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有效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2016-04-03马梅冬吉秦生权
马梅冬吉 秦生权
如何利用有效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马梅冬吉 秦生权
民族团结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也是当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利用资源 民族团结 教育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少年儿童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在学校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让少年儿童从小就在心灵深处塑造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维护各民族团结意识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我校是一所加授藏语文的全日制“双语”小学,拥有2000多名师生,生活着藏、汉、回、蒙等少数民族同胞,特殊的环境,使得民族团结教育成了重中之重。在多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本人就如何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做了积极探索,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保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表现民族团结的课文,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就表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边疆少数民族—傣族群众的关怀。教学时,我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这篇文本的特点,科学确定教学重难点,通过精心设计,将民族团结这一主题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使学生对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周总理主动关爱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有深切体会。
1.“在对话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与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从泼水节的热闹情境中激起他们对学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总理的初次“对话”,走近总理,走进泼水节;品读课文时,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在一起的欢快、幸福与难忘,从而感受到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民族团结的重视。这一切都在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中完成。
2.“在朗读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通过默读、品读、引读、看图想象读等手段,让学生感悟傣族人民难忘总理与他们在一起的快乐、幸福时光,同时也会感受到总理对少数民族的体贴和爱戴。例如,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先由学生自由读,体会热闹的场面,再让学生看课件—火红的凤凰花、赛龙舟、敲象脚鼓,结合具体情境再次体会喜庆的场面,然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学生经过了多种方式的读,自然会达到“水到渠成”之效果。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近年来,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文化场力的效应。本人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把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一是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用班级的大屏幕对学生普及民族知识,播放民族团结故事,讲述各民族地区风景名胜、特色美食等趣事趣闻,让学生在休闲中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二是利用一月一期的板报这种有效的宣传工具,宣传民族服饰、风俗习惯、民族歌曲、民族英雄、民族节日等民族常识,使学生了解自己以往所不知道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看后,感触良多,深受教育;三是在班级墙壁上悬挂伟人、名人、民族英雄画像和格言警句,用“墙壁文化”激励学生从小树立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四是在班级教室张贴班训,四面墙壁悬挂自己绘制或书写的民族故事图画及名人警句,大力创建班级民族教育文化,将民族团结教育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三.在学校常规活动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从学生认知的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更会提高学生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于是,本人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六个一”活动:“学唱一首民族歌曲,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份民族团结手抄报、开一节主题班会、答一份民族知识竞赛题”等活动,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在“传唱、演讲,看电影、办报纸、开班会、答试题”的过程中,使“民族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同学心中扎根。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活力。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大工程。只有在少年儿童情感的培养和熏陶中,充分发挥学校的关键作用,重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就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甘肃天祝民族师范附属小学;甘肃省天祝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