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政治评论中的论辩策略
2016-04-03施雯
施雯
例谈政治评论中的论辩策略
施雯
本文借助语用论辩学的研究框架,分析和评价了美国贸易代表M ichaelFrom an对中国出口补贴项目的评论,以此探讨政治话语在论辩方向的研究路径。研究结果显示,M ichaelFrom an为了达到论辩的有效性,巧妙地选取出发点、策略性的设计论证结构,通过论辩策略传输了深藏的反华意识形态,但通过十条理性讨论规则的验证还是可以发现,在看似公正的语篇中,M ichaelFrom an在论证图式的运用方面出现了谬误。
政治评论论辩策略语用论辩学美国贸易代表
一.引言
政治话语是目前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政治话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向展开,第一类是利用社会批判学理论研究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RuthWodak,2010; Fairclough&Fairclough,2012);第二类是从修辞学角度出发,探究政治话语中深藏的言外之意和类比隐喻(AndreasMusolff,2004;吴丹苹;庞继贤,2011);第三类则是受到政治学理论影响,研究政治话语对官僚体制以及种族主义冲突的影响(徐晓波,2010;肖冰冰,2013;袁光锋,2012)。但是纵观以上三个路径下的政治话语研究就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同时选取了多种分析方法,却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这些研究方法得出可靠结论,还有很大一部分研究则只是从微观角度探究政治话语本身的修辞技巧或者意识形态传输,忽视了宏观层面上政治话语本身就存在对合理论证和有效说服的制衡统一。基于此,本文将利用语用论辩学理论(Pragma-Dialectic)探讨在这个相对成熟的论辩研究路径下政治话语是如何制约平衡论证合理性和说服有效性,并将以美国贸易代表MichaelFroman对中国出口补贴项目评论的个案为例,讨论借助语用论辩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话语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理论启示。
二.政治评论话语的语用论辩研究路径
荷兰论辩学者弗朗斯·范·爱默伦(vanEemeren)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创了当今西方论辩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语用论辩学(pragma-dialectics),该理论致力于借助批判性讨论规则来判断用于消除意见分歧的言语行为是否合理。在语用论辩学的基础理论中,范·爱默伦(1990)指出意见分歧的解决必须借助一套合理有序的评判标准。真实语境下互动言语因其复杂晦涩的特点,很多情况会使研究者难以对其合理性做出判断,但借助“删除”多余信息、“添加”隐藏信息、“重排”论辩顺序和“替换”模糊表达等办法对语篇进行重构,就会形成理想论辩模型(idealmodel)从而能清晰地展现理想状态下包含冲突、开始、论辩和结论的四个论辩阶段,也因此研究者能更清晰的分辨出理想模型中的重要论辩要素:意见分歧、正反双方立场、出发点、论辩结构、论证图式和最终结果(vanEemeren,2010)。事实上,合理的论证并不是论辩双方所唯一追求的,很大程度上正反双方都更致力于达到有效说服对方的目的,从语用论辩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在论辩的每个阶段,正反双方都在合理性和有效性间不断角逐,力图保住自身立场的同时最大化的说服对手,也就是说正反方都在进行“策略操控”(strategicmaneuvering)。范·爱默伦和豪特劳斯尔(2004)认为策略操控的实现主要有赖于论证者在“潜在话题”(topicalpotential)、“受众需求”(audiencedemands)和“表达手段”(presentationaldevices)三个角度上的运筹帷幄。但在实际操作中三个方面都兼顾到不太可能,根据现实背景论辩者一般会选取一个角度或者兼顾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证(vanEemeren&Houtlosser,2004)。综上,从语用论辩学角度来分析政治话语中的论辩策略,首先应根据理想模型对语篇进行重构,厘清论辩的四个阶段,明晰双方论辩话语中的立场、出发点、论证结构、论证图式和结论等组成要素;然后从“话题选择”、“受众迎合”和“表达手段”三方面入手探究政治论辩话语试图达到怎样的论辩效果;最后根据依据十条理性讨论规则(即:自由规则、举证责任规则、立场规则、相干规则、未表达前提规则、出发点规则、论证图式规则、有效性规则、结束规则、用法规则)(vanEemeren,2002)对政治评论中的论辩策略做出合理性评价。
三.个案研究
(一)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回答:1)Michael Froman是运用什么论辩策略来维护美国立场的?2)这些策略是否合理正当?
