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及文化透视*

2016-04-03尚菲菲

关键词:逝者葬礼墓地

尚菲菲, 刘 洋

(沈阳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沈阳 110870)



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及文化透视*

尚菲菲, 刘洋

(沈阳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沈阳 110870)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丧葬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最后处置仪式和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中西方传统丧葬在举办主体及程序、墓地选址及建设、丧葬基调、丧葬用具等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外文化的不同。受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及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影响,中国现代丧葬仪式开始呈现出程序化、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摒弃封建迷信的同时,中国应该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文化最强音。

丧葬文化; 丧葬习俗; 传统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传播; 比较研究

中国素有“生老病死”“乐生送死”的说法,死亡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是人生最后的归宿,而丧葬则是人类对一个生命最后的处置仪式。自远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丧葬习俗。人类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1]。从时间点上来看,可将其分为葬前、葬中、葬后三个时间段。因此,有学者把丧葬礼仪定义为“围绕着人类的死亡事件展开的,贯穿葬前、葬时、葬后的时间线索的一系列礼仪活动。”[2]

国内外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别性或者民族性丧葬习俗文化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有关中西方丧葬礼仪的相关研究也有学者涉猎。如崔吉城对韩国、日本和中国在葬礼中的哭泣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三个东方国家都具有葬礼中哭泣的习俗,但是在克制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3]。靳凤林从个人死亡与天地变化的关系、与家庭存续的关系以及与人生理想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死亡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比较了基督教的死亡文化[4]。郭金秀探讨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宗教因素在丧葬礼仪中的差异体现[5]。本文将以山东高密的丧葬习俗为例,从中西方传统丧葬习俗的差异之处入手,透视中西方文化在传统丧葬习俗中体现出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习俗的影响。

一、中西方传统丧葬习俗的差异

于人类而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其寄托哀思的相通之处,随着一个生命体在身体存在上的结束而对生命本身表达敬意。中西方都关注逝者的往生,对魂魄的归属持有美好愿望。中西方对死后的世界虽然描述不同,但都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共同点,认为世间行善之人死后其灵魂将去往丰衣足食、无需劳作之处,尽享人世间未闻之极乐幸福;而作恶多端之人,其灵魂需要经过炼狱般的煎熬,得到应有的报应。但是在传统习俗的表达方式上,中西方存在着诸多巨大差异。

1. 举办主体及程序差异

中国传统葬礼的举办主体是逝者的家族或宗族,主要在逝者的家中或其宗族的祠庙举办,亲属请来阴阳道士作为人间与阴间沟通的媒介,举办一些法事活动,为逝者安神驱鬼,同时为其家属祈福。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一般自逝者去世开始,延续时间较长,贵族之家停灵即可达49日,一般平民家庭多为逢逝者去世之日起七日做法事,从头七开始,一般做到五七,最多可能到七七。其中的主要部分——葬礼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步骤:报庙、送汤、出殡、圆坟。“报庙”发生在逝者去世当天,由逝者子孙从家里一路哭喊到其居住地路口,用哭声报告逝者去世的消息。“送汤”是指在出殡以前,逝者子孙将祭祀食物送往挖好的墓地。“出殡”是葬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发生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三天、第五天或第七天,将逝者运往墓地,途中不可使逝者遗体见光,其本家子孙一路哭喊跟随。家境富裕的人家还会雇佣舞狮子、唱戏班等前来表演,以示孝心。“圆坟”发生在出殡后次晨或五七,逝者本家男性为其坟头添土,将坟头变为饱满的圆形,并焚烧冥币,以示圆满入葬。

鉴于其宗教社会性质,西方传统葬礼的举办主体往往是宗教教会,举办场所在教堂,牧师在逝者去世之前就来倾听逝者的临终忏悔,为其主持清洗更衣,并举办弥撒,组织教会人员为其唱赞美诗,举办追悼会。在追悼会上,牧师会介绍逝者生平,组织参加追悼会的人员为逝者祷告,直至主持下葬仪式。

