的、消极的、不祥的等等。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日常接触较多的语言禁忌。

(一)称谓禁忌

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帝王、官员、圣人、师长等名字是需要避讳的,由此而延伸的对于上级、老师、长辈等也要避免直呼其名,更不可唤其乳名、外号等。这些称呼上的禁忌自古延伸2000余年,直至辛亥革命之后,制度上的避讳虽被瓦解,但根深蒂固的遗俗却大多数都被沿用至今。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直呼长辈、老师或者领导的名讳,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和没有礼貌。给孩子起名字时,父母也会避讳和长辈同字、同名、甚至谐音。中国人讲究尊祖敬宗,亲属之间的称呼也名目繁多、相当复杂,称呼即代表了错综复杂的宗族、血亲和辈分。如:哥哥、姐姐、弟弟、侄儿、孙子、外公、叔叔、姨妈、堂兄等。

在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年龄、资历、地位、阶层的差异,都可直呼其名。即便是对于长辈、老师也可直呼其名,而不必称“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留学生询问老师问题直呼“你”也是其文化差异所致,而不是不敬重师长的行为。起名方面西方人也没有中国人的禁忌,他们甚至刻意给孩子起与某位长辈相同的名字来以示对这位长辈的尊敬。与纷繁复杂的汉语称谓不同,英语中称呼已经忽略了姻亲、血亲、长幼等关系,显得非常简单。例如,平辈中不论长幼,哥、弟都是brother、各种姻亲关系常用加in-law表示,堂表也不细分,更不分长幼性别,只用cousin即可。

(二)灾病禁忌

中西方都会把一些预示灾难的词语作为禁忌语,比如死亡、疾病、灾害等。尤其是中国人,对于“死亡”是格外的忌讳和恐惧,在日常交际中,为避免提及“死”字,人们经常找其他词语来代替,这些词已然在特定的人群中约定俗成,闻着都会心领神会。例如,在古代,帝王的死亡称“崩”、诸侯则为“薨”、大夫为“卒”、士称“不禄”,只有庶人才称“死”。随着社会的变迁,寻常百姓们早已不用这些词语了,而以“归天”“走了”“没了”“老了”“不在了”等词语替代;为国家民族、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则有一些特定的词语:“光荣”“就义”“牺牲”“殉职”“捐躯”等;对于一些国家领导人或者某领域的学究们,习惯用“与世长辞”“谢世”等;修佛之人称“坐化”“圆寂”“涅槃”“归寂”“转世”“迁化”“灭安”“归真”等;对于厌恶憎恨的恶人则用“蹬腿儿”“完蛋”“见阎王”等。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言生不言死,所以根据地位、职业、身份等不同,演变出很多关于“死亡”委婉的叫法。中国人对于疾病常常也不愿直言,而用“身体欠安”“感觉不太好”等说法替代。

英美国家对于关于死亡和疾病的词语同样也有所忌讳,但没有中国的如此繁多,一般也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和职业等。常用替代死亡的词语有:“pass away”“ go to heaven”“ join the great majority”“ fall asleep”“answer the final call”“ throw up the cards”“ be with God”“be at rest”。英语国家的人也同样不愿直接提及疾病,尤其是难以治愈的重病,例如:最忌讳的癌症,不直接说cancer,而用“terminal illness”“ long disease”“big C”。日常问候疾病也是迂回地使用“Are you feeling fine?”而不直接问“Are you ill?”。

(三)神灵禁忌

神灵往往被赋予无所不能的超凡能力,创造并主宰天地万物,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英美等讲英语的国家,神灵都是被敬畏的。 中国人信仰“多神”,不同的习俗和节日都存在着五花八门的神灵,如“财神”、“门神”、“水神”等。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人们就认为自然界的各路神明各司其职,分别管理、统治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所以为了祈福和躲避灾难,逢年过节老百姓喜欢供奉神明,一般为了不亵渎神灵,人们把买回来供奉的神像等尊为“请”。也不直接提及神明的名字,一般统称为“菩萨”。生活中,人们紧张恐惧时口中常常念叨的“菩萨保佑”也是对各路神仙的总称,一般不特指某位菩萨。

英美等西方国家多信奉的是基督教,上帝的名字便是一大禁忌,不能随便提及和滥用,否则便有亵渎冒犯之意。日常很少听到“Jesus Christ(基督)”、“Jehovah(耶和华)”、“God(上帝)”、“Holy Mary(圣玛丽)”,多听到的替代词有:“He”“Father”“ golly”“ gosh”“ for goodness sake”等。

(四)动物禁忌

有关动物方便的禁忌语,东西方差异就比较大了。例如,在中国,我们总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是祥兽、神物,在汉语中,“龙”总是和吉祥、富贵、大气等相关联,唐朝以后还称皇上为真龙天子,专用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来表示尊贵身份;而在西方,龙被认为是怪物,经常象征着邪恶。龙在西方文化中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贬义词,如“old dragon”意思是魔鬼。