(二)背景介绍
近年来,中美间已发生24项贸易申诉,其中15项均由美国发起,此次美方向WTO提起的申诉与2012年针对中国补贴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投诉类似,都是指责中国违反了WTO公平竞争原则。但美国政府这次向中国发难,正值总统奥巴马试图从国会获得贸易快车道的授权,以完成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关键谈判,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在贸易诉讼方面展现维护劳工群体利益的强硬立场赢得对贸易谈判的支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实际上是代表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先行员,由该机构发布的政治评论具有很大的指向性(孙哲,李巍,2007)。所以本文选取的语料是2015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的声明,即:决定就中国“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出口补贴项目,提出和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机制下进行磋商。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重构MichaelFroman对中国出口补贴项目评论
根据理想模型对语篇进行重构后发现在冲突阶段,由于MichaelFroman明确提出其立场为“美国决定就中国‘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出口补贴项目,提出与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从而可以判断出美方旨在解决的意见分歧就是美国是否应该反对中国的出口补贴项目。而在开始阶段也不难判断作为声明的发布方,美国当仁不让的是作为论辩的正方,相应的他想要反对的中国政府则是直接反方,而他旨在说服的国际受众则是潜在的反方。并且在开始阶段,MichaelFroman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第一点是中美双方都要遵守WTO规则;第二点是奥巴马政府的贸易工作核心就是促进就业,维护中产阶级利益,以及扩大中产阶级范围;第三点则是虽然在美国国内民众对中国的出口补贴项目知之甚少,但是这个项目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却非常大。
论辩阶段中MichaelFroman提出了两个主要论证,其中第一个论证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出口补贴项目违反了WTO规则,属于违法提供额外补贴。共同支撑该立场的两个子论证则是:第一在该项目中,中国通过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国相当一部分工业园内的纺织品、服装与鞋类、高级材料与金属材料、轻工业、专用化学品、医药产品、五金建材、农业等八大行业的制造商和生产商提供“禁止性出口补贴”,补贴涉及的范围之广覆盖面之大对于美国工人和企业都是极为不公平的;第二则是所有这些针对中国出口企业获得的补贴都是以极低价格获取甚至是无偿得到的,这违反了WTO公平竞争原则,同时对于这个子立场,MichaelFroman还补充说明这些“禁止性出口补贴”,主要是中国针对出口而在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和行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而提供补贴,而可以获得这种补贴的公司都是由中国政府单方面认定的。第二个论证则是为了说明协商只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初步手段,美国政府最终要采取只能是更强硬贸易手段。支撑该论证的两个子立场为:第一美国采取强硬措施是为了坚定不移的保护本国公民的公平贸易权利;第二是所有的强硬手段以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遵守对美国人民的承诺:要改善美国就业问题,巩固中产阶级利益,保障美国公民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公平竞争。到了结束阶段,虽然声明中没有明确表示意见分歧得以解决,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强硬态度无一不在说明美国应该反对中国的出口补贴项目,且该行为合理合法。
2.MichaelFroman评论中的论辩策略
结合语料看重构后的理想模型,我们不难发现MichaelFroman在出发点选取(开始阶段)和论证设计(论辩阶段)都采取了策略操控。在出发点的选取方面,MichaelFroman选取的三个出发点都很巧妙的在迎合那些潜在的、易被说服的反方,即对该贸易争端存观望态度的国际受众和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存疑的美国群众。首先来看第一个出发点“中美双方都要遵守WTO规则”,这点毋庸置疑,不管是美方还是中方都不会轻易触碰违反WTO规则这个雷区,所以确定这个出发点为整个论证的基调属于政治正确,也不会遭到任何一方的反感。第二个出发点“奥巴马政府的贸易工作核心就是促进就业,维护中产阶级利益,以及扩大中产阶级范围”则明显是在讨好美国受众,力图塑造一个坚决维护本国公民贸易权利的强硬政府形象。而第三个出发点“尽管美国国内民众大多都对中国的出口补贴项目知之甚少,但是这个项目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却非常大”是在向潜在反方解释,美国反对中国出口补贴项目并不是在无理取闹,恰恰是因为该项目在美国境内鲜为人知却又对美国出口贸易影响甚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才会发表声明反对中国的违规行为。从三个出发点中不难发现,表明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是针对中国出口补贴项目的反对声明,实则几乎没有提出任何真正意义上要和中国政府协商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这篇反对声明巧妙的设置出发点一步一步拉近和潜在反方的距离,每一个出发点都好像是在设身处地的替美国民众着想,每一个出发点都好像在尽全力去博得国际受众的同情和认可,让潜在反方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认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立场。