2. 墓地差异

中国墓地的选址讲究风水之说,注重天人合一,依山面水。从墓地选址、墓地规模及陪葬品可见逝者的身份地位。根据中国的传统,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有相通之处,所以可见自秦始皇起的历代皇帝为自己的墓地选址耗时耗力,以找到庇佑自己皇朝和子嗣的风水宝地。如秦始皇陵参照皇宫而建,墓地的建设耗时多年,劳民伤财,各功能区一应俱全,甚至需要真人殉葬。普通人虽不及皇帝贵族,但也尽可能用不同质地的陪葬品为逝者提供死后所需的用品钱财。墓地前面大都立有墓碑,多为大理石质地(也有普通青石或水泥制作),石刻记录逝者的名字、生卒年份以及立碑者的身份,立碑者多为其子女。

西方人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与教堂密不可分:出生时的洗礼仪式、成年后的结婚仪式、去世后的丧葬仪式都在教堂举行,很多人的墓地也在教堂旁边。因为教堂在城市或者乡村都随处可见,所以墓地与人们的现实空间并无距离。重要人物会有机会在著名的大教堂寻得一块生后的安身之地,比如英国的威斯敏特教堂就葬着英国王室成员、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等。更多普通人的墓地则是在生前的故乡或者生活所在地,如莎士比亚及其家人的墓地就在其故乡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个教堂里。与中国墓地不同的是,西方的墓地因与生活区毗邻,甚至就在生活区里,所以并无肃穆凄凉之感,多了几分与世人同在的存在感。西方墓碑也采用石质,除了逝者基本信息及立碑者与逝者的关系外,大多数墓碑上还刻有悼念逝者或赞美逝者的文字[6]。

3. 丧葬基调差异

中国素有“红白喜事”之说,红色喜事多指婚礼(在一些地区,生孩子、老人办寿等也称之为红事),白色喜事是葬礼,婚礼与葬礼也被认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中,白色是绝对的主色调,尤其逝者的子嗣们皆应披麻戴孝,从头到脚全穿戴白色,甚至女性的头发也要用白色细绳捆绑。白色在西方是圣洁的象征,是婚礼的主色调,新娘身穿洁白的婚纱,代表其贞洁与纯洁。而黑色作为肃穆、庄重之色,为西方丧葬仪式的主色调。中国传统中还有为逝者“戴孝”之说,即长辈去世后子女忌穿红色、绿色等颜色鲜艳、喜庆的衣装,戴孝时间多为一年。

中西方丧葬基调在音乐的选用、哭泣上也有体现。中国传统葬礼以热闹为主,所选用丧葬音乐多由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声音哀伤;在丧葬期间,有条件的家族会请戏班子、舞狮子等民间表演,以热闹来表示对逝者的孝道。家属在报庙、送汤、出殡等各个步骤用大声哭喊来表达对逝者的不舍,甚至有的地区有专门的丧葬哭泣人员,在出殡时大声为逝者哭喊,哭得声音越大越能显示出家族子嗣对逝者的孝心,只要眼泪不落到逝者身上即可。西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葬礼选用音乐各有不同,但大都是根据《圣经》而作的,很多歌词为《圣经》中的诗文集锦。从节奏上看,多以轻柔寄托宗教的神圣;从内容上看,多体现逝者的一切归上帝所有,赞美逝者灵魂所去之处是幸福的天堂,表达生者与逝者都遵从上帝意愿的心情[7]。因为对逝者灵魂去往极乐天堂的信仰,嚎啕大哭在西方国家的丧葬仪式中极为罕见。

4. 丧葬用具差异

中国的传统丧葬涉及的用具主要有寿衣、棺材、冥币、陪葬品。逝者所穿寿衣为一套,头戴寿帽,身穿寿服,脚蹬寿鞋。寿衣面料多为锦缎,并绘制吉祥图案。棺材为木质,如同逝者死后的床。冥币又称纸钱,即用纸做的可用于阴间的通用货币。陪葬品种类繁多,传统陪葬品可以彰显逝者的家族势力及财富,在各地墓地考古发现的陪葬品可见金、银、铜、玉等各种珍贵材质,而最常用的是纸质陪葬品,直接在逝者墓地前焚烧,有车马、家具、男女仆人等各种类型,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服务。