另一个最常见的明显有差异的是狗,在中国,狗这个词往往都带有侮辱色彩,含有残忍、凶恶、背叛的意思。汉语中存在很多关于狗的贬义词,如:“狐朋狗友”、 “狼心狗肺”、 “鸡飞狗跳”、 “丧家之犬”、 “狗仗人势”、 “狗改不了吃屎”等。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为忠诚的朋友,他们坚决反对猎杀狗,以狗肉为食。在英语中,大多数与狗有关的词也是含有褒义的,例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He works like a dog(他工作十分卖力)”、“a 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具有代表性的非语言禁忌

除了以上列举的一些较为典型的语言禁忌外,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为或者身体语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在中国很多正常、得体的肢体语言,在西方人眼里很有可能就成为禁忌,反之亦然。

(一)手势禁忌

在非语言交际中,手势作为最常用的肢体语言,一直被视为最为生动细腻的体态语之一。对于手势的运用和理解,中西方既有相同也有差异。例如我们都用挥手表示告别、握手表示友好、摊手表示无奈等。在日常交际中,为了避免冲突,我们更应该了解手势的差异性。在中国,跟人交谈中,如果用手指指着对方被认为是极其无礼的行为;而在美国,交谈中指向对方,只是表示说话者想强调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中国人在交谈中下意识的摸一下鼻子属于很正常的一个动作,而美国人往往会认为这个动作表示说谎或者隐藏一些不好的想法。中国人表示自己,习惯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而英语国家的人习惯用拇指或食指指向自己的胸部来表示自己。

(二)目光禁忌

目光交流的表意功能在非语言交际中无可取代,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传达着微妙细腻的情感。汉语中的“暗送秋波”、“眉目传情”等词正说明了其在肢体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得当的目光交流能在交际过程中帮助消除语言障碍,目光停留的位置,时间长短等因中西文化差异,其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不喜欢在交谈中直勾勾盯着对方,认为直视对方咄咄逼人,非常不礼貌,中国人更习惯目光的瞬间接触后低垂,以示对对方的尊重。特别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时,目光应该略微低垂。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男子直直地盯着女子看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女子盯着男子会被认为轻浮。西方人却大不相同,人们交谈时喜欢直视对方,回避目光反而代表心不在焉、缺乏诚意。英语中有句谚语“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not look you in the eyes”,意思是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因为不了解对方文化中对于目光交流表达和内涵,而发生误会。

(三)表情禁忌

在非语言交际中,面部表情往往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无论中西方,笑都表示高兴,并传达友好和善意。但中国人的笑往往又延伸出了很多意思,表示谦虚的、表示无所谓的、表示赞赏的、表示包容的等。所以很多时候,英语国家的人很难读懂中国人“掩而不露”的表情。中国年轻女性办错事儿或说错话会下意识的吐舌头,中国人对这种表示抱歉和后悔的小表情习以为常,而西方人对于这种表情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视为蔑视。在中国,内向文静的姑娘喜欢捂嘴笑,大家觉得可爱含蓄。同样的表情西方人却认为是暗自嘲笑。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这些小细节,很容易引起误会和交际障碍。

(四)距离禁忌

交际中的空间距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因为地域、文化、环境、个性、行业等因素对其都有影响。这里只简单提及中西方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较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非常注重隐私,比如:欧美人习惯自己拿公文包、手提箱等;无论取款、坐公交,欧美人会习惯性的整齐站好一排或一列,并保持一定距离。而在中国,“隐私”这个概念常常显得毫无存在感,很多人经常过分热情的要帮别人拿公文包和行李,而银行的一米线经常是形同虚设,上公交和电梯更是扎堆儿,毫无空间距离感。

三、结语

禁忌语是语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禁忌语的出现和差异是文化差异、宗教信仰、思维差异、宗教礼法等共同的结果,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大部分对于中国文化是知之甚少的,对外汉语教师显然不能只是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知识点,还要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内容并避免其引起的交流障碍,减少交际失误和文化冲突。以免引起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失望,从而产生学习汉语的抵触心理。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帮助留学生消除思维定势,引导留学生透过禁忌问题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所导致的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同时,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教授者的文化禁忌也要采取客观、公正、兼容、理解的态度,才能在教授语言、传播文化的交际中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1]李君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吕洁.从交际文化看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1).

[3]张春辉.从英汉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2004(2).

[4]徐佳丽.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J]. 安徽文学,2010(7):255-257.

[5]许爱兵. 从汉英禁忌语透视中西文化的异同[J]. 今日南国,2009(11).

[6]杨云.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与文化教学[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6).

[7]郑甜甜.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透视汉英禁忌语[J]. 科技信息,2008(10).

[8]Thody Philip. D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Forbidden[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2003.

本文责编:赵凤媛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ong Na, Liu Xiuqin
(Shanxi TV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27)

As a kind of normal and complicated cultural phenomenon, taboo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CFL), and there are verbal (address, disaster, god, animal, etc)and nonverbal taboos (gesture, sight, expression, distance, etc). The teachers of TCFL should know the taboo culture well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fulfill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CFL.

taboo; cultural difference; verbal taboo; nonverbal taboo

2016—03—30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课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SXKT201506)阶段性成果之一

董 娜(197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 刘秀琴(196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G728

A

1008—8350(2016)02—0046—03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词语交际
容易混淆的词语
情景交际
找词语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一枚词语一门静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