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声音
2016-04-03
作家声音
●王蒙在香港讲述创作奇缘
作家王蒙近日在香港发表演讲,回顾他在新疆的生活,并表示新疆令他的生命得到新的体验和洗礼,对他的写作产生深远影响。王蒙应团结香港基金旗下中华学社邀请,以“放逐与奇缘——我的新疆十六年”为主题,在香港中央图书馆进行演讲,并出席了华文文学座谈会,与香港教育界、文化界探讨和交流阅读与创作的心得。王蒙认为,文学包含了作者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生命体验对一个作家的创作会有很大启发。王蒙在演讲中表示,在新疆的生活令他的生命得到新的体验和洗礼,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没有那个时候的王蒙,也不会有以后的王蒙。”他在新疆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在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此外,他还先后写了《春满吐鲁番》、《红旗如火》等一系列散文和报告文学。王蒙指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养成了电子平台阅读的习惯,他支持文学创作应该立体化,实现二维空间的超越。团结香港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说,王蒙教授是内地当代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期待借着他的亲身参与,加强两地文学交流,让华文文学薪火相传。
●莫言透露目前正在写反腐小说
莫言日前在接受埃菲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崇拜者,非常欣赏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和伊萨贝尔·阿连德等文学家的作品,并称这些作品在中国“影响很大”。据埃菲社报道称,莫言表示,除了哥伦比亚文豪马尔克斯的作品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外,很多拉美作家的印记都出现在了他的作品中,比如秘鲁人略萨、智利人阿连德和墨西哥人鲁尔福。“总而言之,数十位拉美作家对我和我这一代的作家们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强调。报道称,甚至有很多人将莫言的出生地高密与马尔克斯作品中神话般的小镇马孔多相提并论。莫言还表达了自己对《堂吉珂德》这部作品的极大兴趣,他告诉记者,最早读到这本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堂吉珂德的言行看上去非常滑稽,但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物。”莫言说,塞万提斯笔下的这个举世闻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中有极大回响,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呈现,例如《生死疲劳》中的多个人物。他指出,这些人物都试图按照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过去继续生活,“他们知道人类的力量无法阻止改变的发生,但仍在为维持上一个年代的状态而努力”。报道称,莫言透露自己正在创作一部有关中国腐败现象的小说,但并未告诉记者目前写作的进展和可能面世的时间。“我还在写作中,之前花了很长时间考虑该从何入手。中国已经有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我想找到一个新颖的角度。”
●张楚趣谈文学经典的阅读
作家张楚日前发文称:在当代中国,为什么翻阅文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原因简单又粗暴:阅读文学经典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回报。这是个大部分人以功利主义为人生准则的国度,阅读文学经典既不能帮他们取得更高学位,也不能帮他们得到更高职位或更多金钱,所以说,懒得读经典,毋宁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其次,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媒体铺天盖地,广告无孔不入,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哪个明星结婚了又离婚了,哪个明星偷情被抓了现行,虽然我们像是活在视觉污染的垃圾场里,但我们又乐在其中且不能自拔。用王晓明先生的话讲,就是资本、技术紧密勾结,在不知不觉中似乎要将人类的整个信息生活都套进其中。我们全然忘记,文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何尝不是对人生最宝贵最诗意的长远投资?当人们远离经典而不自觉时,他们的内心会越来越粗糙,并对这个多维世界保持着一份可耻的沉默,同时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正义缺乏必要的、完整的、切入肌肤的认知与反思。
●作家止庵畅谈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要读书
身处互联网时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状态让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去慢条斯理地做一件事,比如听戏、阅读。作家止庵却一直坚持向读者传递“互联网时代一定要读书”的理念。日前,止庵畅谈了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要读书”,他通过分享自身经历和体会,给读者“阅读”的信心。“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获取知识的渠道只有图书。”止庵回忆自己当年读过的书,有《简爱》《苔丝》《呼啸山庄》《巨人传》等,“读书对我最大的益处就是使得我不是‘我们’,我是我。”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读书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读完书之后到底是想变得和别人一样,还是想变得和别人不一样?而这个事情是分成两步走的,第一步,你必须先得变得跟别人一样,然后,你才能变得跟别人不一样。”止庵认为,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和一个作者交流,因为书里面装着一个作者的灵魂,“作者辛辛苦苦写书,实际上是在把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搬出来。我觉得读书其实是成就自我的一种最好方式。