西方葬礼用具则与其宗教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有圣水、十字架和蜡烛。基督教中的原罪论认为人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用一生来救赎,消除自己的原罪。出生时,人需要接受水的洗礼,开始被拯救之旅。去世时,依然要接受洗礼,用圣水洗涤干净尘世所留污迹。十字架因为耶稣之死而成为基督教的标志,丧葬仪式在教堂举行,十字架代表着逝者身份。蜡烛因能产生光明,将带领逝者走向天堂,为其照亮前方的路,也经常在丧葬仪式中使用。

二、中国现代丧葬习俗的嬗变

近年来,中国葬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开始进行丧葬改革,逐步取消土葬,实行火葬,葬礼的习俗也摈弃很多,城市地区尤其如此。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居住在楼房带来的条件限制,丧葬程序已经大幅简化,并且催生了殡葬服务产业。

现在城市地区的丧葬一般没有家中停灵的环节,遗体放在医院的太平间或殡仪馆保存,逝者家中摆放照片进行悼念。在出殡当天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火化前由工作人员主持追悼仪式。仪式的一般程序如下:工作人员宣布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家属瞻仰逝者遗容;其他到场人员瞻仰逝者遗容,并安慰家属;所有参与仪式人员默哀一分钟;由工作人员、逝者单位领导或亲属对逝者生前成就作简单致词;子嗣跪拜、其他人员鞠躬致敬遗体后,遗体由工作人员和家属送到火化间;家属等待骨灰出炉后把骨灰装进骨灰盒[8]。鉴于条件所限,所陪葬的衣物、纸质物品都在限定的焚烧炉中焚烧,根据逝者的生肖属相,选择对应的焚烧炉。焚烧前,在焚烧炉上写上逝者姓名。根据个人情况,骨灰盒可能存放在殡仪馆或下葬墓地。现代墓地统一建设在远离市区之处,其具体方位、大小虽略有不同,但总体环境一致。

这些由相关行政法规规定的基本丧葬仪式程序是适用于每个逝者的,甚至大部分普通逝者的告别仪式中都省略了致悼词的环节,主要进行默哀和瞻仰遗容两个步骤。喇叭、唢呐等乐器在现代城市葬礼中也基本无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殡仪服务公司提供的哀乐录音。现代城市丧葬呈现出程式化、简约化、相似化的特征。

三、中西方丧葬习俗背后的文化透视

1. 中国是宗法制社会,西方是宗教社会

中国传统中,个人的生死不仅关乎本人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关乎他和家族、宗族及其亲属的密切联系[9]173,因此传统丧葬与家族组织密不可分。例如在丧葬中有“五服”仪礼规定,五服范围包括以“己”为基准向上两个辈分、与“己”平行、以“己”为基准向下两个辈分的宗族至亲。在某些地区,“五服”是亲族关系的外延标准,“不出五服”代表彼此的亲近关系仍属于家族范围内,可以视为亲密关系[10]。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形成的重家族、重血缘的宗法制社会原则,使得中国的丧葬突出“孝”之道,一个人的丧葬仪式成为一个家族彰显势力与凝聚力的小规模社会性活动。

西方大多为宗教社会,宗教在国家中的势力强大,中世纪时期教会的权利甚至高于皇室或者国家,教义中对死亡及丧葬仪式的描写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因此,西方社会的丧葬仪式主要以教会为主体,在丧葬用具、墓地选址、丧葬程序等方面围绕教义、教堂进行,更加关注逝者的灵魂所至。而教义中强调的人本位,使西方社会伦理建立在以个人为主体的基础上,主张个性,强调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奋斗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丧葬礼仪中,除了体现对上帝的信奉外,众生平等,并无中国传统中对父母长辈的孝敬思想体现。

2. 中国崇尚天人合一,西方信奉二元论

中国传统丧葬虽然不受任何单一宗教的控制,但从丧葬礼仪中可见佛教与道教对传统丧葬的影响。道教认为人死而“仙逝”或“仙游”,佛教认为人不仅有今生,还有前世和来生,有无数的生死轮回,而今生的死亡只是其中的一个轮回。因而中国人认为人的去世是“魂魄”离开了肉体,在阴间将过着和在阳间类似的生活。这也是中国传统丧葬中重视墓地建设的原因,著名的帝王陵墓都如皇宫般设计,一应俱全,完全是人间的写照。