在论证设计方面,Michael Froman为其立场“美国决定就中国‘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出口补贴项目,提出与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提供了两个主要论证。两个论证的作用分别是:论证1表明中国政府已经违反WTO规则,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声明完全是为了维护本国公民的权益。先给出这个论证一方面是为了回应中国政府,警告中国政府“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出口补贴项目是违反WTO规则的,对此美国不会善罢甘休;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国际舆论表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声明的正当性,因为美国当局只是在采取措施反对中国的违规行为;在论证美国行为合理的基础上,论证2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论证,即美国政府面临贸易争端时其实可以做出两个选择: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和强制贸易手段解决争端,但为了更好的维护美国每一位公民的利益,美国方面决定选择采取强制手段,因为美国政府必须确保国内中产阶级的利益不被侵犯,这是政府的职责同时这也是政府对公众的承诺。这两个论证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论证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声明的合理正当性,即中国政府的“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出口补贴项目是违反WTO规则的,美国提出与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尽管采取的措施是强硬的,但是出发点却是好的,因为美国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政府,必须坚定的维护本国公民在国际市场上公平竞争的贸易权利。这样的论证设计巧妙的维护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立场的正当性,也轻松的把潜在的反方拉到自己的“阵营”,尽管仔细推敲会发现论证存在漏洞,但是当从说服有效性方面来看它却是相当有效的。
3.对MichaelFroman评论中的论辩策略的合理性评价
为了达到有效的说服性,大多数论证都能在表面上做到逻辑自洽,让受众觉得合情合理,但是仔细推敲后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达到说服效果的论证并不真的完全合理,MichaelFroman的评论也是如此,结合背景资料并参照语用论辩学的十条理性讨论规则,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政治评论违反了论证图式规则(规则七)。
根据第七条规则:如果辩护没有借助正确运用适当论证图式来进行,那么就不能认为立场得到决定性辩护(vanEemeren,2002),而MichaelFroman在政治评论中使用的因果型论证图式并不恰当。因果型论证图式的抽象推理结构一般可以表示为:
结论:Y对X适用
因为:Z对X适用(前提1)
且:Z导致Y(前提2)
在因果型论证图式中,论辩者通常也会省略前提2并希望受众能依据语境知识而自觉补上。在评价因果型论证图式是否被恰当使用时,研究者可以提出的批判性问题是:Z总是导致Y吗?(VanEemeren,2002)。
在论证2中,为了证明立场“协商只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初步手段,美国政府最终要采取只能是更强硬贸易手段”MichaelFroman给出的理由是“所有的强硬手段以及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遵守对美国人民的承诺:要改善美国就业问题,巩固中产阶级利益,保障美国公民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公平竞争。”其论辩结构大致可概括为:
结论:[采取更强硬贸易手段] (Y)对[美国政府](X)适用
因为:[遵守对美国人民的承诺:要改善美国就业问题,巩固中产阶级利益,保障美国公民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公平竞争](Z)对[美国政府](X)适用
且:[遵守对美国人民的承诺:要改善美国就业问题,巩固中产阶级利益,保障美国公民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公平竞争](Z)导致[采取更强硬贸易手段](Y)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因为要遵守对美国人民的承诺:要改善美就业问题,巩固中产阶级利益,保障美国公民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公平竞争,所以美国政府就要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手段。”这个论证并不是很经得起推敲,因为保障美国公民利益的方法有很多,单方面对中国政府施压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甚至采取强硬措施有可能会得罪美国在亚洲地区最大的合作伙伴,给美国方面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结语
本文以美国贸易代表Michael Froman对中国出口补贴项目评论的个案为例,探讨了如何在语用论辩学的路径下研究政治评论。研究结果显示MichaelFroman运用论辩策略设置出发点和论证设计成功塑造了一个强硬且有担当的美国政府形象,巧妙的迎合了国际舆论,并取悦了美国国内受众,然而仔细分析却能发现他貌似客观的言论背后深藏的反华意识形态,基于此国内学者在今后的话语研究过程中应更多从宏观角度关注政治性话语是如何运用论辩策略改变舆论风向,并对大众价值观进行引导。
1.Andreas,M.2004.M etaphor and politicaldiscourse:analogicalreasoning in debates about Europe[M].London:Palgrave M acm illan.
2.Fairclough,I.&Fairclough,N.2013. Politicaldiscourse analysis:A m ethod foradvancedstudents[M].London: Routledge.
3.W odak,R.2010.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The Haiderisation ofEurope [J].Diskursiver W andel.VS Verlag für Sozialw issenschaften.355-373.
4.van Eem eren,F.H.van.1990. The study ofargum entation as norm ative pragm atics[J].Text:An InterdisciplinaryJournalfortheStudyof Discourse 10(1/2).37-44.
5.van Eem eren,F.H.Grootendorst, R.&Snoeck Henkem ans,A.F.2002.Argum entation:Analysis,evaluation,presentation[M].M ahw ah,N J:Routledge/Law rence Erlbaum.
6.van Eem eren,F.H.&Grootendorst,R.2004.A system atic theory of argum entation.Thepragm a-dialectical approach[M].Cam 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徐晓波,2010,舆论监督在国家政治话语中的演变与意义建构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6-42。
8.肖泳冰,2013,毛泽东对中国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的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J],《马克思主义研究》(12):41-47。
9.袁光锋,2013,“解放”与“翻身”:观念的形成政治话语的传播与观念的形成[J],《新闻与传播研究》(5):44-59。
10.吴丹苹、庞继贤,2011,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4): 38-42.
(作者介绍:施雯,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论辩话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