西方基督教教义认为世界应该是二元的,共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感官世界层,也就是我们肉体所在的物质世界,利用感官神经即可辨识;另一个是真界层,只能依靠心灵才能感应。感官世界是恒变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而真界是恒久的,永远不变。人由肉体和灵魂共同组成,肉体在感官世界的终结意味着灵魂离开肉体,灵魂将穿过感官世界回到真界,与上帝在一起永远存在下去,且不必再遭受肉体的折磨,亦即获得解脱。因此,基督教的葬礼重在安抚逝者的灵魂,并祈祷其去往天堂[11]234。

3. 中国现代丧葬文化流失严重,城市地区尤为明显

中国现代丧葬趋向于制度化、程序化,从内部原因来讲,是由于传统丧葬习俗源于农业文明,而目前处于工业化的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使得传统丧葬习俗的实现出现了困难,传统葬礼被割裂和陌生化。当亲属去世时,很多人手足无措,如果不求助于专门的殡葬机构,就不知道如何处理,而殡葬服务流程化使得传统丧葬的教育功能流失,传统丧葬习俗的缺失也使得丧葬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断裂。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家族散居也造成了现代人在筹办葬礼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奈,进一步加剧了传统丧葬文化的断裂进程,使现代葬礼举办主体成为专门殡葬机构摆弄的木头人。于是,很多人在经历亲人死亡事件后,都会慨叹生存无意、生命空虚,显示出中国现代葬礼在人文精神塑造上的失误和缺位[12]。

中国现代丧葬的变化也与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影响密不可分。随着西方的思想观念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徒增多,现代悼念仪式中,宾客大都着黑色装,大型悼念会的悼念音乐也趋向于西化。中国现代丧葬在传统丧葬习俗锐减的基础上融合了某些西方的丧葬特性,正在逐渐转型。

四、结 语

中西方丧葬习俗受到本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对比研究这些外在的差异并透视其中的文化影响,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丧葬习俗及文化,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中国丧葬习俗在历史流变中受到的西方影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发出文化的最强音,在摒弃封建迷信旧观念的同时,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再流失。中华民族古老而优秀的丧葬文化和孝道精神,理应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在社会转型期得以保护传承。

[1]潘文一.葬礼中的中西文化 [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9):57-58.

[2]郭灿辉.葬礼和葬礼文化浅谈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52-54.

[3]崔吉城.哭泣的文化人类学:韩国、日本、中国的比较民俗研究 [J].开放时代,2005(6):111-133.

[4]靳凤林.死亡与儒家文化:兼比基督教死亡文化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15-20.

[5]郭金秀.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45-46.

[6]王亚光.从英国教堂文化透视中西方人生意识差异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281-283.

[7]罗宾·A·利弗.《德意志安魂曲》与德国新教葬礼音乐 [J].徐明基,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124-137.

[8]齐月娜.葬礼:面对死亡的社会安排——城市环境下葬礼仪式浅析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4-135.

[9]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0]郭林.现代丧葬的转型与社会生态建设研究 [J].社会学评论,2013(6):87-96.

[11]段琦.基督教义 [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12]郭灿辉.城市化进程对葬礼的影响及思考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8-50.

(责任编辑:郭晓亮)

Difference of funeral customs and its cultural reflection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HANG Fei-fei, LIU Ya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Death is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one’s life. A funeral is the last memorial ceremony of life and conveys the expectation of surpassing death. There a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funeral customs in terms of organizers and procedures, 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graves, funeral tunes and funeral goods, etc., which reflect the vast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fluenced by urbanization and spreading of western culture in China, modern funeral ceremonies in China tend to be procedure-fixed and culture-mixed. In this multi-cultural age, China shoul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it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getting rid of feudalistic superstition, so that it ca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culture.

funeral culture; funeral customs;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spreading; comparative study

2015-11-0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CZW003);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4029)。

尚菲菲(1982-),女,山东高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外文学、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

10.7688/j.issn.1674-0823.2016.04.16

G 04

A

1674-0823(2016)04-0377-04

*本文已于2016-03-23 15∶23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60323.1523.018.html

猜你喜欢

逝者葬礼墓地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在巴黎墓地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